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過度美化的合作: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協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想像一場職場鬧劇:某企業召集兩岸三地團隊「聯手」推新產品,信誓旦旦要協同作戰。結果,香港團隊抱怨資源傾斜,內地團隊指責進度拖沓,台灣團隊暗中劃水。會議如病毒般繁殖,爭吵如煙花般炸裂。最終,專案延期半年,士氣崩盤,怨氣堪比宮鬥劇。

「合作是成功的關鍵」被奉為職場、社會、國際關係的金科玉律。但現實冷酷:越合作,越分裂;越協同,越低效。

2021 年《Harvard Business Review》研究顯示,60% 的跨區域合作因目標不對齊而崩盤。

合作,真如宣傳般高效?還是我們沉迷於自掘墳墓的狂歡?


合作的被神話與現實割裂

「合作創造奇蹟」是現代社會的聖經。企業文化鼓吹「團隊精神」,TED 演講歌頌「全球化協同」,軟體工具標榜「無縫協作」。

但真相殘酷:

2020 年《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研究揭示——缺乏結構設計的強制合作,專案失敗率飆升 30%。

2019 年《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指出——過度協作會讓員工倦怠,效率直線崩盤。

冗長的協調、複雜的博弈、虛偽的妥協——合作不是靈丹妙藥,而是效率的黑洞。

我們被「合作至上」的雞湯洗腦太久,忘了它是個成本高昂的奢侈品,還常常附帶致命副作用。


剖析合作的真實目的

我們幻想合作是「共贏」的康莊大道,實則多是妥協、博弈或表演的泥潭。

職場上的「團隊合作」,常是掩蓋 KPI 衝突的遮羞布。成員表面配合,私下搶功。

國際上的「多邊合作」,不過是地緣政治的化妝舞會。合則利用,不合則棄。

心理學上的「社會惰化」(social loafing)現象更直接:團隊越大,個體越偷懶,責任擴散,效率崩潰。

所謂協同,常常是:

賣力的人累成狗,劃水的人站在道德高地喊加油。

合作的高尚外衣下,藏著自保、推責和面子工程的醜陋真相。


四種讓人心累的合作現場(以及它們為何註定崩盤)

1. 跨国企業合作

一家跨国企業的團隊「協同」開發新產品。欧洲團隊推高預算、美国團隊控訴決策不公、亚洲團隊冷眼旁觀。

2022 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顯示:70% 的跨區域專案因目標不對齊而延誤。

會議如馬拉松,扯皮如泥沼。最終,專案爛尾,合作的幻夢如鏡花水月。

2. 代際協作

年長一代高舉穩定與集體,年輕人追逐多元與自由,鴻溝深如馬里亞納海溝。

2019 年香港反修例運動中,老一輩視抗議為「叛亂」,捍衛統一;年輕人視之為自由之戰,追求自治。社區「合作」項目因立場對立胎死腹中。

2021 年《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研究表明:代際價值觀衝突,使協作失敗率翻倍。

合作的意願,只是空中樓閣。

3. 意識形態合作

左翼與右翼的「協商」,像鬥牛場的角力。以性別平權政策為例,左翼推崇平權配額,右翼強調自由競爭。

雙方在 2022 年歐盟政策論壇上「合作」無果,共識形同廢紙。

2020 年《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指出:意識形態對立讓協作成功率不足 20%。

合作的口號,只是零和博弈的遮羞布。

4. 跨文化協作

文化差異不是語言小坎,而是價值觀的深淵。

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方講究集體決策、穩定第一;美方崇尚個人創新、效率至上。

會議像雞同鴨講,誤解比成果多。

2018 年《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指出:文化衝突使跨國協作成本增加 40%。

多元的幻夢,實則是效率的絞肉機。


那我們該怎麼辦?從合作狂熱中醒來

與其在合作泥潭裡自虐,不如用冷血理性重塑效率:

  • 聚焦高槓桿協同:別把合作當萬能藥,只挑「非協作不可」的節點。省下精力,幹正事。

例:跨國研發團隊透過聚焦核心技術模組,砍掉 70% 無效會議。

  • 結構設計優先:用鐵血制度碾碎空洞口號,靠精準分工埋葬扯皮會議。

例:敏捷開發團隊用每日 15 分鐘站會 + Trello 任務板,削減 80% 協調成本,效率飛升。

2023 年《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指出:結構化協作比口號式合作效率高 40%。

  • 預設退出機制:別在「註定崩盤」的合作裡送人頭。

如意識形態對立的性別政策協商——散場比硬撐更體面。

2021 年《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指出:明確分工 + 退出策略,專案成功率提升 25%。


真正的問題不是合作意願,而是結構性絞索

合作崩盤,不是因為我們不愛抱團,而是系統像絞索,鎖死了協同的可能:

  • 利益衝突:資源有限、目標對立,合作是零和博弈的華麗偽裝。
  • 權力不對等:上下級或大國小國「協作」,話語權懸殊,合作淪為傀儡戲。

2022 年《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60% 員工因權力差異不敢直言,團隊協作形同擺設。

  • 認知差異:代際、意識形態的鴻溝如天堑。合作無從談起。
  • 信任缺失:臨時團隊、短期聯盟如建在流沙之上。

2019 年《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指出:信任缺失使臨時團隊效率下降 50%。

依賴合作解決問題,就像用畫餅充饑。


結語:合作不是救贖,是陷阱

合作的狂熱,是自掘墳墓的集體狂歡。

它不是道德高地,也不是組織靈魂。它只是個隨時翻車的工具。有效就用,無效就丟。

真正的高效,是:洞悉何時協作、何時單幹、何時掀桌離場。

被合作困住的人,不是沒團隊精神,而是被系統絞住了行動力。

2020 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指出:組織效率的 80%,取決於結構設計,而非協同熱情。

砸碎「合作至上」的幻覺,擁抱人性與結構的冰冷真相,我們才可能真正動起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NTJ/ISTJ来回横跳
1會員
11內容數
INTJ/ISTJ之间,来回横跳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國際合作節,來聊聊合作社議題,介紹《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一書,分享大不列顛合作的多元實踐形式,反思國內是否可嫁接其經驗,解放傳統的僱傭關係,推動合作經濟。探索臺灣合作社的多元想像,加強合作教育,讓真正具有相同信念的人自然留下,引起社會對合作社的認知並擴大就業選項。
Thumbnail
國際合作節,來聊聊合作社議題,介紹《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一書,分享大不列顛合作的多元實踐形式,反思國內是否可嫁接其經驗,解放傳統的僱傭關係,推動合作經濟。探索臺灣合作社的多元想像,加強合作教育,讓真正具有相同信念的人自然留下,引起社會對合作社的認知並擴大就業選項。
Thumbnail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和光同塵」,有資格抱怨世界「不公平」嗎?~這世上的權力和富貴,真的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嗎?~願所有執政者戒 《慶餘年2》奪下兩岸視頻點閱冠軍後,國台辦發言人:「象徵兩岸文化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國台辦難得說對了,背後的確一個統一要素,兩岸政商一樣貪腐,所以兩岸觀眾看懲治貪官一樣叫爽
Thumbnail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和光同塵」,有資格抱怨世界「不公平」嗎?~這世上的權力和富貴,真的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嗎?~願所有執政者戒 《慶餘年2》奪下兩岸視頻點閱冠軍後,國台辦發言人:「象徵兩岸文化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國台辦難得說對了,背後的確一個統一要素,兩岸政商一樣貪腐,所以兩岸觀眾看懲治貪官一樣叫爽
Thumbnail
新竹縣竹北市環科一路 某科園區 先英文測驗30分鐘 面談前後1小時 某知名大廠 總900人 2邊跑 有龍潭 台北 八德 新竹 每場一位編制在職安室下 商辦100人 日夜分別400人 46 年14 獎金四季 kpi 年薪65萬起吧 特殊體檢40人 體檢2年1次 須加班
Thumbnail
新竹縣竹北市環科一路 某科園區 先英文測驗30分鐘 面談前後1小時 某知名大廠 總900人 2邊跑 有龍潭 台北 八德 新竹 每場一位編制在職安室下 商辦100人 日夜分別400人 46 年14 獎金四季 kpi 年薪65萬起吧 特殊體檢40人 體檢2年1次 須加班
Thumbnail
最近看到裁員一波波 是真的景氣差? 還是不入流小企業就該滅亡? 如下這家企業社 就不建議 跟他合作 素質很差很雷
Thumbnail
最近看到裁員一波波 是真的景氣差? 還是不入流小企業就該滅亡? 如下這家企業社 就不建議 跟他合作 素質很差很雷
Thumbnail
1.中美貿易戰後嚴重影響網通產業鏈,台廠顯著受益,正文已將中國產能逐漸移出。 2.白牌商業模式興起,正文將轉型成直供模式,預計在 2024 佔比達 30% 以上。 3.已處份常熟廠,越南廠相對中國廠營業成本較低且效能為 2.5~3 倍。
Thumbnail
1.中美貿易戰後嚴重影響網通產業鏈,台廠顯著受益,正文已將中國產能逐漸移出。 2.白牌商業模式興起,正文將轉型成直供模式,預計在 2024 佔比達 30% 以上。 3.已處份常熟廠,越南廠相對中國廠營業成本較低且效能為 2.5~3 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些台灣團隊(實體產品)進入日本市場的報導。所以是一個動態的文章,會持續的更新。主要整理的目的是不定期追蹤這些團隊的在日本市場拓展的進度,比較多個團隊的方式,找出一個「共同」的模式,讓後續想進入日本市場的團隊可以參考,了解實際上進日本市場的歷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整理一些台灣團隊(實體產品)進入日本市場的報導。所以是一個動態的文章,會持續的更新。主要整理的目的是不定期追蹤這些團隊的在日本市場拓展的進度,比較多個團隊的方式,找出一個「共同」的模式,讓後續想進入日本市場的團隊可以參考,了解實際上進日本市場的歷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