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下集》是一部描繪婚姻現實的喜劇影集,透過主角宜玲與學友的故事,探討了現代婚姻及家庭組成的問題、包括女性在生育上的壓力,以及世代間對於家庭與生命價值的差異。
以下有雷💣
雖然育兒這部分不是這劇作想討論的主題,但情節當中宜玲的子宮一句:「他可能不是個好老公,但他會是個好爸爸」卻成為宜玲決定生孩子的關鍵。
但這句話本身值得深思。從婚姻經營的角度來看,夫妻之間的親密與愉快才是家庭的核心。即便對方是個好父母,若夫妻關係不夠穩固,家庭氛圍終究難以圓滿。
最好的教育方式,從來不是單純的物質供給或親職投入,而是「父母相愛」。
孩子的敏感度遠超想像,他們會完整複製父母的相處模式。因此,與其只期待伴侶成為好父母,不如確保彼此能成為好伴侶,這樣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帶給孩子安全感與幸福。
影集中另一個觸動人心的部分,是宜玲與學友的備孕歷程。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這種過程,但身邊許多朋友為求子努力,反覆嘗試、經歷希望與失望交錯的痛苦,這種心情絕非外人能輕易理解。
而社會對於女性的生育壓力更是無所不在,無論是「女生不要喝冰的,身體太寒了」,或是「妳身體太虛,要補一補」,這些看似關心的話語,背後卻帶著對女性身體的無形規訓。
最讓人不解的是,很多人上一秒才抱怨育兒的辛苦,下一秒卻又催促他人生孩子,這種矛盾實在耐人尋味。
現代年輕人對於生育的考量比過去更為慎重,並非單純因為經濟壓力,更因為上一代許多人是「無意識」地生育,將孩子視為責任或生命的延續,而非真正基於愛與選擇。
因此,當這一代人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或許更多的是對於未被滿足的情感缺口,這讓他們更願意審視自身是否準備好成為真正的父母,而不只是履行社會期待的責任。
或許,現今社會不孕率升高的某部分原因,正是地球與人類在自我調適,試圖減緩無意識繁殖帶來的壓力。
在角色塑造上,劉以豪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
他飾演的學友,是一個帶點「媽寶」性格、卻單純善良的老公,這樣的角色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兩極評價,然而,他的真誠與可愛讓角色仍然討喜。
特別是在得知自己不孕時,那種無法向母親啟齒的脆弱,使人心疼。
(這也是這部劇的特點,終於有一部劇作能刻畫男性也可能因求子不順而受挫。但不多,只有一點點😆)
劇中不僅呈現了夫妻間的掙扎,也描繪了婆婆面對這一切的情緒轉折,從一開始給媳婦的壓力,到後來自我檢討與接受,這樣的角色塑造,讓人看見世代之間價值觀的拉扯。
《童話故事下集》想帶給觀眾的,不僅是關於婚姻與家庭的現實面,也希望我們能以更正面的態度看待這些世俗責任。
雖然劇情給了一個相對光明的結局,但我們都清楚,現實未必如此美好。
然而,或許人生本就如此,即便狗屁倒灶,也能試著換個角度,用一點幽默、一些理解,來面對這個世界。
這部影集不僅讓人反思婚姻與生育的意義,更讓我們理解到,每一個選擇,都應該建立在愛與尊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