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這一段時間的抬愛,願意閱讀我的文章
說說目前對自己部落格的盤點與後續計畫(本篇日期是114年4月30日)
一、從無到有的過程
- 從113年9月30日於方格子發出第一篇文章,至今已達7個月整
- 進入方格子前,其實在痞客邦已經累積大約30-40篇文章
- 這些文章是過去20年來自己在臉書或是自己紀錄的心得整理而來
- 在此之前並沒有特意去寫文章或發表文章
- 後來覺得比較喜歡方格子版面,因此把痞客邦文章轉移過來
- 並專心在方格子創作,痞客邦那邊就不再更新,也沒有在其他地方發表文章
二、方格子的文章建立歷程
- 以一開始文章轉移來的30-40篇為基礎,第一個里程是累積到可以開啟收費方案,有一段為數量而衝刺的寫文章過程,當然前期可寫主題眾多,更新速度快
- 一開始只是想寫生活感悟與心得,其實我一開始寫最多的是城市建設,因為那是我對政治的失望,希望貢獻自己之力讓我的城市與國家更好的過程,後來發現這部分不好更新,要收集到現在城市可以進步的觀點不容易
- 再來開啟職場文章全力衝刺撰寫,畢竟那是比較多心得與拿得出手的地方,有累積達十種工作環境,當過主管,也開過公司。職涯生活也超過20年
- 發現有些心得不只職場適用,生活上也通用,於是開啟生活篇
- 發現大家都有一些專攻主題與本來就有文章分類,因此我想想自己的文章,都偏向一些心得或心法,因此改名稱為法則的世界,並以此為核心與特色
- 建立了最基礎架構,職場法則、生活法則為主,城市建設則變更定義為法則於城市建設上的應用,事實上的理論架構也是如此。
- 又因為這法則用於城市建設,也想說可以用於科技發展,於是開啟科學新知這個沙龍,專找我有興趣可以發揮的科學領域
- 後來有出現一些類似亂寫,包含無病呻吟、吟詩作對、奇妙意想或自己經歷等等,或是見到非常好的雞湯文句,覺得希望分享,因此又開創出生活碎念。
- 至此整體部落格架構建設完成,總共分五大類,包含城市建設、職場法則、生活法則、科學新知及生活碎念。
- 依此架構持續更新,目前城市建設有11篇、職場法則有50篇、生活法則有51篇、科學新知有8篇、生活碎念有20篇,總計140篇文章與貼文。
- 回頭再看自己的文章,確實有兌現承諾,很少濫竽充數,每篇文章至少都有觀點,質量最低的雞湯類標語文章,也是經過千挑萬選,不然早就可以貼個幾千篇。等於是說這140篇文章,我至少寫出120個以上觀點而且不多重複。七個月140篇,相當於210天140篇,等於3天2篇。
三、問題點
- 我發現我的文章有人看,不多,不算多,或許是文字太生硬,內容太冰冷,我盡量調整,但我就那種很理性的,寫不太出感性的文章,因此不斷調整定價策略,還是沒人要訂閱,這是第一個感觸。
- 不知如何定價,我同意知識有價,要鼓勵作者寫作給予實際報酬,但我得不到知識有價,我不知道我文章值多少錢,訂太高顯得曲高和寡,訂太低覺得廉價,第二個感觸。
- 在嘗試調整過後,我也有轉變類型,開始出現一些感性文章,搞笑、生活體驗、生活經歷等,但反而失去焦點,有好有壞,有人情味了但與原本人設的法則類有時不太像。有時文章被收入即時精選,有些幾乎沒人看,搞不太懂趨勢。
- 還是有發現一些趨勢,就是法則類沒人看,工作方法類有人看,但我覺得法則類更重要,直指核心觀念,方法可以變化,核心觀念只有一個。但是大家想法不同,因為我一篇文章只講一個主題,用一堆文字去包裝一個主題,但大多數人覺得看了標題,或一兩段文字就可以理解,它們反而希望學方法類,教你幾個步驟去處理事情,這些方法他們獵奇、驚艷。我的法則內也有提供一些工作方法,這部分看的就會比較多,但我其實是要讓大家瞭解最重要的核心觀念,不是要教你們怎做,所以說法則看我,方法看別人,但這樣說反而沒人看,或是不那麼多人愛看,嘗試了幾個月都沒有更好效果,我再持續下去也差不多。
四、後續調整
- 我並沒有放棄,還是會持續寫。
- 城市建設大概寫到20篇會結束,我目前已經出了11篇,後續題目已經訂到16篇,大概會在半年內寫完。
- 職場與生活法則,其實還有很多,我應該可以各自發展到100篇,也就是說現在只有寫到一半,都差不多50篇。
- 科學新知可以無限擴充,但是要抓準人家想看的,這部分會能觀察到就持續更新,但不是主力,了不起一個月一篇。
- 生活碎念其實是我後續最愛寫,因為我自己沒把自己寫死,我把奇思異想都放在這邊,各種類型都有,當然就會很好寫,這邊應該會比較快速度增加。畢竟職場法則與生活法則後續要找的好觀念會越來越少,越來越慢。
- 我會開放目前都全部免費,畢竟先營造口碑,畢竟付費文章沒人付費,鎖在那邊不如開放
- 付費門檻,我會降到最低,大家以贊助心情,不會有壓力。
- 我重整文章,這可能要一些時間,我會把所有文章觀點集中在每一篇最前面,我自己也要看看我到底想出多少法則,可以提供別人那些價值。這部分需要一些時間,我大概三個月內整理出來。
- 我會做出列表性文章,讓大家可以快速點閱。大概同樣三個月內一點點時間彙整起來。
- 在這些之後,我會朝向集結出版電子書,直接上市面接受市場考驗,而這邊則變成打廣告與聚光燈的基礎。至少目前的文章量夠出一本,後續若能多出一倍文章,我會出第二本,若市場反應不好,那我應該就會封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