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使一切有血气的,在 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林前1:26-29(和合本)
从主耶稣开始在他老家拿撒勒的公开事奉起,他就成了极富争议性的人物。听了他在自己家乡的会堂里发布的第一篇信息,众人就要加害于他,“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都怒气满胸,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的城造在山上,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路4:28-30)。
与此相反,耶稣在其他加利利地区的人群中倒是风生水起。他所行的神迹奇事到处流传,以至于人们趋之若鹜,争相传颂,也从四处赶来寻医受教。路加福音5:1说,“众人拥挤他,要听 神的道。”一天,渔夫彼得打鱼的船停在革尼撒勒湖边,受群众推拥的耶稣上了船,就在船上教训众人。从这时起,彼得就成为主门徒中核心层的人物之一。一些人会作如是想,如果耶稣当时发布一些强大信息的话,其果效会更好。现代人的智慧会这样设想,耶稣应当充分利用他所得到的名声和气场,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营销策略使得追随他的人数最大化,这样的话,也会使得由他的教导而起的争议消弭。然而,耶稣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专门发表一些容易引起宗教争议的言论。当跟随的人数达到顶峰的时候,他所传讲信息却专注在极易引起纷争的内容方面,以至于聚集在他周围的人群渐散,只剩下一些中坚分子(约6:66-67)。
始终追随基督的人中就有他所逐个遴选并差遣作为他使者的这十二个人。这是十二个极其平凡普通的人,但是基督推進他國度的策略纽系於那十二個人,而不是喧鬧的群眾。他选择通过这些少数容易犯错的器皿来作推进工作,而不是通过暴民力量、军事机器、菁英阶层或公共关系活动来加速其进程。以人的眼光看来,这项长期的福音传播工作的成功单单取决于这十二个凡人的忠信未免失之草率,一旦他们失败,就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耶稣所采用的策略是与其国度本身的特质相匹配的。“‘ 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 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0-21)。神的国成就“‘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十几个带有圣灵能力的人比成群结队,却对耶稣只有单纯盲目热情的人更有力量。
耶稣逐个挑选并花费精力训练这十二个凡人。他在他们选择跟从自己之前就拣选了他们(约15:16)。对他们的拣选与呼召的过程发生在一个特别的阶段,粗心的读者在阅读约翰福音1:35-51和路加福音5:3-11两段经文时,会认为这呼召与路加6:12-16里面对门徒的呼召有冲突。事实并非这样,两处所描写的其实是不同的呼召阶段。
例如约翰福音1:35-51中,安德烈,约翰,彼得,腓力和拿单业一开始遇见主时,那是主刚开始他在地上的事奉,地点是在靠近约旦河的旷野,在施洗约翰传讲悔改信息的地方。安德烈,约翰这些人也都在那儿,因为他们都已经成了施洗约翰的门徒。但当他们听到施洗约翰指着耶稣说,“看哪,神的羔羊”时,他们就跟从耶稣了。
对于这十二人呼召的第一阶段,是要他们归向自己,这也是每一个信徒得救时来自上面的呼召。我们必须认耶稣基督是神的羔羊和万物之主。这一阶段主对他们的呼召还不是要他们脱离自己的职业,作全时间门徒去传福音。福音书告诉我们,尽管他们都已蒙召,我们也可感觉到他们很乐于听从耶稣的教导并尊他为拉比,但他们还是操着旧业以维持生计,也就是说直到主呼召他们全时间出来事奉之前,他们依然在打鱼补网。
呼召的第二阶段才是呼召他们出来作福音的职事。路加福音详细描写了这一过程。当时主耶稣受到群众的拥挤,来到了格尼撒勒湖边彼得的船上教训众人。后来他吩咐彼得把船开到水深之处。尽管天时不对(水温较低时夜里捕鱼比较容易),地点也不对(鱼群通常会在水表觅食,所以在浅水捕鱼更容易),彼得人也已疲惫(因为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试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倪注),但彼得还是依从主的话下网。结果“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路5:6-7)。紧接这件神迹主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太4:19)。圣经写道,就在这时,门徒“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路5:11)。马太福音则描写安德烈和彼得“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太4:20)。而雅各和约翰则“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太4:22)。从此,他们与主变得密不可分。
马太福音10:1-4以及路加福音6:12-16描写了呼召的第三阶段-使徒的呼召。在这一时间点上,主呼召这十二人并委以使徒的职分。下面是路加的经文:
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 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 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 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马太和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 和奋锐党的西门,雅各的儿子(注:“儿子“或作“兄弟”)犹大和卖主的加略人犹 大。
他们的使徒职分从某种实习岗开始,耶稣差遣他们出去。马可福音6:7说到耶稣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在这一阶段,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单独出去,因此耶稣将他们分成两个两个一队,他们可以彼此支持帮补。
在整整这一阶段的训练中,耶稣就像老鹰训练雏鹰学飞。好像学飞的雏鹰边飞边回头看着老鹰,他们常常要回来向主报告所发生的事情(路9:10;10:17)。最后是呼召的第四阶段,就在主升天之前,因犹大卖主上吊自尽产生的缺失,主耶稣以复活的身体向十一位使徒显现。他差遣他们到处宣传福音,使万民作他的门徒,这是殉道的呼召。最后使徒们都为着福音的缘故,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教会的早期历史记载这十一人除了一位以外,都为了见证基督而遭杀害。只有约翰活到年迈,但他也在年老时因着基督的缘故遭受严厉逼迫,被流放到拔摩海岛。
面对重重阻碍,他们得胜有余。虽遭大逼迫,甚至牺牲了生命,他们达成了目标。他们历经艰险,最终进入了胜利的荣耀。并且这古旧福音两千年生生不息,接近传到地极的终极目标,这也成为神智慧谋略的见证,我们也无不为这些人见证深所吸引。
我们的学习也会从细细考察他们蒙召的三个阶段开始,也即被拣选作门徒,被召舍弃地上职业作门徒以及最终呼召作使徒,就如路加所展示给我们的。
蒙召时机(The Timing)
时机很重要,路加在写他们蒙召时特别注意到这一点。“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 神”(路6:12)。这里路加并非在讲字面意义上的时间,也不是具体的某年某月某日,在英文圣经(新美国标准版本圣经)The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版本中,这段直译如下:“就在这事发生之时”。所以这里的时间是指一段时间,或是耶稣事奉的某个阶段。当反对耶稣的声音达到顶峰时,正是他事奉的间歇。
路加福音6:12中的“那时”,按着上下文,指的就是发生从文士和法利赛人而来的反对之时。路5:17是路加第一次提到法利赛人,21节则第一次提到文士(17节中也有提到“教法师在旁边坐着”)。
所以从路加福音5:17节开始路加第一次写到耶稣的主要对手,到五、六两章经文反复描述了耶稣和犹太宗教领袖间不断升级的对抗。耶稣医治了瘫子并赦免了他的罪,犹太人反对他(路5:17-26);耶稣与许多税吏和罪人一同坐席吃喝,他们反对他(路5:27-39);耶稣与门徒一起在安息日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他们也反对他(路6:6-11)。路加把这些事一桩又一桩记载下来,重点就是要曝光犹太宗教领袖对抗耶稣基督的事工。
这种对抗在路加福音6:11到达顶峰。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就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治耶稣”。马太和马可更是具体记载了法利赛人要“除灭耶稣”(太12:14;可3:6)。马可进一步记叙法利赛人甚至“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希律一党的人是力挺希律王的政治集团,通常他们并不和法利赛人结盟,如今在反对耶稣一事上形成了一条统一阵线,合谋怎样除灭耶稣。
就在这一时间点上,路加插叙了耶稣拣选这十二人并且任命他们为使徒。“那时”-即对耶稣的敌意上升到必欲除之而后快地步的时候,犹太人的宗教精英开始策划。耶稣感受到他的受死或已临近,大约不会超过两年,他将受苦并承受十架之刑罚,也会从死里复活,四十天后将升到天上与父在一起。这样,他就需将地上的事工托付给他人。
如果了解犹太宗教领袖对耶稣的嫉恨,并将除灭他作为他们优先考虑的事,而耶稣这边也急需挑选继任他传福音,拯救以色列人,并建立教会事工的人手,那现在就是最佳的时机。时机很关键,因为对耶稣来说时间已经不多(大多数人估计约只有十八个月,他在地上的事工就得终止)。选立使徒,斯其时也。耶稣对他们的密集训练也要立刻开始,而且几个月之内就要完成。
此时耶稣也将他事工的重点从众人转为小部分人。正是他将遭对手迫害至死这一迫在眉睫的现实成为转折点。
另一件突出的事实是,当耶稣在拣选十二凡人作为他的正式接任人,以继续他的权柄传播福音信息时,他没有拣选一个拉比,没有拣选文士,没有拣选法利赛人,没有拣选撒都改人,没有拣选祭司,他拣选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在当时的宗教体制内的。这十二凡人的蒙召就是对于宗教化的犹太教的审判。是对于腐败的宗教集团的个人和组织的否定。这也就是主为什么没有挑选一位正统宗教领袖的原因。相反,他只拣选那些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神学素人-渔夫、税吏以及其他一些普通人。
耶稣一直在与那些自命为以色列宗教精英们作斗争。他们指责他,仇视他,拒绝他和他的信息。约翰福音用这样的方式写道:“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这些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成了所有要逼迫耶稣的人之核心。
此事发生一年半前,是一个逾越节,那是犹太人一年一度上耶路撒冷献祭朝圣的时候,耶稣在圣殿拿绳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约2:13-16),以此挑战以色列人腐败的宗教体制。他掀开了犹太人宗教集团的盗窃和假冒为善的伪装,谴责他们属灵的败坏,揭露他们的虚伪面目。他公开指出他们的贪婪,罔顾律法,欺压百姓,厉声指责他们的罪,他就是这样开始在他地面的服事,全面抨击这个犹太宗教体制。
现在,许多个月后,在他远离耶路撒冷的加利利事工达到高峰的时候,事工起初犹太人对耶稣的怨恨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从犹太宗教领袖言语行为中已经可以闻到血腥味,他们在一起策划谋杀耶稣的阴谋。
他们全面反对耶稣基督,对耶稣传的福音信息充满敌意,他们鄙视恩典的教义,拒绝祂要他们悔改的命令,不接受祂所提供的宽恕,并否定祂所持的信仰。尽管他们目睹了耶稣赶鬼,用从神那里来的大能医治病人,使死人复活,但他们仍然拒绝耶稣的弥赛亚身份。他们不能接受神以肉身形式来到世上的事实。他们仇恨他,也厌弃他的信息。耶稣威胁到了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当耶稣开始拣选他的继任人选时,自然将那些犹太宗教体制内的人排除在外。转而将眼睛定在自己谦卑的门徒身上,并最终从平凡普通的平民中拣选了十二个凡人。
凡夫俗子(The Twelve)
你如果去参观过欧洲的一些颇负盛名的大教堂时,一定会看到那些装潢富丽彩色玻璃却的超过真人大小的圣徒像,他们代表着圣徒们熠熠生辉的圣品。但事实是他们其实都不过是凡夫俗子。
遗憾的是,它们经常被当作宏伟的大理石雕像放在基座上,或者像某种罗马神祗一样被粉饰在画作中,而被剔除了人性。他们其实只是十二个普通的人,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都只是彻头彻尾的普通人,对他们我们不应作任何粉饰。
我才刚读了威廉廷代尔的自传,他是英语圣经翻译的先驱。他认为普通人不能阅读自己母语圣经,而只能读拉丁文圣经是错误的。但在那个时代,教会领袖们不愿让人读母语版的圣经,就像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原因是害怕失去他们圣品地位。但是廷代尔不惧他们的反对,将新约圣经译成英文并付梓成书,然而,他的努力却要面对放逐、贫穷和逼迫。最终在1536年他惨遭勒毙,尸首也被绑在火刑柱上焚烧。促使廷代尔将圣经翻译成英文的其中主要一件事是他发现当时的英国神职人员对于十二个使徒的背景竟然了无所知。今天的教会领袖和一般的基督徒可能不了解当初在将圣经形成典籍时,宗教权威当局对于这十二使徒作了过分的粉饰,剔除了他们的人性,使他们看上去个个头顶光环在而高不可攀。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耶稣基督拣选他们并非因为他们有着超级能力和圣全的属灵品性。他们所以被选中,恰恰因为他们是凡夫俗子。
他们有哪些地方满足使徒的要求?显然,不是因为他们品格优良,才具过人。他们是加利利人,他们不属精英阶层。加利利人是格格不入上流,村俗粗鄙,缺少修养。他们籍籍无名列高雅,反而汲汲营利于市井。而他们之被拣选正是因为与当时的以色列人相比,他们的“无德无能”。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在道德和属灵的层面他们还是符合作为教会领袖的基本条件的。事实上,教会对于其领袖人物有着很高的标准。例如,要成为教会的长老或牧师,必须要满足提摩太前书3:2-7节的要求:
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 人,善于教导;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温和,不争竞、不贪财;好好管理自己的 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注:或作“端端庄庄地使儿女顺服”)。人若不知道管 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 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 魔鬼所受的刑罚里。监督也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
提多书1:6-9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希伯来书13:7同样要求教会领袖应当在道德属灵方面成为会众的榜样,因为他们的行为应当与所蒙的恩相称,活出神要他们活出的样式,而使大家能够跟随他们的脚步。这是极高的标准。
顺便说一句,对于普通会众来说,并非可以降低标准。 领导者是其他所有人的榜样。 普通教会成员没有“较低”的标准。事实上,马太福音5:48节是对所有信徒说的,“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坦率说来,没有人完全达到这个标准。从人性方面而言,没有人能够达到神所定的“完全”的标准。没有一个人佩进神的国,也没有一个人有资格事奉神。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罗3:23)。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作为成熟的基督徒的保罗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7:18)。而在提前1:15,他称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
因此,没有一个完全合格的人。神必要先拯救这些罪人,然后使他们成圣,再进一步将他们由不合格的器皿陶冶成为能为他所使用的陶器。
这十二人就像你我一样,神从不配也不合格的人中拣选他们,他们就像以利亚一样,“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雅各书5:17)。他们并非因为与众不同,才具超群,才升为至高,他们之成为荣耀的器皿端因陶匠的工作。
不少基督徒,当他们犯罪跌倒时,便缺少见证能力,也因此灰心丧气,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是,一无所能。没错,我们时常软弱,也会跌倒。也惟其如此,神才要使用这样的人,因为这正是他可以在我们身上开始做工的时机。
撒旦常力图诱惑我们相信由于我们身上的弱点,所以我们对神或对神的教会毫无价值。但从基督对使徒的拣选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道理,神可以选用毫无价值,不堪使用的人。神可以选用籍籍无名的人,而就是这些人甚至可以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徒17:6)。这并非由于他们超凡的能力,出众的智慧,纵横捭阖的政治智谋或某种特殊的社会地位,他们之能让地球天翻地覆,是因为神在他们里面动工的结果。
神选择这些谦卑、庸碌,浅薄、软弱的人,这些人不会看重一己的资源去翻转地球,而会认识到不是人,而是神的智慧和能力在他里头。(我们要提醒今天的一些传道人,他们成功并非由于个人的能力或魅力,能力在神的话语里,在我们所传扬的道里面。)如果离开了那位道成了肉身主耶稣基督,神的地上事工就不能成就。而主在地上做工的历史就是主拣选使用那些不配的人,并把他们陶冶成神所合用器皿的故事,十二使徒也概莫能外。
当然,使徒们在救赎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当然值得被视为信心的伟人。启示录描述了他们的名字将如何装饰圣城新耶路撒冷城墙的十二根基(启21:14)。因此,他们在天堂自有特别的奖赏。但是,这丝毫也不会抹杀他们和你我一样平凡的事实。我们要记念他们,但不是通过大教堂富丽豪华彩色玻璃的图像,而是我们从圣经领受的他们脚踏实地的做工方式。 我们需要将他们从超凡脱俗中解脱出来,了解他们真实的为人。他们实实在在是真实的人,而不是摆设在宗教名人祠中的巨像。
我们无意贬低他们职分的重要性,主的甄选事实上已使他们成为以色列人真正的属灵领袖,由于主拣选了这十二凡人,就将以色列宗教精英们撇在了一边。使徒们成为神的新约的传播者,他们是第一批接受基督恩惠福音的人。他们代表属神的真以色列人-真心悔改并真诚信靠的以色列人。他们也成为教会的根基,而“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弗2:20)。恢复这些人的平凡本相,并不会使真理遭到削弱,反而更具说服力。
这也是主一贯的工作方式。林前1:20-21这样写道,“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 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 神, 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 神的智慧了”。正因为如此,在基督拣选的十二个人中,没有哲学家,没有才华横溢的作家,没有著名的辩士,没有杰出的教师,也没有人曾以伟大的演说家而著称。他们成了伟大的属灵领袖,在圣灵能力的浇灌下成为卓越的布道家。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天生的演讲技巧、领导能力或学历。他们的影响力只来自于一个源头,且是唯一的源头,就是他们所传的神话语的能力。
在人的层面上,福音被认为是愚拙的信息,使徒们也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布道者,他们的教道也不入流。他们要么是渔夫,或者是打工仔,都是无名之辈。一群苦力,一伙乌合之众,这就是当时的人对他们的评价(历史上真正的基督教会也是如此。这就是今天的福音派世界中的真实光景。世人所推崇的杰出的才俊、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演说家在哪里?大多数情况下,在教堂里找不到它们。)“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1:26)。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F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 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7-29)。神所喜悦的器皿多为无名之辈,为的是没有人能在身面前自夸。换句话说,神拣选人是为了神自己得荣耀。他拣选软弱的工具,这样任何人都不会将能力归于作为工具的人,而不是归于使用这些工具的神。神的这种作法自然不为那些孳孳求名利,只求一己之荣耀的人所接受。
除了加略人犹大之外,这些人都不是那样的人。 他们肯定像每个堕落的人类一样与骄傲和傲慢作斗争。但他们生命中枯竭的激情却变成了基督的荣耀。但就是这种激情,受到了来自圣灵的影响-不是人的超常才能能力-这是他们能迸发出对世界强大冲击波的唯一解释。
生命导师(The Teacher)
我们须记住,选择十二使徒的时机是在耶稣正面临受死这一现实,他正经历犹太人宗教领袖日益增长的敌视。他知道他在地上的使命很快在他的受死、复活和升天达到顶峰。从此时起,他事工的角色将要有很大改变。因此,当务之急是训练一些人可以在这一切发生时代替自己继续福音的事工。
怎样来遴选这些替代的人呢?首先,他离开众人与父神交通,“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 神”(路6:12)。
路加在其福音书的前五章清楚地刻画了耶稣的日常生活模式-祷告,“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路5:16)。独自退去向父神祷告已成耶稣的生活习惯。当耶稣在加利利城乡各处传福音时,总会遇到来自众民的压力。于是,旷野或高山就成了耶稣独处祷告的所在。
我们不知道路5:16节所记载的是哪座山。在南加利利地区周围大大小小有很多山。这一座也许应该是离开迦百农可以步行抵达的山,在耶稣居住不远的地方。他去到那里“整夜祷告神”。
经常我们读到在一些主要事工之前,耶稣总要祷告(我们当记得就在他被卖的那一夜,他从耶路撒冷忙碌的事工中退到了一个园子独处祷告,犹大也知道他可以在那儿找到耶稣,因为根据路加福音22:39,耶稣习惯在那儿祷告)。这是耶稣真正的人性,此时的耶稣正处在变化无常的局势:犹太宗教集团中将置他于死地的敌意正在发酵。他只剩下不多的时间来训练那些他离世后能将他福音传向地极的门徒。从那些推拥他进山的众人中呼召这些人选成了关键,所以他独自一人去向父神祷告。他既已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他还要进一步“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现在,这时间已经到来。于是,作为道成肉身的人,他去到神那里寻求神的面,与父交通关于未来充任他职分的人选。
我们要注意到耶稣整夜祷告这件事。如果耶稣上山的时间是天黑以后大约七八点钟,他下山时间是在拂晓之后的六点,那他在山上祷告了约莫十个小时。英文叙述耶稣祷告整夜要用几个单字(中文两个,而希腊文就是一个词Dianuktereuo :https://www.biblestudytools. com/lexicons/greek/kjv/dianuktereuo.html译注)。这个词至关重要,他的意思是在同一目标下用了整夜的时间,所以是整夜不眠。这个词不能用来笼统表达一整个晚上之意,而是有一种彻夜劳作,整晚都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感觉。这表明耶稣在黑暗中彻夜清醒直到早晨,并且他始终在祈祷中保持着强烈的责任感。(08/06/2023校)
另一个有趣的注释来自希腊语,尽管我们从英语译本中无法看到。 我们的英文版说他“整夜继续向上帝祈祷(He “continued all night in prayer to God”;中文:整夜祷告神)”,但是希腊文本的表达则有“他整夜的时间都在神的祷告中”(He spent the all night in the prayer of God)。从字面上来说,耶稣的祷告就是神的祷告,因为耶稣祷告是在三位一体里面的交通。所以,无论何时耶稣祷告,就是神的祷告。因为三位一体不同位格间的交通中,耶稣的祷告完全体现了神的意念和旨意,因为他就是神。这里体现了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的完美合一。耶稣人性之表现需要耶稣整夜祷告神,而耶稣的神性告诉我们这就是神的祷告。
不可遗忘的是,耶稣接下来要做的抉择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要耶稣花费十到十二小时的时间祷告做预备。他在为什么事祷告呢?是在为选择什么样的人祷告吗?我不这样认为。他本是无所不知的神成为肉身,神的旨意未向他有丝毫隐匿。 毫无疑问,他正在为他即将任命的人祈祷,与天父交流他选择的绝对智慧,并且潜思如何在其能力中为他们举事。
彻夜的祷告结束,他就来到门徒们聚集的地方,回到他们身边(“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路6:13)。耶稣所召聚的人不止这十二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的门徒是广义的,意思是“学生,弟子”。应该有相当的人数,就是从这些人中,耶稣拣选了十二人并委以使徒的职分。
在耶稣的时代,无论是希腊文化还是犹太文化,一位著名的拉比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是很常见的。他们的教学场所不一定在教室或讲堂, 大多数都是弟子们跟随导师四处周游,除了正规的课程还参与老师的日常活动。主也时常与他的门徒一起开展他事工。他是一名巡回讲学的教师, 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他吸引了一路跟随听他的教导的人。我们回到第一节便可以得到这样一幅画面:“有一个安息日,耶稣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在他教学的过程中,他们追随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边行走,边用手捏麦穗搓着吃。
我们不完全清楚耶稣到底有多少门徒。有一处经文说他差遣七十人,两个两个一队地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但是,他追随者的总人数一定远不止七十人。圣经描写众人跟随他,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他的教导是人们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是那样清晰明了,带着权柄;他又有医病赶鬼,让死人复活的能力;他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他吸引众多的门徒来归向他并不令人惊异,反而有人拒绝他到会是令人惊异的。但是还是有人拒绝他,因为他的信息令人难以接受(约6:60)。
我们从约翰福音第6章可以看到这种情景。在本章的开始,耶稣喂饱了五千前来听道的人(约6:10“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如果算上妇女和孩子应该有两倍之众)。这是令人惊异的一天。已经有许多人跟门徒一样追随耶稣来到这个地方,另有一众人等闻讯加入。约翰这样写道,“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2节),“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14节)。能将五并二鱼变出那么多食物来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哪?他们中不乏一生都在为一日三餐耕耘、收获、放牧、饲养辛苦劳力。这人居然凭举手之劳便有如此丰富的供应,这难免使他们突发奇想,这不就是我们世世代代盼望的弥赛亚临世了吗?约翰写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14节),耶稣却在行毕这些异能之后最终退却了,接着就出现了在海面行走这一幕。
第二天,人们在加利利海的另一边迦百农发现了他。显然他们都期待耶稣在此显能给他们吃。耶稣洞悉他们的来意,就斥责他们追随的动机:“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26节)。见到他们还是继续求耶稣赐食时,耶稣就告诉他们:“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51节)。他们不明白这话,于是要求耶稣解释。耶稣就继续说道: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 生命在你们里面。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 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 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这就是从天上 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这些 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耶稣这话着实不合众人包括一些门徒的心意,于是萌生“另择善从”的想法,“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66节)。
所以门徒就这样,来了又走了。众人也被吸引,充满幻想,幻想又破灭。特殊约翰福音第6章所记载这样的场合下,耶稣就问他的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67节)?彼得就出来代表这十二人回答说:“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
这些留下没有离去的人就是神以大能召聚到子这里来的(44节),也是耶稣自己特别吸引到自己身边的人。耶稣对他们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15:16)。耶稣以其权柄拣选了他们,并且(除了加略人犹大,基督知道他会出卖自己)他在他们身上动工,也通过他们做圣工,并确保他们会坚守信仰,硕果累累,果实常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神对于工人的恩召圣律。
从主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选择十二使徒上,我们看到了主捡选的主权。在更大的门徒群体中,可能有数百人之多,他特别挑选了十二个人,并委以使徒职分。 这不是一份职业,需要为此先递交申请表格或从义工中荐任。基督在更大的群体中凭借主权选择并授任命他们。
对这十二人这无疑是重要时刻,因为在此之前,彼得,雅各,约翰,安德烈,拿单业,马太和其余几人都只属于众人中的一员,他们与这些人没有两样,一同学习,追随耶稣听他的教导,学习他的处事方式。他们并没有接受任何特别的职分与众人。直到基督拣选了他们并亲授这十二人以使徒职分,他们才在众人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为何是十二呢?为什么不是二十四呢?这个数字有着特别的含义。以色列有十二个支派。但是以色列背道了,耶稣时代的犹太教代表了旧约信仰的败坏。 以色列已经放弃了神圣的恩典,转而支持行为宗教。他们的宗教成了教条,充斥了虚伪,自以为义的虚妄,人为的规条,乖张的礼仪。这是一种异端邪说,是对亚伯拉罕的血性肉体崇拜,而非对亚伯拉罕所信之真神的敬拜。通过对于十二使徒的选立,耶稣建立起了新约的敬拜体系,从而摒弃了犹太人的宗教体制。这些使徒代表了属神的真以色列人的领袖群体。这些真以色列人就是真实“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罗4:16)。换句话说,这十二人是对于旧约中以色列十二支派审判定谳的依据。
耶稣自己也清楚地讲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他对门徒说道:“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叫你们在我国里,坐在我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路22:29-30)。
几乎每个以色列人都会立即明白十二这个数字的意义。 耶稣的弥赛亚主张对所有听过祂教导的人来说都是清楚的,他一直在讲述他国度的事。另一方面,以色列通国也一直在引颈期盼弥赛亚快快到来以建立他的国度。一些人以为施洗约翰就是那基督(翻出来就是弥赛亚),但施洗约翰却把基督指给他们看(约1:19-27)。他们也知道基督符合弥赛亚的一切指标(约10:41-42)。但耶稣居然不属于任何犹太人的政治领导集团,这使得他们很难接受(约10:24-25)。他们肯定明白耶稣关于弥赛亚的宣称,不过他们还是在观望。
因此,当耶稣选立十二人作为使徒时,这个数字的意义是再明白不过了。这些使徒代表了新约时代的真以色列。而对他们作为使徒的任命-这一任命跳过了犹太教官定的宗教体制-传达了对以色列国的审判信息。
这十二凡人显然注定会成为不平凡的角色。他们站在十二支派的领头的位置。他们就是耶稣所建立完全不同于多数以色列人所期望那样国度的活生生的见证。
路加福音6:13节,耶稣“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这称号本本身意义非凡。希腊文动词apostello (ἀποστέλλω, Strong’s Concodamnce 649)意思是“差遣出去”。
其派生出来的名词apostolos (ἀπόστολος, Strong’s Concodamnce 652)意思是“被差遣的人”。英文单词apostle是从希腊文演绎过来的,而不是翻译过来。使徒虽然有受差遣者的意思,但绝不是简单的使者的意思,希腊文另有一个使者意思的词是angelos,由这一个词我们有了一个英文单词angel。apostolos 比信使或先遣者有着更深的含义,它具有大使,全权代表的正式身份。
这个词有一个意义完全等同的亚兰文的词,那就是shaliah(亚兰文是耶稣的时代以色列的通行语言,耶稣自己所用的语言并不是希伯来文而是亚兰文)。在主后一世纪的犹太文化里,shaliah是犹太人公会的官方代表人物,他代表公会发声,他的言论有其权威性,他有着与公会议士同等的地位,受到公众的尊敬。只不过他不能发布自己的意思,而只代表公会议事集团发布信息。shaliah的职务是众所周知的。 shaliah被派去解决法律或宗教纠纷,他们全权代表整个议会行事。一些著名的拉比也有他们自己的shaliah。即所谓的“受差遣者”去传播他们的信息,也是他们的全权代表。即使是犹太人的米士那(一种有关摩西律法书的口头诠释的汇集本)也认可shaliah法律地位。上面写道,“这被差遣者与差遣他的人地位完全等同”。所以犹太人对这一职务的属性是众所周知的。
由此,耶稣在任命使徒时,他的意思对于那种文化下的犹太人是不言自明的。他们是他的代表,是他信任的shaliah。他们是他的全权代言人,传布他的信息,运用他的权柄。
任务目标(The Task)
shaliah在那种文化中的熟悉角色实际上定义了使徒的任务。 他们是耶稣的官方代表。 几乎这种文化中的每个人都会立即了使徒的职分性质。这十二个人被委任为耶稣的使徒,他们的所言所行与差遣他们的那一位相同。因此“使徒”这一头衔应获得极大尊敬和特权。
马可3:14节记载了同一事件:“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请注意,这里的两个步骤:在差派他们出去传道之前,先要把他们留下来。在耶稣把他们差遣出去前,这样做是极其重要的。从路加福音9:1节来看,耶稣叫齐了十二个门徒,给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样的病。似在这时,从字面上说是如此,耶稣赐给他们能力、权柄,并委派他们代表自己。因此,在路加福音第 6 章中,他确认并任命了他们,并将他们置于他直接和指导之下(以便他们与他同在)。到了路加福音第9章,议事几个月之后,给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然后再“差他们去传道”。
在此之前,耶稣一直在向众人传天国的福音,但在路加福音6章,耶稣的教导变得偏重于向着他们这个核心。尽管仍然会向众人传讲信息,但重点却放在对于使徒身上,而且内容也着重在事工的训练。
他们训练计划的自然进展是这样, 起初,他们只是跟随耶稣,从耶稣对群众的讲道中收集讯息,并与一大群门徒一起聆听他的训诲。当时,他们这一大群门徒显然不是全时间服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参与。接下来(如马太福音第4章所记载),他呼召他们舍弃一切来跟从他。然后(根据路加福音6章和马太福音第10章的记录),他拣选这十二人并将他们从全时间服事的门徒中分别出来,确认他们使徒的职分,再将自己的精力重点花费在他们的训练上。进一步又赐给他们行各样异能的恩赐,最后,才将他们差派出去。头先的时候,他们还只是从事一些短期的事工,出去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直到他回到父那里去时。他们就奉差去往各处做工。这很清晰地勾画了他们的训练和进入工场的自然进程。
他们不再是普通的门徒,而是使徒-Shaliah。他们承担着重要的职分,路加使用在福音书中使用了6次使徒这一词,而在使徒行传中使用了约30次。他们作为使徒,在福音书中的作用是将天国的信息传到以色列各处。而在使徒行传中他们的主要事工在于建立教会。
他们是一群平凡人,却有着不平凡的呼召。
换句话说,他们被召唤去完成的任务,是造就他们成为如此重要角色的原因,而不是他们本身有着什么特殊的才具能力,这只要想象他们从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即可知晓。
他们不仅在创建教会,使初期教会成长和向外延伸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他们还成了大部分新约圣经书卷默示的管道。神将真理启示他们,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3:5论到基督的奥秘时所写的那样,“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着圣灵启示他的圣使徒和先知一样”。他们不是传递人的信息,而是直接从上面来的真理的启示。
所以他们就是教会教义的源头,徒2:42用这样一些言辞描述了早期教会的活动,“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在新约圣经完成之前,使徒的教导是教会关于基督和教会真理的唯一来源。他们的口头教导与写成文字的神话语有着相同的权柄。事实上,成文的新约圣经无非是圣灵默示并藉着使徒发布出来的教导的记录。
简而言之,使徒被赐下的目在于造就教会。弗4:11-12说道基督赐下使徒(还有其他职分如先知,教师等)“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他们是最初的基督教的教师和传道者,他们的教导记载在新约圣经内,中间的教义原则,就是到今天都是经得起检验的。
他们也是美德的典范,以弗所书 3:5 称他们为“圣使徒”,他们为真善的灵性设定了标准。他们基督徒所仿效的第一批楷模,他们身上的性格和优点也成了作为教会今后选择教会领袖的标准。
他们有着特别的能力行神迹,以证实他们的信息。希伯来书2:3-4说这福音“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换句话说,神透过使徒藉着神迹来见证他的道。新约告诉我们只有先知和他们最亲近的同工,才具备行神迹的能力。这就是为何林后12:12在论到神迹时这样说,“藉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来”。其结果就是,使徒们得到了极大的祝福,同时也赢得了神子民的很大尊敬。耶稣对他们的期望由于他们忠信持守而得以实现。而主的应许也因此在教会的增长和扩大中得到应验。我们来重温路18:28中彼得对主说,“主哪!我们已经撇下自己所有的跟从你了。”门徒的意思显而易见,他们考虑事情会怎样变化,未来他们会遭遇到什么。彼得的话语是一个诉求,如果其他的人都像彼得所说的那样的话,“结果会怎样呢?”
主耶稣回答道,“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 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他们没有留下任何一样祂不愿以来代替的东西。 神在他们生命中确实祝福了他们(尽管,在我们逐个去细察他们的一生遭遇时会看到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殉道了)。神对他们的祝福是透过他们的事工建立教会并使得教会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得着来自神的子民的尊敬和荣耀,还经由教会人数的增长收获了许许多多的属灵的子女和兄弟姐妹,而且受到以后的一代代基督徒的尊崇
超凡训练(The Training)
在耶稣召集他的门徒并任命十二使徒的那天早上,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还只是个影子,他们还需要训练。他们的缺点以及人性的脆弱会是他们事奉的潜在破口。时间不多了,他们已经舍弃了一切所擅长的技能,丢下了网,荒芜了田地,辞了税官的职位。他们放弃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以便接受一些他们没有天赋的训练。
但当他们辞去工作时,他们绝不是闲着。 他们成为全时间学生,学习者-门徒。现在起的十八个月,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要接受一个强化的神学训练课目,这简直就是世上最有效的神学课程。他们有基督永不改变的榜样摆在他们面前,可以亲聆他的教导,询问问题,目睹他如何爱人如邻居,浸浴在与他密切相交的团契里。他也给他们服事的机会,教导他们并差遣他们出去,分配他们去做一些特别事工。他亲切鼓励他们,纠正他们的错误,耐心指导他们。这是最好的教学相长的方法,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而是生命影响,生命改变。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十二人的头脑可能非常木实,他们中没有一个是学霸是有原因的。耶稣常常这样问他们,“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太15:17,参16:9)。“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路24:25)。圣经没有掩盖他们的弱点,就是要告诉读者圣经无意把他们塑造成超人,也不会把他们拔高成为高圣至贤,否则就没有理由记录他们的性格缺陷。反之,圣经没有粉饰这些瑕疵,而是高光暴露了他们人性的弱点。 这是一个绝妙的提醒,“(我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 神的大能”(林前2:5)。
为何这些使徒的学习过程充满困难?首先,他们缺少属灵的参透力。他们听力困顿,觉悟迟缓。他们盲目,迷糊,木实,迟钝。新约经文中用过大致相同的词语来形容他们。那基督是如何解套他们属灵参透力的缺乏的呢?他只是一味教导他们,即使在他复活以后留在地上四十天之久教导时也是这样。徒1:3节说,耶稣“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 神国的事”,他持续这样的教导直到他升天。
第二桩拦阻他们学习的难题是他们缺少谦卑的心。他们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自我推销和自我满足。他们花费不少时间在争论他们中间谁为大(太20:20-28;可9:3-37;路9:46)。耶稣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他们缺少谦卑心态的呢?耶稣给他们洗脚,塑造一个仆人的形象。他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第三,他们不仅缺少属灵的参透力,谦卑的心,他们还缺少信心。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四次对他们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太6:30,8:26;14:31;16:8)。可4:40主则问他们:“你们还没有信心吗?”在马可福音的最后,主花了数月时间密集训练他们,甚至到主已复活之后,马可写道:“耶稣向他们显现,责备他们不信,心里刚硬”(可16:14)。耶稣怎样补救他们的信心不足呢?他不停地行神迹异能。这些神迹异能并不主要是为了不信者,“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约20:30),为的是要坚固他们的信心。
第四,他们缺少委身的决心。当人群欢呼,神迹不断行出来时,他们欣喜若狂。但就在士兵一进入耶稣祷告的园子要抓耶稣时,“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可14:50)。他们的领袖也否认主,还指天发誓他根本不认识他。耶稣是怎样补救他们委身不够的呢?他就为他们代求,约翰福音17章记载了耶稣为门徒的信心祷告,求父保守他们的信心直到神接他们到天上(约17:11-26)。
第五,他们缺少能力。救他们个人来说,他们是软弱无助,特别在面对仇敌的时候。有几次,他们试图赶鬼,却不能把鬼赶出来。他们的小信使他们无法运用他们的能力。耶稣又是如何补救他们的软弱?到了五旬节的时候,耶稣赐下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得着能力。主应许他们,“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这一应许奇异应验。
我们要来看看这群人和他们所有的见证人,想知道为什么耶稣不简单地挑选一群不同的人。耶稣为什么要单单挑选那些没有洞察力,缺少谦卑,小信,缺乏委身精神有软弱的人?其实很简单,“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9)。我们又一次看到他如何选择这个世界上的弱者来叫强者羞愧。 没有人可以细察了这群人后得出结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先天能力。对于这群软弱的使徒竟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就只能荣耀归于神。
使徒行传 4:13 说到耶路撒冷的人如何看待使徒:“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希腊语经文说人们看出他们原是“aggramatoi...idiotai”,从字面上来解释是“文盲无知”的。从世界的观点来看这倒是真的,但是有一点很显然,就是他们跟过耶稣。所以下面的经文对每一个主的门徒来说也是确实的。路加福音6:40说,“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只跟过耶稣短短一段时间的主的使徒,結出了常存的果实。起初看上去,似乎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他们就像牧人被击打,羊群都分散了(太26:31)。就是在主已经复活,他们看上去也都蔫了,为自己的跌倒悔恨不已,也清醒自己的弱点,而无法自信地服事。
但在主升天之后,圣灵降临他们身上,他们充满能力,他们于是就能够照着主训练他们的那样去开展事工,使徒行传记载了教会被创立并以后的历史。这十二凡人通过新约经文所留下的遗产以及他们的见证,即使到今天依然在改变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