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威尼斯影展把金獅獎頒給了《隔壁的房間》,其實早在同年年初的柏林影展銀熊最佳劇本獎《我去死一下》,就有「安樂死」議題的橋段能夠互相連結。電影《隔壁的房間》中,將死的瑪莎請求英格麗特陪在她「隔壁的房間」,才能讓她安心完成「自殺」計劃,而電影《我去死一下》片中則發生在聖誕夜,作曲家貝納打電話請好友兼合作夥伴湯姆來他家裡,告訴湯姆自己篤定尋死的念頭,貝納要在浴缸中割腕失血致死,而湯姆的工作則是讓貝納的伴侶美度避免撞見這等慘況,於是湯姆也陪在了「隔壁的客廳」,不同的是,編導卻讓湯姆這個角色撞開了浴室門,擁抱了即將死去的朋友,「我會讓你走。」他尊重朋友選擇結束生命的決定,事後湯姆卻被前女友斥責太過冷血,竟然不制止陷入絕望的朋友自殺,實際上湯姆是出於同理與更深的愛才會願意幫助朋友,這絕不是視而不見的冷漠,他們所追求的是能夠自由決定何時離開這個世界的權利。
關於「冷血」這一說法,可以追溯到主角湯姆與他的母親麗西身上。片中有一場極其精彩的好戲,發生在老父親的葬禮之後,母親主動提起自己罹癌也將要死去之事,開始交代遺產和善後的事宜,母親的舉動讓兒子湯姆感到火大,丟失了和母親一起靜下來悼念父親的機會。這對母子是發自內心得「不喜歡」彼此,湯姆在談話過程中意識到自己不被需要,更無法從母親身上得到任何關愛,他不願從母親身上遺傳到任何一點特殊才能,不可否認的是,湯姆的「絕對音感」必定來自母親,他也遺傳到母親的「冷酷」。母親坦承自己當年把年幼剛出生的湯姆「摔到地上」,對外的說法是不慎失手滑落,母親面對湯姆才會始終帶著恐懼,認為兒子將來某一天會突然癱瘓或是死去,沒想到兒子完好無缺地健康長大。事實上,母親麗西並不冷血,她看著窗外失智的丈夫淋雨跑回家,只為了見自己,她的眼淚不自覺落下,而不願承認和母親相像的湯姆,他也流下了相同的眼淚,在演奏會上負責指揮的他背向觀眾,聽著整個樂團完成好友貝納生前留下曲子的最終版本,他跟著感動落淚。如此特別的母親角色其實並不少見,世界各地的女性都有所共鳴,許多女性觀眾都向導演說到,自己也曾對成為母親這件事感到後悔,透過本片更加坦然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活人的陽世,死人的陰間,串起兩邊的是愛。」
電影《我去死一下》描繪的正是一個「沒有愛」的家庭悲劇,而串連起片中五個篇章的情感也是「愛」。片中最「感受不到愛」的角色便是妹妹艾倫魯尼斯,她幾乎從未出席家庭聚會,酒精成癮的她流連於男人之間,總是一頭亂髮的她,靠著做瘋狂的事來證明自己還活著。他結識一名已婚的牙醫後更是變本加厲,導演說到妹妹這個角色,其實能夠代表他自己的一部分。想形之下,哥哥湯姆魯尼斯則處在一段特殊關係中無法脫身,他意外成為前女友剛出生孩子的父親,女友過去曾懷過孕,卻因為來得時機太早不得已打掉孩子,沒想到往後的七年裡就再也生不出小孩,這段感情也因此觸礁。如今的湯姆一方面剛成為父親,在指揮家工作、兒女身分間奔波而分身乏術,同時他還與另一名女樂手有著曖昧的關係,他卻難以界定兩人的真實關係,哥哥在看似「有愛」的世界裡其實也很孤獨。而妹妹其實比哥哥更有才華,她在酒吧忘情歌唱就體現了這一點,她嫉妒哥哥也自知無法成為哥哥那般成功,當她的牙醫男友背棄她回到原本的家庭,她再也感受不到愛,於是酒醉後的她站在大馬路中央,她其實也想尋死,渴望透過死亡就此擺脫這混亂的生活。
「聖誕夜,別看伯格曼了!」
片中主角總在聖誕夜裡獨自觀看《芬尼與亞歷山大》,其實這也是導演未建立家庭之前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將如此私密的個人生活經歷放入作品中,卻成了觀眾都能會心一笑的幽默片段。電影《我去死一下》在三小時的片長裡,濃縮了近乎徘徊在死亡邊緣的人生體驗,觀眾也跟著角色「放慢速度」去體會箇中滋味,一如指揮家要求青年樂隊的成員們「放慢速度」演奏歌曲,竟創造出奇蹟般的美妙時刻,另一場觸動我的演奏則在片尾,大提琴家美度完美演繹了愛人貝納生前最後的曲子,讓我濕了眼眶,演奏名為「死亡」的歌曲並不該感到悲傷,導演想讓觀眾感受到的是「幸福」。我們都想在痛苦的人生中,尋求一次被認真看待的機會,《我去死一下》傳遞著「垂死演奏」的精神,捕捉到藏於生死間的「毫釐之差」,正因為貼近「死亡」我們才能感受到「活著」,如同電影開頭小女孩對著鏡頭的自言自語:「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做沈穩而非狂亂的事。」女孩的叮囑觀影至今依然迴盪在我耳內。
🎶延伸聽歌: #蔡健雅 《#遺書》
#我去死一下 #dying #sterben #larseidinger #corinnaharfouch #lilithstangenberg #matthiasglasner #robertgwisdek #ronaldzehrf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