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訊】蘋果

【農業資訊】蘋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不知道臺灣人是不是都愛吃蘋果,但是每次去超市都會看到一堆不同品系的蘋果是不爭的事實。

小時候跟家人去梨山,知道梨山有種梨子也有種蘋果。但是最近這些年超市裡都看不到國產蘋果了。

所以,我就去農業部抓資料。

臺灣蘋果歷年產量。資料來源:農委會

臺灣蘋果歷年產量。資料來源:農委會

可以看到,2000年以後蘋果的產量越來越低,2010年以後更低,所以看不到也是正常的啦。

不過,2023年臺灣還是生產了1,189.37公噸的蘋果耶...收穫面積則是179.75公頃。

所以,臺灣的蘋果幾乎都是進口的。之前我查ITC的資料時,順手也抓了蘋果進口與出口的圖。

來看一下出口的圖。

2023蘋果出口。資料來源ITC

2023蘋果出口。資料來源ITC

蘋果出口大國是中國與美國。

那進口呢?

2023世界蘋果進口狀況。資料來源:ITC

2023世界蘋果進口狀況。資料來源:ITC

進口最多的是印度、印尼、英國、德國...還有臺灣。

這就讓我覺得有趣了。

所以,我就來分析一下FAO的資料。

2023全世界生產97339338.76公噸蘋果,種植面積來到4618285公頃。

2023世界蘋果生產五大國:中國、美國、土耳其、波蘭、印度。

2023世界蘋果生產狀況。資料來源:FAO

2023世界蘋果生產狀況。資料來源:FAO

中國蘋果的產量真的蠻驚人。

接著來看看生產效率。

2023蘋果生產效率。資料來源:FAO

2023蘋果生產效率。資料來源:FAO

效率最高的是紐西蘭,其次是智利、瑞士、美國、利比亞。

那進出口呢?

2023世界蘋果出口狀況。資料來源:FAO

2023世界蘋果出口狀況。資料來源:FAO

出口最多的居然是義大利!其次是中國、波蘭、伊朗、美國。

接著來看進口。

2023世界蘋果進口狀況。資料來源:FAO

2023世界蘋果進口狀況。資料來源:FAO

進口最多蘋果的是俄羅斯!其次是德國、印度、中國、越南。

ㄟ,那臺灣怎地沒上榜?

東看西看才發現,ITC算的是金額,FAO算的是重量。那是不是意味著,臺灣人愛吃貴的蘋果?

於是我就把ITC的資料與FAO的資料一起看,結果發現臺灣人真的愛吃貴的蘋果(如富士、加拉)。

世界進口蘋果最貴的10國。資料來源:FAO、ITC

世界進口蘋果最貴的10國。資料來源:FAO、ITC

可以看到,這些國家都是進口量不多的國家,可能因為進口量不多,所以買得價格都偏貴。臺灣雖然沒有進榜,但也買得貴貴的。

(補充)我剛剛去找了FAO的進口金額來分析,臺灣也一樣是買貴貴的蘋果啦。

2023最貴蘋果價格10國。資料來源:FAO

2023最貴蘋果價格10國。資料來源:FAO

跟ITC的資料比起來,這10國的組成不太一樣,不過這應該是兩個單位的計算方式不一樣吧。

話說,我每次去超市,真的也都是買富士蘋果啦...

最後,要不要猜猜臺灣現在還有哪裡有種蘋果呢?

答案是:南投與台中。

臺灣歷年分區蘋果產量。資料來源:農委會

臺灣歷年分區蘋果產量。資料來源:農委會

很妙的是,台中(藍線)2010年之前完全沒資料,但是一長出來就比南投多。我覺得應該是行政區重劃的緣故?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80會員
583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