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17|為何人類智力的提升取決於創造更強大的工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技趨勢正在引領一場徹底改變人類的轉變 (Transformative for Humanity)。」


「計算能力變得更便宜,人類生物學的理解更深入,工程技術能在更小尺度上實現,


人工智慧的能力增強,資訊更容易取得,我們正在將這些能力,


與我們的自然生物智慧 (Natural Biological Intelligence)結合。」


「奈米技術最終,會講這些趨勢整合,擴展到我們的大腦,在雲端中增加虛擬神經元。」


「我們會與AI融合,並增強自身生物大腦計算能力到數百萬倍。」


「這就是所謂的:奇點 (Singularity)。」


這段討論,節錄自美國作家 Ray Kurzweil [1] 於2024年6月25日出版的


"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2]的第1頁,


引發我對科技走勢的思考。


人工智慧的概念在2024人人都在聊,


而76歲的Ray Kurzweil 能夠告訴我們60年前人們怎麼定義人工智慧,


而在這60年的過程中,人工智慧又經過什麼轉變。


人是唯一一個物種,創造工具,來增強我們的智力[3]。


智慧型手機讓你擁有更強的智力。


智慧型手機連結到雲端,能做的事情每年都在變多變好。


我想到我自從2017年到美國,這七年幾乎每天都在使用Google Map。


要是沒有Google Map,


我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在不麻煩別人的狀況下去移動。


解剖學上,人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讓我們能變得更聰明。


第一個結構是「大腦 Brain」,另一個結構是「拇指 Thumb」。


人類有拇指,可以製作工具,再從工具上製作工具,


製作一套一套的工具,如此增強我們的智力[5]。


我們是唯一能持續發展工具增強智力的物種,


而這也就是「人工智慧」的本質。


我們人類,創造工具,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Ray Kurzweil 這段演講,


讓我很想再一次去研究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6]。


的確,人變聰明,變得更能幹的底層原因,


就是能操作更強更好的工具,


進一步發明下一代的工具。


如此,對於世間萬物,與其問「這是什麼?」,


不如先去問「這能幫助我做到什麼?」。


Reference

[1] https://www.kurzweiltech.com/aboutray.html

[2] https://www.amazon.com/Singularity-Nearer-Ray-Kurzweil/dp/0399562761/ref=pd_lpo_sccl_1/141-6785219-1508211

[3] 1:45, https://www.ted.com/talks/ray_kurzweil_the_last_6_decades_of_ai_and_what_comes_next?subtitle=en&trigger=15s

[4] 2:06, https://www.ted.com/talks/ray_kurzweil_the_last_6_decades_of_ai_and_what_comes_next?subtitle=en&trigger=15s

[5] 3:00, https://www.ted.com/talks/ray_kurzweil_the_last_6_decades_of_ai_and_what_comes_next?subtitle=en&trigger=15s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A5%E5%85%B7%E8%AB%96

avatar-img
536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問是Contributor還是Learner比較適合念PhD,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Contribute與Learn在PhD的日子, 就跟刷牙還有洗臉一樣, 每天至少要經過好幾輪。 當你實際幹了一點事情, 感覺自己有點貢獻,
將「未知的"真實強盜參數"與未知的"最優行動"」 替換成「已知的“估計強盜參數與已知的”強盜算法選擇的行動“」。 於是,在瞬間後悔定義中用到的未知量, 都能轉化為強盜算法設計就能知道的已知量, 那麼分析就能繼續下去。 這個思維在做理論研究的時候相當重要,
1. 命名情緒: - 當你有情緒時,給情緒「命名」(如快樂、開心、幸福、憤怒、愧疚、焦慮、心虛)。這是理解情緒的第一步,能幫助你更清楚地辨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命名情緒讓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它,而不會被情緒淹沒。 2. 理解情緒來源: - 理解這個情緒與「什麼事」有關,並找到
「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1. 不懂得節制 (Moderation): - 很多人在已經飽了的情況下,還會再多吃一點,導致不必要的健康問題。明明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是忍不住再買,結果不但浪費錢還佔據了空間。已經有點醉了,卻還要再喝一杯,最後反而影響了第二天的學習效率。明知社群媒體讓自己更悲慘,卻還是無法停止滑動,導致時間被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問是Contributor還是Learner比較適合念PhD,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Contribute與Learn在PhD的日子, 就跟刷牙還有洗臉一樣, 每天至少要經過好幾輪。 當你實際幹了一點事情, 感覺自己有點貢獻,
將「未知的"真實強盜參數"與未知的"最優行動"」 替換成「已知的“估計強盜參數與已知的”強盜算法選擇的行動“」。 於是,在瞬間後悔定義中用到的未知量, 都能轉化為強盜算法設計就能知道的已知量, 那麼分析就能繼續下去。 這個思維在做理論研究的時候相當重要,
1. 命名情緒: - 當你有情緒時,給情緒「命名」(如快樂、開心、幸福、憤怒、愧疚、焦慮、心虛)。這是理解情緒的第一步,能幫助你更清楚地辨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命名情緒讓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它,而不會被情緒淹沒。 2. 理解情緒來源: - 理解這個情緒與「什麼事」有關,並找到
「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1. 不懂得節制 (Moderation): - 很多人在已經飽了的情況下,還會再多吃一點,導致不必要的健康問題。明明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是忍不住再買,結果不但浪費錢還佔據了空間。已經有點醉了,卻還要再喝一杯,最後反而影響了第二天的學習效率。明知社群媒體讓自己更悲慘,卻還是無法停止滑動,導致時間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親愛的大師,智力或是智商對你們來說是什麼呢?   孩子,親愛的寶貝,智力對於你們人類來說,那是一種工具。智力以及智商,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智力,在我們這邊來看,那是你們大腦使用的程度。你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級電腦,配備有各種裝置,每一個裝置,都有特定的解鎖功能。這些功能與你們的藍圖相符合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提到了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速度,以及預測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了代替工程師寫CODE以及瞭解和療癒人類情緒。
Thumbnail
當時接觸皮指紋十隻手指所對應大腦區域,就覺得大腦很奧妙,每個手指都代表多元智能能力。 近幾年國際學者研究大腦有一個「慈悲利他」的神經區域,不只是人,連貓、狗都有,這一個區域非常小,但是很容易激發活動。 內文 譬如一隻狗看見別的狗受傷,這個神經區塊就會不斷啟動,人也一樣,看到災民的苦況,這塊區域
Thumbnail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Thumbnail
你的大腦,為什麼這樣設計? 🗯「慣用左腦」的人在乎細節,「慣用右腦」的人看重整體?你更偏向哪一邊?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遇到意外驚喜更容易感到快樂,但也更難抗拒誘惑? 🗯你是依靠正面的「紅蘿蔔」還是負面的「鞭子」機制來學習? 🗯你有多會察言觀色,越過不同大腦之間的溝壑,讀取別人的想法?
Thumbnail
人類設計揭示了幻象的運作機理,旨在提升你的覺知,剝去蒙蔽雙眼的面紗,讓你開始看見,開始發現自我愛的力量,開始欣賞你本來的美麗。這不僅僅是看見,更是活出你的「特徵」,體驗真正的和平、滿足、成功和驚喜,讓它們豐富你的生命。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親愛的大師,智力或是智商對你們來說是什麼呢?   孩子,親愛的寶貝,智力對於你們人類來說,那是一種工具。智力以及智商,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智力,在我們這邊來看,那是你們大腦使用的程度。你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級電腦,配備有各種裝置,每一個裝置,都有特定的解鎖功能。這些功能與你們的藍圖相符合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提到了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速度,以及預測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了代替工程師寫CODE以及瞭解和療癒人類情緒。
Thumbnail
當時接觸皮指紋十隻手指所對應大腦區域,就覺得大腦很奧妙,每個手指都代表多元智能能力。 近幾年國際學者研究大腦有一個「慈悲利他」的神經區域,不只是人,連貓、狗都有,這一個區域非常小,但是很容易激發活動。 內文 譬如一隻狗看見別的狗受傷,這個神經區塊就會不斷啟動,人也一樣,看到災民的苦況,這塊區域
Thumbnail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Thumbnail
你的大腦,為什麼這樣設計? 🗯「慣用左腦」的人在乎細節,「慣用右腦」的人看重整體?你更偏向哪一邊?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遇到意外驚喜更容易感到快樂,但也更難抗拒誘惑? 🗯你是依靠正面的「紅蘿蔔」還是負面的「鞭子」機制來學習? 🗯你有多會察言觀色,越過不同大腦之間的溝壑,讀取別人的想法?
Thumbnail
人類設計揭示了幻象的運作機理,旨在提升你的覺知,剝去蒙蔽雙眼的面紗,讓你開始看見,開始發現自我愛的力量,開始欣賞你本來的美麗。這不僅僅是看見,更是活出你的「特徵」,體驗真正的和平、滿足、成功和驚喜,讓它們豐富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