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伴)腳踏車教學事件簿第二篇:找到她的平衡,看見她的力量

(啃伴)腳踏車教學事件簿第二篇:找到她的平衡,看見她的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時候,我們總以為學會一件事情需要很長的時間。

raw-image


這次,教女兒學腳踏車的過程,讓我深深體會到––孩子的潛力,遠遠超過大人的預期。只要找到適合她們的方式,給予時間與安全感,她們就會在我們不經意的瞬間,爆發出超乎想像的生命力。

這篇,記錄的是妹妹學騎腳踏車的故事。也是作為一個父親,在陪她成長過程中,重新學會「看見」的故事。


妹妹和哥哥的不同

妹妹與哥哥相比,從小的個性與經驗很不相同。

哥哥戶外經驗豐富,從小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來回穿梭,滑步車也玩得熟練,四五歲時學腳踏車過程還算順利『參考﹔( 啃伴 )腳踏車教學事件簿第一篇:從輔助輪到動態平衡,孩子教我學會的事』。

妹妹卻是另一篇故事。她比較怕熱,體育類活動會配合參加,但談不上喜愛,雖然幼兒園時期也上過幾堂滑步車的課,但沒有持續太久。

去年2024年過年前,我剛完成腳踏車環島『參考﹔(啃趣)環島十日:40歲的自我對話與勇氣練習【緣起篇】』,妹妹來到四歲多的年紀,正好趁著工作轉換之際,準備著手教她學腳踏車,相較與哥哥,我需要思考該怎麼進行。

經驗值不同,習慣與個性也不一樣。這一次,我需要結合之前的經驗與近期的研究,幫她規畫一下學習路徑。


回到熟悉的滑步車

於是,我準備從最基礎的滑步車開始。

那一天幫妹妹請了假,帶上哥哥選了一個有點熟悉又安全的場地——百齡橋右岸橋下兒童自行車練習場(剛好上次環島時經過有進去晃晃),這裡地上有畫線、區域有規劃、好停車,對小朋友來說比較有趣,更沒有交通干擾,重點是教妹妹時,哥哥可以在旁邊的上下坡區玩。

我讓妹妹重新推著滑步車,習慣用腳推進、透過雙手調整龍頭保持平衡、抬起腳來滑行。雖然一開始有點生疏,但沒多久,過去曾經學習的身體記憶慢慢又喚醒了。



這讓我確定,身體是記得的,只是需要時間與安全感,慢慢回溫。

這一天天氣比較涼,玩了一個多小時後,就帶兄妹去金山泡溫泉。


踩踏的經驗,還是需要一點

打鐵趁熱,隔天繼續幫妹妹請假,思考下一階段,腳踏車終究需要有踩踏經驗較易上手。

過往哥哥學習的經驗,原本不打算裝輔助輪以免產生依賴,評估過後,還是短暫為妹妹裝上了輔助輪,讓她感受一下踩踏的力道的與手部煞車的協調感。

在附近的公園,我們找了一個空曠的空間,讓妹妹適應,因為力氣比較小時間也很短,適應上不如哥哥小時候快,幸好有哥哥在旁邊幫忙示範,甚至陪妹妹一起練習。不只是技巧的熟悉,更是家庭氛圍的建構——這讓她知道,學騎腳踏車,不是她一個人在努力,哥哥與爸爸都在。




臨時創造的學習場域

很巧的是,這段時間剛好遇到農曆新年。每年都會在這段假期回中部家裡一起團圓,回到家裡發現,地下室還放著堂哥以前練習用的16吋腳踏車。

我腦中浮現了一個想法:「或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妹妹在過年期間再試著練習。」

不過這次,我決定要做一些調整。我在網路上看到有家長分享了一個很棒的方法:

「在孩子學騎腳踏車初期,可以先把腳踏車的兩邊踏板拆掉(不會在滑行時撞到脛骨),讓腳踏車變成滑步車的模式,孩子就可以用腳滑行,降低練習的難度。

此外,我還發現堂哥的腳踏車座椅高度,對妹妹來說太高了,為了增加這件事的成功機率,我特別找了一家過年期間有營業的腳踏車行,到現場跟老闆買了一支標準調整座管,並請老闆幫我在安全的前提下把它鉅到最短的位置(沒有直接處理原廠的座管),調整高度讓妹妹可以雙腳穩穩踩地。

這些看似微小的調整,卻大大提升學習安全感,降低既能習得難度。


第一次直面挑戰

去練習前一天下了場雨,隔天一早天氣放晴,天氣陰陰的非常舒服。我帶著妹妹到老家附近的一個公園,那邊有一個斜坡,雖然不長,但坡度適中,適合初學者練習。

我告訴她:

「等一下,我會幫妳把腳踏車的踏板拆掉,讓妳像滑步車一樣練習滑行,你幫我把這台大車變小,小到像自己的滑步車那樣,先練習平衡感,只要滑行、控制方向就好。」

妹妹的個性比較謹慎,但她點點頭,願意嘗試。

從比較矮的坡開始,一次、兩次、三次……慢慢滑了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我在確保它的安全前提下,盡量幫她拍照、錄影,並讓她看到自己的進步。她看著手機螢幕裡的身影,開心了起來,忍不住問我:

「爸爸,可以把我剛剛滑下來的影片傳給媽媽看嗎?」

這是她進入學習狀況的一個重要訊號。

當孩子開始想「把自己努力」的樣子分享給在意的人時,她其實已經開始看見自己的進步了。


從滑行到踩踏的突破

當妹妹已經能夠穩定地滑行,甚至可以在滑行中控制轉彎與煞車時,我知道,時機到了。我問她:

「我們要不要來試試看,把踏板裝回去,試著踩踏看看?」

她很快地說好。

我幫她裝回踏板,再一次提醒她:

「一開始還是用滑行的方式,找到平衡,再慢慢把腳放到踏板上,輕輕踩看看。」

第一次,她有點緊張,沒有成功。第二次,她開始找到節奏,腳放上去,踩了兩三下,腳踏車順利往前滑行了大約五公尺。

我在旁邊為她鼓掌、錄影,並告訴她:「妳太棒了!」

接下來,她練習了幾次,越來越熟悉。我跟她說:

「等一下我們腳踏車騎下去不要停,試著看看可以跑多遠,我幫你把它拍起來,嚇媽媽一跳!」

她開心地答應了,就這樣,她學會了。



我再次學會的事

整段學腳踏車的過程,我不只是陪她學會騎行。更多的,是我再次見證了「看見孩子」被看見這件事的力量。

對四歲多的小朋友,學習腳踏車,不只是技巧的累積,更是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對環境的信任、對自我價值的建立。

孩子的潛力,往往超過大人的常識。

當我們願意陪伴,設計適合的場域與策略,給予安全感與主控權,在某一刻,她將目光從眼前,挪向遠方,她的身體會做出反應,找到平衡,一步步尋得自己的節奏感。


看見「被看見」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渴望自己「被看見」。

「被看見」自己努力著,「被看見」自己回應著,「被看見」自己前進著。

只是習慣當大人的我們,是否願意打開雙眼,擊破理所當然的冷淡與放下高高在上的自尊,解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包袱,靜靜的欣賞,對,就是靜靜友愛的。發自內心的擁抱眼前努力的孩子,孩子發現你看見了,她也願意放開手看見遠方,迸發體內無窮的可能,這將是多麼純粹的成長。

你是否也有相似經驗,也看見孩子的無限可能,歡迎與我分享,期待從你的精采故事中豐富人生。

avatar-img
『啃談』Ken's Talk
4會員
3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在職場裡,總有一些夥伴與人為善、樂於順手補位,看似是合作力強的人選。這樣的「合作」,真的是高效團隊的養分嗎?從一段真實對話出發,以籃球防守比喻,深刻揭示「合作≠補位」,而是責任清晰、訊號同步與互相信任的節奏。幫忙,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干擾。真正的合作,是讓每個人都能站穩自己的區域,並勇於發出訊號。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在職場裡,總有一些夥伴與人為善、樂於順手補位,看似是合作力強的人選。這樣的「合作」,真的是高效團隊的養分嗎?從一段真實對話出發,以籃球防守比喻,深刻揭示「合作≠補位」,而是責任清晰、訊號同步與互相信任的節奏。幫忙,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干擾。真正的合作,是讓每個人都能站穩自己的區域,並勇於發出訊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隨著夏天的腳步逼近,是不是也感覺到空氣中那股濕熱的黏膩感了呢?這種天氣下,如果還噴上秋冬常用的濃郁木質調或甜膩美食調香水,不只自己覺得悶,旁人可能也會有點「窒息」感。夏天,我們需要的是能帶來清爽、愉悅感受,彷彿一陣微風拂過的「降溫系」香氣! 但是,什麼樣的香水才適合夏天?
隨著夏天的腳步逼近,是不是也感覺到空氣中那股濕熱的黏膩感了呢?這種天氣下,如果還噴上秋冬常用的濃郁木質調或甜膩美食調香水,不只自己覺得悶,旁人可能也會有點「窒息」感。夏天,我們需要的是能帶來清爽、愉悅感受,彷彿一陣微風拂過的「降溫系」香氣! 但是,什麼樣的香水才適合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