U017|為何人類智力的提升取決於創造更強大的工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技趨勢正在引領一場徹底改變人類的轉變 (Transformative for Humanity)。」


「計算能力變得更便宜,人類生物學的理解更深入,工程技術能在更小尺度上實現,


人工智慧的能力增強,資訊更容易取得,我們正在將這些能力,


與我們的自然生物智慧 (Natural Biological Intelligence)結合。」


「奈米技術最終,會講這些趨勢整合,擴展到我們的大腦,在雲端中增加虛擬神經元。」


「我們會與AI融合,並增強自身生物大腦計算能力到數百萬倍。」


「這就是所謂的:奇點 (Singularity)。」


這段討論,節錄自美國作家 Ray Kurzweil [1] 於2024年6月25日出版的


"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2]的第1頁,


引發我對科技走勢的思考。


人工智慧的概念在2024人人都在聊,


而76歲的Ray Kurzweil 能夠告訴我們60年前人們怎麼定義人工智慧,


而在這60年的過程中,人工智慧又經過什麼轉變。


人是唯一一個物種,創造工具,來增強我們的智力[3]。


智慧型手機讓你擁有更強的智力。


智慧型手機連結到雲端,能做的事情每年都在變多變好。


我想到我自從2017年到美國,這七年幾乎每天都在使用Google Map。


要是沒有Google Map,


我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在不麻煩別人的狀況下去移動。


解剖學上,人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讓我們能變得更聰明。


第一個結構是「大腦 Brain」,另一個結構是「拇指 Thumb」。


人類有拇指,可以製作工具,再從工具上製作工具,


製作一套一套的工具,如此增強我們的智力[5]。


我們是唯一能持續發展工具增強智力的物種,


而這也就是「人工智慧」的本質。


我們人類,創造工具,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Ray Kurzweil 這段演講,


讓我很想再一次去研究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6]。


的確,人變聰明,變得更能幹的底層原因,


就是能操作更強更好的工具,


進一步發明下一代的工具。


如此,對於世間萬物,與其問「這是什麼?」,


不如先去問「這能幫助我做到什麼?」。


Reference

[1] https://www.kurzweiltech.com/aboutray.html

[2] https://www.amazon.com/Singularity-Nearer-Ray-Kurzweil/dp/0399562761/ref=pd_lpo_sccl_1/141-6785219-1508211

[3] 1:45, https://www.ted.com/talks/ray_kurzweil_the_last_6_decades_of_ai_and_what_comes_next?subtitle=en&trigger=15s

[4] 2:06, https://www.ted.com/talks/ray_kurzweil_the_last_6_decades_of_ai_and_what_comes_next?subtitle=en&trigger=15s

[5] 3:00, https://www.ted.com/talks/ray_kurzweil_the_last_6_decades_of_ai_and_what_comes_next?subtitle=en&trigger=15s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A5%E5%85%B7%E8%AB%9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33會員
2.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提到了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速度,以及預測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了代替工程師寫CODE以及瞭解和療癒人類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提到了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速度,以及預測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了代替工程師寫CODE以及瞭解和療癒人類情緒。
Thumbnail
        大腦是一個獨特的禮物。構造複雜,形狀像核桃,重量2.8磅,大約只佔體重的2%;但卻用了我們體內20%的氧氣;並且消耗了成人60%的碳水化合物供應量(在小孩身上是75%)。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大腦似乎一直在工作,他開啟了動物世界的演化。第一批原始人
Thumbnail
        大腦是一個獨特的禮物。構造複雜,形狀像核桃,重量2.8磅,大約只佔體重的2%;但卻用了我們體內20%的氧氣;並且消耗了成人60%的碳水化合物供應量(在小孩身上是75%)。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大腦似乎一直在工作,他開啟了動物世界的演化。第一批原始人
Thumbnail
當時接觸皮指紋十隻手指所對應大腦區域,就覺得大腦很奧妙,每個手指都代表多元智能能力。 近幾年國際學者研究大腦有一個「慈悲利他」的神經區域,不只是人,連貓、狗都有,這一個區域非常小,但是很容易激發活動。 內文 譬如一隻狗看見別的狗受傷,這個神經區塊就會不斷啟動,人也一樣,看到災民的苦況,這塊區域
Thumbnail
當時接觸皮指紋十隻手指所對應大腦區域,就覺得大腦很奧妙,每個手指都代表多元智能能力。 近幾年國際學者研究大腦有一個「慈悲利他」的神經區域,不只是人,連貓、狗都有,這一個區域非常小,但是很容易激發活動。 內文 譬如一隻狗看見別的狗受傷,這個神經區塊就會不斷啟動,人也一樣,看到災民的苦況,這塊區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