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那些事 1 - 我們是場潮濕的雨 (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曾聽人描摹台灣文學像場潮濕的雨,連綿的雨天一樣。

我後來才明白我們就是那場潮雨。


最近香港人談天,讓我發覺我們好像那一陣陣潮濕的雨。

香港人曾與我說,好像香港人說話比較直。

是真的,我對社交中話語的溫度很敏感。

但港人的是直接的,他們的語言的路徑就是比較短,電光石火。

當對方說:這有點灰色地帶麻煩不要放。

語氣是客氣的拜託,但仔細一聽,話語之中沒有模糊地帶,是很肯定很確信的訴求

我說了:好。沒有問題本來就該直接說好,彼此尊重是應該的。


不在訪談討價還價是我對自己的堅持。我印象我在訪談中總和訪談者說,

有任何不想說的,都可以隨時跟我說。

我是直接的,但我的直接帶著花束向你而來,話音婉轉的渴求。

像台灣的雨季,挾帶漫漫雨絲說著同意和拒絕,話語委婉。希望你懂的。


港人的直來直往我欣賞,迷人的文化差異。

有點像失散的兄弟姐妹,那種風格完全不唐突我。

:妳這!妳也不問人家要不要認養妳做家人!


當對方說:我可能比較寫不出你訪談的風格。

我問:是不是抒情的感覺

我又說:想到那句,台灣的文學像潮濕的雨


台灣多數文風是抒情的, 不管是嚴肅的拒絕和哀戚,
輕盈的意境,戲謔的嘲諷,台灣人是不是擅長用抒情展示?

但抒情中,又透著陰雨的拖沓連綿不絕。

不只是台灣的文字,也許我們真就是場潮濕的雨


忽然想到兒時老屋的壁癌,大雨颱風灌著陽台橫街掃蕩的情景 ...
堂而皇之入室的劫匪一樣...

(待續)

「讓石子飛一會兒」是訪談小說家,作家與作詞人的專欄。 2025年獨自開啟,在2月 發布了第一篇與作家的對談。 我們跳出訪綱,聊人生,聊出淚水與歡顏。 讓讀者看到每本作品背後的人生。 這一次,我們也帶你直抵那些書寫者的內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或許都是在社會摸爬打滾,「尋出路」的人。 在上集,你會看到, — 小說是作家生命意義的實踐 — 靈感提取的手法 正文節錄: 艾石克誠懇的述說,寫東西是 「出路」, 「能夠透過寫作療癒自己,也是幸運的。」 彷彿也嗅到了香港生活的底色。
關於我 本行和創作,文學,報導這件事並沒有重疊之處。但一直對訪談和書寫紀實興趣濃厚。 小學時我在補習班會偷看衛斯理傳奇,家裡人還一度禁止我看覺得我還沒長大不要看那些科幻啊會被帶偏,那是第一部讓我廢寢忘食的系列小說。 後來喜歡的很紛雜:教父,珍奧斯汀,高中做專題寫宮部美幸...。
我們或許都是在社會摸爬打滾,「尋出路」的人。 在上集,你會看到, — 小說是作家生命意義的實踐 — 靈感提取的手法 正文節錄: 艾石克誠懇的述說,寫東西是 「出路」, 「能夠透過寫作療癒自己,也是幸運的。」 彷彿也嗅到了香港生活的底色。
關於我 本行和創作,文學,報導這件事並沒有重疊之處。但一直對訪談和書寫紀實興趣濃厚。 小學時我在補習班會偷看衛斯理傳奇,家裡人還一度禁止我看覺得我還沒長大不要看那些科幻啊會被帶偏,那是第一部讓我廢寢忘食的系列小說。 後來喜歡的很紛雜:教父,珍奧斯汀,高中做專題寫宮部美幸...。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學習《小狗錢錢》的理財方法,並透過實際操作,達成財務目標與自我提升。從記帳、設定目標、寫夢想清單、成功日記,到發展副業,分享如何將書中方法應用於生活中,並體會到理財不僅僅是管理金錢,更是規劃生活,實現夢想的重要過程。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經過年末年初的大掃除,大家是否也好好整頓了自己的居家環境呢?身為家有幼童的媽媽,我也是歷經多次的練習,才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清潔節奏,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清潔小撇步,每個習慣幾乎不超過5分鐘,就能換得一室乾淨,一起來看吧!
記錄一場前往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山(觀望山)的登山之旅,分享路線規劃、登山心得、沿途風景與美食體驗,並提醒登山客注意入山證申請及避免錯過三角點。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學習《小狗錢錢》的理財方法,並透過實際操作,達成財務目標與自我提升。從記帳、設定目標、寫夢想清單、成功日記,到發展副業,分享如何將書中方法應用於生活中,並體會到理財不僅僅是管理金錢,更是規劃生活,實現夢想的重要過程。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經過年末年初的大掃除,大家是否也好好整頓了自己的居家環境呢?身為家有幼童的媽媽,我也是歷經多次的練習,才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清潔節奏,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清潔小撇步,每個習慣幾乎不超過5分鐘,就能換得一室乾淨,一起來看吧!
記錄一場前往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山(觀望山)的登山之旅,分享路線規劃、登山心得、沿途風景與美食體驗,並提醒登山客注意入山證申請及避免錯過三角點。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在現今可以慢慢大方討論起自己的性向的台灣社會中,那樣壓抑與被排擠而漂泊的人生或許是年輕一輩不容易想像的事,但卻是至今還未能被接納的人,繼續的人生!
若要說此次去香港與四年前有何不同,我想充斥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僅只是暑熱與蒸人的濕氣,蔓延的是一種隱微卻無處不在的閹割感,這種生發的情緒促使即便是我,作為一名外地來客,也進行了自我的去勢。主動的把一些社群軟體刪除,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在我腦海刻下了無法抹滅的印象,讓我後怕。特別是兩個
Thumbnail
戴眼鏡的長輩說:「香港是個扭曲的城市,你們年輕的,多出去世界走走,看看世界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 被插滿刺的海膽說:「到某個地方,開啟所有雷達,貪婪地吸收周遭的一切。」 多啦B夢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隨意門的年代。」
Thumbnail
晚間來了一組笑容滿面的客人朋友。
Thumbnail
「幾個月前去台灣找你還說着無法再習慣香港,半年不到竟然回來了。」朋友家中生變,暫時離開移居的苦寒國度,回港處理事務。他人緣好,連連筳席,累過返工。這日他約舊友入長洲BBQ,拍了張維港的照片,害我也有點想回去看一看。 離港一年又四個月,身分安定下來,第一時間去火車站買全月通。去年行政院推出T P
Thumbnail
雖然農曆新年已過,不過過完年回到台灣,最常被問到香港有沒有過年氣氛,這才想到我好像可以分享一下這幾年在兩地的過年感覺呢~而這篇先從大環境的個人觀察來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與感受吧~
離開以後,才覺原來我比想像中更懷念香港。出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你將會發覺你和你本土的根,比想像中牽纏得更深。 在私人的IG裡,我會裝作不在乎,「扮無野」。每天在story裡,假裝自己在異地過得逍遙快活,貼滿旅行、美食,醉生夢死。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離鄉的經歷?人在異鄉時,跟回憶中相似的麵包香氣、鈔票的錢味,只要有些許熟悉,不論是多麼莫名其妙的東西,都能引起你對家的思念,而當遇到同樣背景的人,心裡的喜悅是擋不住的… 來到這裡的你,可能未曾讀過我前篇的文章,在此前情提要,我是一名香港人,2019年居台至今,從學生身分轉變為職場新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在現今可以慢慢大方討論起自己的性向的台灣社會中,那樣壓抑與被排擠而漂泊的人生或許是年輕一輩不容易想像的事,但卻是至今還未能被接納的人,繼續的人生!
若要說此次去香港與四年前有何不同,我想充斥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僅只是暑熱與蒸人的濕氣,蔓延的是一種隱微卻無處不在的閹割感,這種生發的情緒促使即便是我,作為一名外地來客,也進行了自我的去勢。主動的把一些社群軟體刪除,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在我腦海刻下了無法抹滅的印象,讓我後怕。特別是兩個
Thumbnail
戴眼鏡的長輩說:「香港是個扭曲的城市,你們年輕的,多出去世界走走,看看世界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 被插滿刺的海膽說:「到某個地方,開啟所有雷達,貪婪地吸收周遭的一切。」 多啦B夢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隨意門的年代。」
Thumbnail
晚間來了一組笑容滿面的客人朋友。
Thumbnail
「幾個月前去台灣找你還說着無法再習慣香港,半年不到竟然回來了。」朋友家中生變,暫時離開移居的苦寒國度,回港處理事務。他人緣好,連連筳席,累過返工。這日他約舊友入長洲BBQ,拍了張維港的照片,害我也有點想回去看一看。 離港一年又四個月,身分安定下來,第一時間去火車站買全月通。去年行政院推出T P
Thumbnail
雖然農曆新年已過,不過過完年回到台灣,最常被問到香港有沒有過年氣氛,這才想到我好像可以分享一下這幾年在兩地的過年感覺呢~而這篇先從大環境的個人觀察來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與感受吧~
離開以後,才覺原來我比想像中更懷念香港。出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你將會發覺你和你本土的根,比想像中牽纏得更深。 在私人的IG裡,我會裝作不在乎,「扮無野」。每天在story裡,假裝自己在異地過得逍遙快活,貼滿旅行、美食,醉生夢死。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離鄉的經歷?人在異鄉時,跟回憶中相似的麵包香氣、鈔票的錢味,只要有些許熟悉,不論是多麼莫名其妙的東西,都能引起你對家的思念,而當遇到同樣背景的人,心裡的喜悅是擋不住的… 來到這裡的你,可能未曾讀過我前篇的文章,在此前情提要,我是一名香港人,2019年居台至今,從學生身分轉變為職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