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小時候只讀過白話版的三國演義。看過幾齣戲和卡通劇,沒有從頭至尾。一直以為孫策是中毒箭毀容,生氣死的。最近重讀三國演義,才知道原來小說中的孫策是死於和術士的鬥爭。如我輩鐵齒中人,非常敬服。
當然,這應該不是史實,但故事很有趣,值得欣賞。像于吉這樣的人物,小則騙吃騙喝,大則禍亂國家。孫策一言中的,他說:「汝毫不取人,衣服飲食,從何而得?汝即黃巾張角之流。今若不誅,必為後患!」但我認為,一開始孫策只是嚇嚇他而已,最後弄假成真,是被眾人激怒下不了台造成的。就像毛批所說的──策之殺吉,皆眾人激也。首先,士兵抓于吉時,是用「擁」的──策愈怒,喝令「速速擒來!違者斬!」左右不得已,只得下樓,擁于吉至樓上。其次,士兵居然私下鬆開于吉枷鎖──獄吏皆敬信于吉,吉在獄中時,盡去其枷鎖;及策喚取,方帶枷鎖而出。策訪知大怒,痛責獄吏,仍將于吉械繫下獄。士兵不遵守命令,已經嚴重挑戰了孫策的統治權威了,然後,張昭等數十人,連名作狀,拜求孫策,乞保于神仙,這不是火上加油嗎?國王與巫師的矛盾,君權和神權的鬥爭,孫策終於下不了台,動怒殺人。
但孫策也並非只是被盛怒沖昏了頭,他說:「公等皆讀書人,何不達理?昔交州有一刺史張津,聽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紅帕裏頭,自稱可助出軍之威,後竟為敵軍所殺。此等事甚無益,諸君自未悟耳。吾欲殺于吉,正思禁邪覺迷也。」這樣論證,邏輯非常清楚。
當然,像宋七力之流,死刑也太重了,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如小霸王這樣的軍閥本來就殺人如麻,為了樹立權威而殺人並不足為奇。看到這裡,面前浮現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心有戚戚焉,孫郎果然是個可愛的人物。
小說後面又加了一段祈雨的橋段,把「于神仙」寫得活靈活現,被孫策殺了以後又(如耶穌般)死而復生,彷彿真的是神仙。最後陰魂不散,逼死孫策,一面倒向迷信去,也就不必再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