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x財富雙軌人生系列14
退休後的生活,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錢夠不夠」。
但其實,讓退休金出現破洞的,不一定是物價上漲或投資失利,而是我們沒注意到的「身體小警訊」。台灣早已進入超高齡社會,三高慢性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越來越普遍,不只影響生活品質,也慢慢成為健保支出的沉重壓力。
台灣十大死因裡,有一半以上和慢性病有關。慢性病ㄧ開始不見得有症狀,不少人是透過健檢或已經嚴重到ㄧ個呈度,身體出狀況時才發現。
也有人檢查出病症後,想說有按時吃藥回診就好了,其實這樣還是不夠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我爸就是一個例子。
他有糖尿病,剛開始診斷出來的時候很乖,會每天測血糖、記錄數字。後來覺得「反正有吃藥」,測起來也差不多,就懶得記了。三餐照吃,也不忌口,還曾好幾次偷喝全糖珍奶,後來搞到頭暈不舒服去醫院掛急診住院治療。
我有個親戚也是有三高,藥有吃,但平常完全沒記錄血壓或血糖,什麼時候控制得好、什麼時候偏高都不知道,只能靠三個月一次的回診報告來「猜」身體狀況。結果呢?慢性病控制得不上不下,整天提心吊膽,最後還是花錢補破洞。
很多人會說:「吃藥就好了啊,反正有健保,花不了多少錢。」
是沒錯,藥費和門診費的確不貴。但真正讓人負擔的,是控制不良後的那些「意外開銷」:併發症、住院、後續照護、沒體力做想做的事、甚至需要家人請假來照顧。
而這一切,其實可以靠一個很簡單的動作預防:每天記錄自己的身體數字。
血壓、血糖、體重,只要固定時間記錄,就能看出自己最近的變化。吃了什麼、運動多少、睡得好不好,其實都反映在這些數字上。這些紀錄不只是給醫師看的,更是自己跟身體對話的方式。
這和我們記帳、看投資報表一樣道理。記錄可以幫我們發現模式,找出「為什麼這幾天血糖又高了」、「吃這個東西是不是不太適合我」,這些小發現,累積起來就是長期健康的關鍵。
當開始記錄這些數字,其實也在做一種「健康理財」:少住一次院,就少一筆支出;少一次急診,就省下不必要的負擔。
慢性病管理,說到底,不只是健康議題,也是生活品質與財務自由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