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跟台灣最火熱的新聞之一,莫過於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政府要求美國科技巨頭以及台積電入股英特爾,協助改善英特爾的財務跟技術,讓『美國再次偉大』。
針對川普的想法,美國跟台灣媒體也是各有看法,有些媒體認為台積電的入主將會帶來技術跟製造上的提升,有助於英特爾快速獲利賺錢。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專家認為,台積電跟英特爾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很難互相合作,要靠台積電讓英特爾『再度偉大』難度非常高。
那麼,台積電究竟會不會入主英特爾?台積電對於英特爾的影響究竟是什麼?英特爾有辦法轉虧為盈嗎?對於台積電跟英特爾的股價又會如何影響?
首先,讓我從幾個角度來做分享:
1.英特爾的困境。
英特爾過往以強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跟設計能力,相互加持,在晶片領域稱霸。然而,近20年來開始,因為著重於數字而忽略製造能力,導致技術逐漸被追上。尤其在近10年,自從16奈米之後,英特爾的技術停滯不前,慢慢地被台積電超越,跟台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大。
即便這幾年英特爾宣稱每年都推出新的製程技術,實際上都沒有真正量產,代表英特爾的工程能力仍然無法提升,也帶來了400億美金的虧損。
因此,CEO季辛格在去年底被迫離職,為英特爾這幾年在製程開發的失敗下台負責。
2.台積電的入股。
隨著川普政府上任之後,積極想要恢復美國的半導體霸權,對於英特爾的照顧可想而知。為了提升英特爾的良率,就必須有專業的團隊加入,川普就把腦筋動到台積電頭上。
當然,川普也知道英特爾是美國的資產,不會輕易讓台積電入股,所以台積電應該只能獲得少數的股權,目前傳言是20%,我認為應該也不會太多。
首先,台積電不想要投入那麼多錢,意思意思丟一些或許可以。
其次,川普政府也不會讓台積電成為最大股東,避免以後美國半導體製造變成台灣公司。
第三,除了台積電以外,應該會有更多的科技巨頭『被迫』資助英特爾,所以跟IC設計相關的高通,博通,甚至是AMD都有可能入股,股權會被稀釋。
3.過往的歷史。
但是,即便台積電如股,對於英特爾會有實質的影響力嗎?
我認為有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台積電並沒有100%持股,所以沒辦法針對英特爾組織架構去改變。
第二,英特爾畢竟還是美國公司,台積電即便如股也不能隨意地把『不適任』的員工給解僱。因為美國政府的目標是創造就業機會,而不是砍人。在既有人員沒有調整的情況下,很難做出多大的改變。
第三,台積電的文化過於軍事化,英特爾員工無法習慣,如果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跟心力,很難把良率做有效的提升。
第四,英特爾是以自身產品去做開發,跟台積電對不同IC設計公司使用的平台不同,即便台積電入股,還是需要跟英特爾設計單位去協商合作,難度很高。
過往,台積電也曾經合資在美國華盛頓成立wafertech工廠,即便如此,台積電仍然躲不過高昂的成本跟虧損,後來也沒有持續投資半導體工廠。
因此,如股英特爾帶來高昂的製造成本跟人力成本,除非能夠轉嫁到科技巨頭身上,否則應該無法帶來獲利。
當然,唯一的可能就是,川普政府要求科技巨頭必須下單給英特爾,那麼犧牲的可能是科技巨頭的利潤,短期來說是救了英特爾,長期是犧牲科技巨頭跟IC設計公司的利潤,至於科技巨頭是否買單,要看下一任總統是誰了。
4.對台積電的影響。
入股英特爾對台積電當然不會是好的方案,但是也不見得會吃虧。如果發生下面幾個條件或許是加分。
1.台積電入股英特爾,減少台積電美國廠的投資。
2.英特爾工廠進入縮編,減少工廠的英特爾有機會帶來利潤。
3.未來的投資都從英特爾股東出錢,其他科技巨頭一起進來賠錢,台積電佔比不高,新建的工廠成本就不是台積電全部負擔,但是晶片設計賺到的錢台積電也有一份。
股價來說,英特爾被解套肯定是加分,所以這幾天已經觸底反彈,然而台積電的成長動能,就要看未來英特爾入股的比重,越低當然影響台積電的股價越少。
總結來說,我認為入股英特爾最後的成本可能是打平,不賺也不賠,重要的是如何應對川普政府的強勢威脅。即便真的『被迫』入股英特爾,也不見得需要協助大刀闊斧的變革,因為還有其他金主都願意賠錢,台積電幹嘛需要擔心呢?
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