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開始之前我習慣放點音樂。我聽的音樂很廣泛,但Wintter in July這首歌是我年輕時候,在咖啡店打工做晨間準備時,最喜歡撥放的第一首。我會為此特地跳過莎拉布萊曼這張專輯裡的前面幾首歌,有時候甚至會重複聽上好幾次。
當然不洗濾紙與濾杯的手法也是有的,除了客觀的認定以外,還有因紙質與濾杯材質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沖煮技巧。
在溫壺的過程中開始進行磨豆,為了確保最佳的香氣表現,沖煮前才進行研磨的咖啡粉是香氣損失最少的。初學總會在意粉徑大小,這也的確是影響咖啡沖煮甚大的關鍵之一,但重點不僅僅是粗細程度,集中性更是關鍵。一般操作僅需留意粉徑粗細與沖煮者的注水習慣即可,可取目視約二號砂糖顆粒大小的粗細作為中間值,並視沖煮流速與成品完成時間上的結果再加以微調。此微調可作為每日練習與口感上差異的比劃,從中習得沖煮的技巧與感官上的練習,進一步感受因調整造成的結果與口感上極其細微的敏銳度。
當所有條件準備就緒,移除下壺沖洗、溫杯的殘水之後,將咖啡粉佈入濾杯之中,並輕手拍擊濾杯杯壁整平杯中粉末。將載有咖啡粉的濾杯與玻璃下壺放置於電子秤上,並將其歸零,啟動計時,開始沖煮一杯手沖咖啡。
給水之前迎來另一個關鍵,究竟咖啡粉與水量之間的比例該如何拿捏,此一重點有個名詞叫粉水比。
粉水比粗略來說便是濃淡。在咖啡萃取的過程中,不同時間溶出的風味物質與水的溫度高低和接觸時間息息相關。這極為科學又不好掌握的過程生出了許多的手法,其核心之處也是一種歸類的作法。雖然這是一門大學問,但只要掌握每套沖煮技巧的成果風格便能得到不錯的成果──咖啡的口感及風味表現,所以一般初學不用太拘泥與此。
因此我們也給了粉水比一個中間的數值是1:15。此一數據並非定論,也會因不同的沖煮設備與個人喜好而有所落差。每每與一些跨過基礎沖煮的饕客對話時,不難聽到大家做了如何調整,與分享自身喜愛的比例。
生活即是功夫,咖啡也是,都是一種日常反覆無數次的行為與規矩。因為在意,所以成了功夫。
反舉高超的技藝都能謂之功夫,咖啡也是功夫。功夫的成就之處不僅是外顯的技藝,還包含其內在的修養,技巧易學,道心難修。養心去騖,實為根本,反覆根本,即為功夫。
客人問我為什麼寫那麼多閱讀的文章就不寫咖啡。我微笑回答,我想著把文字寫好,而不是素材的問題。聊天過程中他又提到以前你寫別家咖啡店的風景是那麼好看。我也尷尬的回答,寫別人是稱讚,寫自己就變自大了。我也希望有天能有個什麼人能仔細的紀錄一下自已,但期待這種事似乎有點害臊。
各行各業都是功夫,要緊的是心法與修為。咖啡沖煮的技巧五花八門,其目的在於均勻地萃取與穩定操作的過程。各技巧間有其注重的元素,比方說酸、甜、厚實、回甘等等。針對其要點調整或設計沖煮方式以強化其成果,這便是各家沖煮技巧的核心之處。有能力的操作者觀其參數與套路便能預測及成果,但仍需考慮設備、水質等因素,不過仍不離穩定這一重要關鍵。
烘豆開始之前我習慣放點音樂,並沖煮一壺咖啡浸沉在這日常的反覆之中。空間裡充斥著咖啡的香氣,時而花香,時而果香,時而焦糖堅果,也有像是食物中梅納反應出來的焦香。輕啜一口,感受其酸甜甘苦的口感,香氣自口鼻腔中蔓延開來,為即將開啟的烘豆作業注入一劑心靈的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