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人多,東西比較好吃」你應該聽過,我也是這麼覺得。今天臉書回顧的,是一年前我準備辦潤餅宴的貼文。
對於一個已經在台北住了三十幾年,但自我認同是南部/高雄人的我,總喜歡在清明節前後的春日,呼朋引伴一起吃潤餅,因為它是我心中典型「人多東西更好吃」的料理。
或許童年美好的食憶,都跟圍著大桌一起吃飯有關!
暑假的日子,當時的父母才不會安排什麼才藝班夏令營之類的。小孩自生自滅、跟鄰居小孩、同學、年齡相仿的親戚,總會有一群孩子自己的出頭。最期待的餐食,就農曆七月普渡拜拜之後餐桌上的加菜:難得出現的全雞、大蝦、大人平常告誡防腐劑放很不宜多食的香腸、媽媽覺得做起來很麻煩的炸物、零食罐頭....,全部大放送。雖然這個拜拜習俗是為了撫慰陰間的亡魂,但陽間的孩子如我得到更多的喜悅,似乎百無禁忌的餐桌氛圍,我嘗試了第一次喝下啤酒(小學四年級,一試成主顧)。
另一個例行而更盛大的餐聚,就是每年外公生日,媽媽的家族會安排壽宴。大人們挑選餐廳的邏輯我是不懂,猜想是跟著當年的口碑流行而定,但定下來的餐廳會連吃個好幾年。我比較有印象的壽宴,分別在高雄的「老正興」「瑞士大飯店」「海霸王」。當時年紀小,說實在沒有什麼吃的品味,但一堆小孩同桌,彼此的競爭就會展開......長輩誇讚表弟能吃二碗米糕,我就會想辦法拼到第三碗;當有個孩子開始找炸物盤上的粉紅色蝦餅,所有的孩子就會開始公認粉紅色蝦餅是世間第一美味!而我從小就可以自己吃有刺的魚,也能獨力把螃蟹拆解啃食乾淨,屢屢獲得長輩稱讚。
另一個反差很大的多人共餐,也是很好吃。當年大學聯考放榜後,男生要先上成功嶺接受一個半月的入伍軍訓。那個年紀男性應該是人生食量的高峰吧!一個連快一百名落入人間地獄飢腸轆轆的新兵,每到用餐時間,所有的殺敵氣慨全部都用上,菜色已經不是重點,如何在白飯被吃光之前能夠添上第二碗(優秀)或甚至第三碗(神技),幾乎是我在成功嶺每天努力存活的最大意義。
顯然,「人多東西更好吃」這件事,餐桌的氛圍比菜色更重要。現今的生活型態,能找到一桌子人一起吃飯的機會越來越少!家人能湊齊時間同桌共餐頗有難度;親族聚餐隨著長輩凋零能出席的越來越少;好不容易約了個同學會,能來的這位說心臟剛裝支架要清淡飲食、那個又說痛風發作禁忌頗多,餐桌上吃飯的興奮感全消,變成衛教佈道大會,食物剩下一堆。
每年潤餅宴,遂變成了我盤點「吃飯盟友」的重要時刻!首先吃飯品味不佳的不邀:這裡的品味無關乎具備麒麟舌或言必稱米其林的那種,而是要對是東西有熱情,而不是一直在餐桌高談闊論而不專注吃飯的(有吧,你一定有想到誰)。再來食量太小或過度偏食的不邀:吃不了兩口就陣亡的,簡直浪費我一付碗筷,特別是那些長的骨瘦如柴又拼命表示最近因為體重控制節食中(怒)!這些人就一次後終身封鎖。
找齊了飯友,接下來備餐就是我的事。大家都以為準備潤餅宴很難,看起來食材很多,其實大多是簡單烹煮。況且潤餅不追求要熱食,所以大可相當悠閒地把材料一樣樣慢慢備齊上桌。其中最大的關卡,反而是潤餅皮。
平日隨時能買到現做潤餅皮的地方不多,而靠近清明雖然店家開始出現,但客人如雨後春筍更多。排隊!排隊!排隊!記憶以來,清明時節買潤餅皮應是生命中第一次出現的排隊店。小時候媽媽總要一早上市場,等個好久才能順利購得返家。諸友中,也有人憶起小時候就銜命代替家長在攤子前排隊等現做餅皮,惜當年體型弱小,時不時就被大人們惡意地插隊,相當可惡。
既然潤餅皮是個關卡,擔心成為我每年舉辦潤餅宴的變數。前兩年正好有個老師傅開班授課,教導新手如何從零製作潤餅皮進而邁向創業開店,我立刻報名參加。創業我是沒有企圖,但學會做餅皮我將會是一個「全新的我」。成分材料極簡單,麵粉、鹽巴、水,更多的學習來自老師傅耳提面命的操作經驗。學成之後,為了讓自己一次到位,達成潤餅自由,我添購了一塊十八公斤重的厚圓專用鐵板,此舉堪稱近年來的人生大躍進。
說出「下次一起吃飯吧」,在都市傳說裡面好像代表不用再聯絡了的婉轉話術,但我可不這麼想。通常我會開口說,一定覺得對方是個能一起共餐有趣的人。餐桌跟麻將桌類似,完全反映個人的真性情:一桌子菜選什麼先吃、能否幫他人添飯舀湯、是否愛惜已經挾到自己碗裡的所有食物......。曾經有步入戀情的友人問我有什麼建言,我只說「可以的話,帶來一起吃個飯吧」
最後一問:能夠一起好好吃飯的人,你的口袋名單有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