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金字塔的顛覆者:當最高需求先於生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顛覆性的發現


我和友人曾多次討論到馬斯洛需求層次(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這個心理學界的經典理論認為,人們的需求應該是從 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開始,然後逐步向上發展,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然而,在最近的討論中,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真的所有人都會按照這個順序來滿足需求嗎?


如果這個理論適用於所有人,那麼為什麼有些偉大的藝術家、哲學家,甚至是政治領袖,一生都沒有滿足基本需求,卻仍然成就非凡?


這讓我開始思考:馬斯洛的金字塔是不是有可能是「反的」?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食物、安全或社交,而是心靈的自由、創造力,甚至是一個遠大的理想。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心理學與哲學的重要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心理學和哲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提出這個金字塔模型,描述人類如何逐步滿足自己的需求,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這個金字塔包含五個層次: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食物、水、空氣、住所(生存必需品)。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穩定、健康、財務安全、人身安全。
  • 愛與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人際關係、家庭、友情、社會歸屬。
  • 尊重與成就需求(Esteem Needs):成就感、地位、尊重、個人價值感。
  •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創造力、人生目標、個人成長、意義。


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類必須先滿足低層次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目標。這個理論影響了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甚至哲學界對於人類動機的討論。


但這個金字塔真的適用於所有人嗎?

是否有些人顛倒了這個順序,把「自我實現」放在首位?


顛倒金字塔的例子:當「意義」比生存更重要


歷史上,許多影響世界的人物一生貧困、處在不安全的環境,甚至沒有滿足基本生理需求,但他們仍然成就非凡。他們的生命故事顯示:不是所有人都按照馬斯洛的模式前進,有些人從最頂端開始,甚至從未獲得低層需求的滿足。


靈性領袖與革命家


• 甘地(Mahatma Gandhi):一生簡樸,不追求財富,只關心非暴力運動與印度獨立。

• 曼德拉(Nelson Mandela):被監禁 27 年,沒有自由,卻依然專注於推動種族平等。

• 達賴喇嘛(Dalai Lama):失去家園,被迫流亡,仍然專注於慈悲與世界和平。


為理想燃燒的醫生與思想家


• 孫逸仙(Dr. Sun Yat-sen):本可當醫生,卻選擇革命,忍受流亡與貧困。

•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放棄學術地位,前往非洲行醫,過著極簡生活。

•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納粹集中營發現:意義,比生存更重要。


藝術家與詩人:窮困但不屈的靈魂


• 梵谷(Vincent van Gogh):終生貧困,卻創造震撼人心的藝術。

• 卡夫卡(Franz Kafka):從未財務穩定,卻改變文學歷史。

•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窮困潦倒,卻成為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蘇東坡:當詩意與哲思超越生存


如果說西方的哲學家與藝術家是馬斯洛金字塔的顛覆者,那麼東方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非蘇東坡(蘇軾)莫屬。


蘇東坡的一生,充滿了跌宕起伏與政治風波:

• 被貶多次,從北方到南方,仕途坎坷,但從未失去對生活的熱愛。

• 在物質條件極度困難的環境中,依然創作出千古不朽的詩詞書畫,展現超越現實的精神追求。

• 即便身陷囹圄,仍能幽默自嘲,甚至與獄卒談詩論道,展現超然的心境。


即使在貶謫最遠的海南島,蘇東坡依然過著詩酒人生:

• 在黃州,他創作出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豪情萬丈,絲毫沒有被貶官的低落情緒影響。

• 在儋州,他不僅教學、寫詩,還自己種田、發展地方農業,讓荒涼之地變得生機勃勃。


精神富足比物質更重要


蘇東坡一生的困境,若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看,他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地位都屢遭剝奪,但他從未因此消沉,反而活得比任何人都豐富。他的一句話,正好能夠對應到顛倒金字塔的概念:


一蓑煙雨任平生:「 不論風雨如何,依然自在地過人生。」

蘇東坡不是因為滿足了物質條件才追求精神層次,而是因為他的心靈世界足夠強大,即使物質匱乏,也不影響他的快樂與成就。



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是什麼?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動機是從生存需求開始,逐步向上發展,直到實現自我。但歷史告訴我們,有些人即使沒有滿足基本需求,依然活得充實且有意義。


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


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


近年來,「幸福科學」(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的研究發現,影響人類幸福感的關鍵,並不只是金錢、地位或外在的成功,甚至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不完全吻合。研究顯示:

• 感恩與人際關係比財富更能帶來長久的快樂。

• 人生的意義與目標感 可能比物質安全更重要。

• 心態與觀點決定了幸福感—有些物質條件較少的人,反而比「擁有一切」的人更快樂。


或許,快樂並不是從下往上爬金字塔,而是專注於那些真正讓我們感到滿足的事情,不論是創造力、人際連結、感恩,還是內心的信念。


反思:你的金字塔是顛倒的嗎?


• 你認為幸福是先滿足基本需求之後才會來,還是心態與人生意義可以超越物質條件?

• 回想一下,哪件事曾經帶給你真正的快樂?它與金錢、地位有關嗎?還是來自其他地方?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hoto by Clarence E. Hsu on Unsplash

Photo by Clarence E. Hsu on Unsplash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avatar-img
45會員
68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真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根據官方統計,去年1至9月鹿港老街及周邊地區共吸引約1355萬人次的遊客,位居全台老街之首。 大年初三的清晨,鹿港仍沉浸在新春的熱鬧氛圍之中。我參加了一場導覽,隨著資深導覽老師陳玟瑜穿梭於老街與廟宇之間,聆聽這座小鎮的故事。 鹿港魅力在哪裡?文化保存與商業是如何取得平衡?
初訪龍山寺,我原以為只是想靜靜走一遭,卻沒想到,這趟行程最終連結了畫與花,讓我在新春之際,看見了時光流轉的痕跡。
大年初二,我來到鹿港這座古鎮,想感受新年的熱鬧氛圍。雖然對傳統的民俗祭儀不太熟悉,但仍帶著敬意,參觀鹿港天后宮,體會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在春節期間的壯麗與信仰力量。
御風而行,是這趟礁溪溫泉之旅帶給我的第一感受。入住飯店時,一個風箏造型的裝置吸引了我的目光。乍看之下,以為有人在放風箏,仔細一看,才發現,那是一隻如老鷹般的風箏,固定在建築的兩端,迎著風翱翔,彷彿真實地穿梭於山巒之間。
田中央的蒔花,周圍被一片純淨的綠意包圍,彷彿遠離了都市的喧囂…,食花是味蕾的饗宴,拾花則是回首拾起這些散落的回憶,就像花瓣一般,能感受到家的溫度…
根據官方統計,去年1至9月鹿港老街及周邊地區共吸引約1355萬人次的遊客,位居全台老街之首。 大年初三的清晨,鹿港仍沉浸在新春的熱鬧氛圍之中。我參加了一場導覽,隨著資深導覽老師陳玟瑜穿梭於老街與廟宇之間,聆聽這座小鎮的故事。 鹿港魅力在哪裡?文化保存與商業是如何取得平衡?
初訪龍山寺,我原以為只是想靜靜走一遭,卻沒想到,這趟行程最終連結了畫與花,讓我在新春之際,看見了時光流轉的痕跡。
大年初二,我來到鹿港這座古鎮,想感受新年的熱鬧氛圍。雖然對傳統的民俗祭儀不太熟悉,但仍帶著敬意,參觀鹿港天后宮,體會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在春節期間的壯麗與信仰力量。
御風而行,是這趟礁溪溫泉之旅帶給我的第一感受。入住飯店時,一個風箏造型的裝置吸引了我的目光。乍看之下,以為有人在放風箏,仔細一看,才發現,那是一隻如老鷹般的風箏,固定在建築的兩端,迎著風翱翔,彷彿真實地穿梭於山巒之間。
田中央的蒔花,周圍被一片純淨的綠意包圍,彷彿遠離了都市的喧囂…,食花是味蕾的饗宴,拾花則是回首拾起這些散落的回憶,就像花瓣一般,能感受到家的溫度…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好奇心,是學習的起點 還記得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嗎?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層層堆疊出我們對生活的渴望,經理人雜誌對更多的需求模型做過描述。但你有沒有想過,好奇心在這座金字塔中佔據什麼位置? 好奇心是學習的火種,目標是學習的指南針。 事實上,好奇心並未被明確歸類在任何一個層次,因為它貫穿了整座金字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從「需要」到「想要」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創新思維來創造和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他的思考邏輯主要是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根據「需求」賦予動機,有有二個原則:原則一:如果需求被滿足後,就不會再做出行為,且需求是有階級
多數人的「英文程度」原地踏步或裹足不前,一在於不了解自己的實力,二在「缺乏」想學好英文的「願景」。我用附圖中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亞伯拉罕·馬斯洛)知名的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層次理論),和大家分享我個人英文學習及成長的秘訣。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探索內在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並努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通過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可以享受更健康、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如提升自我認知、提升人際關係、提升工作滿意度
Thumbnail
您對這個金字塔有印象嗎? 這是由著名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被廣泛應用在心理、社會、教育及商業領域
Thumbnail
我們被馬斯洛了嗎? 我們習慣用什麼結構來看人生? 我們可以用什麼結構來看人生?
Thumbnail
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沒被滿足,更別提什麼啟迪民智、發展城市美感、維護民主自由了,那些只存在於少數人的同溫層裡。要解釋這樣的概念,最適合的莫過於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級論」(hierarchy of needs)。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好奇心,是學習的起點 還記得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嗎?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層層堆疊出我們對生活的渴望,經理人雜誌對更多的需求模型做過描述。但你有沒有想過,好奇心在這座金字塔中佔據什麼位置? 好奇心是學習的火種,目標是學習的指南針。 事實上,好奇心並未被明確歸類在任何一個層次,因為它貫穿了整座金字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向我們展示了從「需要」到「想要」的轉變過程,以及如何透過策略性的創新思維來創造和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他的思考邏輯主要是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即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根據「需求」賦予動機,有有二個原則:原則一:如果需求被滿足後,就不會再做出行為,且需求是有階級
多數人的「英文程度」原地踏步或裹足不前,一在於不了解自己的實力,二在「缺乏」想學好英文的「願景」。我用附圖中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亞伯拉罕·馬斯洛)知名的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層次理論),和大家分享我個人英文學習及成長的秘訣。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探索內在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並努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通過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可以享受更健康、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如提升自我認知、提升人際關係、提升工作滿意度
Thumbnail
您對這個金字塔有印象嗎? 這是由著名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被廣泛應用在心理、社會、教育及商業領域
Thumbnail
我們被馬斯洛了嗎? 我們習慣用什麼結構來看人生? 我們可以用什麼結構來看人生?
Thumbnail
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沒被滿足,更別提什麼啟迪民智、發展城市美感、維護民主自由了,那些只存在於少數人的同溫層裡。要解釋這樣的概念,最適合的莫過於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級論」(hierarchy of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