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 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倘若那惡僕心裡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的處治他(或作:把他腰斬了),定他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馬太福音 24:45-51》 (和合本)
在《馬太福音》24:45-51中,耶穌以忠心和惡僕的比喻,向信徒傳達了極為重要的屬靈信息。這段經文令人印象深刻,不僅揭示信徒應有的忠誠與責任,也警戒人們要警醒等待主的再來,因為審判將臨到那些不忠與虛偽之人。
一、忠心有見識的僕人是信徒的典範
經文開頭提到:「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太24:45)這位忠心的僕人象徵著那些在信仰上持守忠誠,並在生活中認真履行職責的信徒。他蒙主委以重任,管理家中的人,並按時供應糧食,顯示出他的智慧與忠心。這樣的服事不僅是對主的順服,也反映了他對同伴的愛與責任感。
耶穌進一步應許:「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太24:46)這表明忠心的服事必定蒙神悅納,並將獲得神的獎賞與祝福。這不只是關乎末後的審判,更是對信徒當下生命狀態的提醒——真正的信仰體現在日常的行為與持續的忠心上。
二、惡僕是警示不忠與放縱的危險
與忠心僕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文所描述的惡僕:「倘若那惡僕心裡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太24:49)這惡僕的問題在於,他錯誤地以為主人不會很快回來,於是開始虐待同伴,並放縱自己,沉溺於享樂之中。這樣的態度反映了他的不忠與自私,因為他忽略了自己身為管家的責任,轉而將權柄用於傷害他人。
經文進一步警告:「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定他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太24:50)這句話強烈提醒信徒,主再來的時刻無法預測,因此我們應時時警醒。那些輕忽主的吩咐、貪圖一時享樂、不願承擔責任的人,最終將面對嚴厲的審判。
三、屬靈啟示:持續的忠心與警醒的生命
這段經文對信徒的意義深遠。首先,它強調信徒應保持忠心,因為沒有人知道主再來的確切時間。因此,信仰不是偶爾的激情,而是持續的委身。忠心的僕人之所以蒙福,不是因為他在某個時刻表現良好,而是因為他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始終如一地履行責任。這提醒我們,真正的信仰並非僅存於言語,而是體現在我們如何管理神所託付的一切——無論是家庭、事業、人際關係,還是靈命的成長。
其次,經文強調即時順服的重要性。惡僕的問題在於,他誤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悔改,於是選擇放縱。然而,耶穌的比喻清楚說明,主來的日子將是出乎意料的,因此我們應當隨時預備,活出一個合乎神心意的生命。這也提醒我們,不要因為看似遙遠的審判而掉以輕心,反之,我們應當以敬畏的心,珍惜神所賜的時間,善用自己的恩賜來服事他人。
四、聖經學者所提供的深化見解
當我們探討《馬太福音》24:45-51時,許多聖經學者對這段經文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引述下列各家的解讀,可使我們對其意涵有更加完整的理解。
1.信徒的責任與等待的態度
N.T. Wright 在《簡明新約神學》(Simply Jesus)中指出,這段經文強調信徒在等待基督再臨時的責任與行為。他特別強調,忠心僕人並非消極地等待,而是積極地管理主所交付的一切,展現出忠誠與智慧。這提醒我們,等待基督的再來不是被動的,而是需要我們在現今世界中努力活出信仰。
2.即時順服的重要性
Craig Keener 在《馬太福音註釋》(The Gospel of Matthew: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中強調,比喻的核心在於即時順服和責任感。惡僕的態度代表了一種錯誤的心態,即以為自己有時間放縱、懈怠,這正是信仰上的危險之處。Keener 也提到,這段經文可能反映了早期基督徒社群的挑戰,提醒信徒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遷,都應保持忠心。
3.忠誠的持續性
William Barclay 在《新約聖經每日研讀》(The Daily Study Bible)中則進一步強調,比喻的核心信息是「忠誠的持續性」。他認為,僕人的忠心不應該是短暫的,而應該貫穿整個生命旅程。這與現代信徒的信仰挑戰息息相關——我們是否能在時間的流轉中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這正是這段經文給我們的重要提醒。
綜合這些學者的見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馬太福音》24:45-51的屬靈意涵。忠心與惡僕的比喻不僅是一則關於責任與信仰的教訓,更是一個對所有信徒的呼召——要在等待基督再臨的過程中,持續地活出忠誠與順服。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信仰的本質不在於偶然的敬虔,而在於日復一日的忠心持守。我們若像忠心的僕人一般,願意善用神所託付的資源,按時分糧,服事他人,就必蒙福。然而,若我們像惡僕那樣懈怠、放縱,最終將面對主公義的審判。
因此,這比喻不只是對古代聽眾的提醒,更是對今日信徒的呼召。我們是否正忠心地管理神所賜的一切?我們是否在信仰的道路上堅持不懈?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並在每日的生活中努力實踐,因為主的再來,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