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是由覆面系作家(社群平台、書封、媒體訪問皆不露臉),男性,畢業於日本三大名校之一的慶應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筆名麻布競馬場,筆下寫盡Z世代同儕,同樣畢業於慶應大學的男男女女在職場賽道、人生軌道的跌跌撞撞、苦苦掙扎。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不是純愛小說,也非職場小說。所有短篇小說裡的主角沒有善男信女,也不是曠男怨女,有的不過是看似光鮮亮麗背後的千瘡百孔。該書主命題是對資本主義的反思、社會階級流動的叩問、以及學歷至上還是無用的反詰。
有的人寒窗苦讀終於離開家鄉小鎮,進入首都圈,入學名校慶應,靠著名校光環入職大公司成為正式社內職員。有的人兜兜轉轉,乘著VC風潮(venture capital),可初生之犢終究天真了點,縱然擁有天使投資人也可能讓人一夕間從事業騰飛到跌入地獄。有的人終究扛不住月租九萬日圓,佐以可觀的生活費交際費,彷彿是在東京生活,卻只是生存,終究大徹大悟回到家鄉。
泡沫經濟後的日本,失落了十年?二十年?還是三十年?Covid之後的日本經濟會走向更好還是更糟?地緣政治、人工智慧、低利率高通膨,如此數位時代還有Z世代的紅利嗎?書中描述多數慶應畢業生在東京這座城市的群像生活,多的是一路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來到東京卻發現許多在父母庇蔭下的同儕與自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就為了扎根東京的生存截然不同。
即便擁有名校學歷,也無法在資本主義下實現階級流動。看不起自己的家鄉,卻發現來到東京只能是永遠的異鄉人。三十歲的男人,還是只能在東京生存,若真的放棄拼搏的一切回到家鄉仍是心有不甘。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留在家鄉的父母那樣的活法,為了所有人眼裡的聖杯-東京,明明已經拼盡全力,可東京鐵塔看似那麼近,卻仍是非常搖遠。
東京鐵塔,resource from wikipedia
所有的高塔,都是資本主義的極致展現,像是燈塔一樣召喚追夢的人。可惜90年代電視劇「東京愛情故事」,木村拓哉及松隆子合演的「戀愛世代」裡日本的風華正茂,經濟科技各方面齊飛,遍地機會已成為昨日黃花。三十歲的女人,留在東京沒有純粹的愛情、理想的婚姻,是否還能擁有career advancement的機運?是否還能夢想真的能留在東京生活而不是只為了生存?
東京愛情故事,resource from IMDB
戀愛世代,resource from IMDB
作者麻布競馬場,自始至終用著俯視或者平視的視角看著周遭慶應畢業生的東京生活,冷靜自持的筆下彷彿是論文的田野調查,寫下每個可以納入質性分析的案例,導出關於資本主義的反思、社會階級流動的叩問、以及學歷至上還是無用的反詰。是否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即便奔跑,也是蝸牛?
一口氣看完電子書後,好奇作者為何被冠上覆面系作家之名,或許書寫如此挑動現代人敏感神經的議題(即便是小說),露臉被肉搜或get trolled的機率大大提高,也或許純粹保持神秘感。然而讀者如我,somehow很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畢竟麻布競馬場以小說之名說了許多大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