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與信任」的轉向(象山慶25.7.1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970673近日有一本書《善意與信任--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Jamil Zaki)說:當代社會因詐騙、假新聞、社群謾罵而加劇了「憤世嫉俗」(cynicism)的防衛心理與集體心態,以致於人際的「信任」下滑,成了孤立與疏離;這可能「封閉」與他人及世界的連結,不只侵蝕了個人的心理健康、也破壞了職場與家庭的文化,甚至動搖了民主與社會的共識。在團體中,若彼此防備、互相猜忌,如何孕育創新與合作?又如何建立親密與歸屬?其實,人類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善意、慷慨與開明!當我們選擇「善意」與「信任」,它也會被喚醒。就如連鎖反應,或能點燃另一個人的信心,觸發社會一連串的正向改變,化解當代的集體與個人的困局!在看似支離破碎的時代,讓我們一起以理性、樂觀而重建「善意」的連結,「找回」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信任」感!慶案:從佛法而言,社會上人情的「冷漠」、風氣的「敗壞」,是一切人的共業所成,也是所有人的行為結果,若不了解這個事實並自我反省,卻以卸責的情緒而「怪罪」他人,表現為「猜神疑鬼、憤世嫉俗」的人格,並以此自視「清高」或自認「受害」,選擇了遺世獨立(邊緣)或冷眼旁觀(局外),進而封閉了社交的通路、隔絕了人際的交流,讓虛妄的「我」陷入自憐自艾而淪於陰沉、萎縮,乃至於失智或喪屍。這或即是「不了舊業,又造新殃」,只可能讓心性更汙濁、業報更惡劣,也斷絕了「見賢思齊、見善隨喜」,與他人互相支持、彼此分享的善緣,讓社會更敵對、生活更難堪,反過來成了加害者或破壞者。學佛人就是從經論的聞思中「熏習」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或多或少看透人生的虛妄,關懷自他的罪苦,而從「自心」思惟、觀察、調整、修正,體會他人的需求與善意,也釋放自己的關懷與同理,讓彼此在「善念善行」中沉浸、滋潤,獲得一些世俗生活的溫暖與連結,進而了知「諸法因緣生(滅)、一切無自性」的正理,對五蘊(欲)所現的苦/樂,任其自來自去,不存於心,而將意念轉向出世法,按部就班的修習;或直接「信受」阿彌陀佛的大悲弘願,放捨此生此界的人情物理,「願生」西方淨土,在一心相續的「念佛」之餘,隨緣的盡人事、對人好;也相信他們都是善良而無奈的--在業力的推動下,或愛或恨、或恩或怨,當事者雙方也是身不由己;若能逆來順受,或借事練心,以此深化彼此厭穢欣淨的決心,那就更好更有福氣了。對娑婆人間的「善意」、對彌陀淨土的「信任」,可以是我們共同的決心與行動。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象山慶的沙龍
0會員
23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象山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30
六字真經(象山慶’25.1.27)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真經」乃道教用語,蓮池大師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為了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真言(mantra)、明咒(vidyām
2025/01/30
六字真經(象山慶’25.1.27)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真經」乃道教用語,蓮池大師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為了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真言(mantra)、明咒(vidyām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1-立撮(象山慶24.12.27)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1-立撮(象山慶24.12.27)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2-回首(象山慶24.12.27)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2-回首(象山慶24.12.27)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一、預期成果:
將別人發過來的負面情緒轉化為自己的正能量,收穫滿滿,感謝無比。
二、狀況描述:
當我們面對別人的攻擊或挑釁時,很容易感到憤怒、委屈,甚至陷入痛苦的漩渦。
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是一團骯髒能量,如果不加以處理,就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一、預期成果:
將別人發過來的負面情緒轉化為自己的正能量,收穫滿滿,感謝無比。
二、狀況描述:
當我們面對別人的攻擊或挑釁時,很容易感到憤怒、委屈,甚至陷入痛苦的漩渦。
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是一團骯髒能量,如果不加以處理,就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優良品格
在這個世界上,充滿太多的仇恨、憤怒和邪惡能量。我們往往很容易被攻擊性、騷擾和惡意所影響,忘記了寬容、愛與善意的力量。然而,這正是這種優良品格,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有意義。
開放的心胸
寬容是一種開放的心胸,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和不完美。我們都是人,難免會犯錯,做錯一些事。但

優良品格
在這個世界上,充滿太多的仇恨、憤怒和邪惡能量。我們往往很容易被攻擊性、騷擾和惡意所影響,忘記了寬容、愛與善意的力量。然而,這正是這種優良品格,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有意義。
開放的心胸
寬容是一種開放的心胸,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和不完美。我們都是人,難免會犯錯,做錯一些事。但

善良是需要深度的,並非只在口頭上說說而已。善良需要同理心、韌性、勇氣和寬恕,這些特質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地採取善良的行為。此外,書中也談到了善良行為的多面向以及克服每個人內心想法的重要性。最終,書籍鼓勵人們願意去付出,即使只是做出一點微小的行動也是很棒的善意。

善良是需要深度的,並非只在口頭上說說而已。善良需要同理心、韌性、勇氣和寬恕,這些特質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地採取善良的行為。此外,書中也談到了善良行為的多面向以及克服每個人內心想法的重要性。最終,書籍鼓勵人們願意去付出,即使只是做出一點微小的行動也是很棒的善意。

互惠原則告訴我們,先施出善意,對我們來說是有非常大的益處的,因此先付出長期對我們而言,是絕對非常有幫助的。知恩就要圖報,判斷是否真心。一報還一報,永遠記得,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真心永遠對待的。

互惠原則告訴我們,先施出善意,對我們來說是有非常大的益處的,因此先付出長期對我們而言,是絕對非常有幫助的。知恩就要圖報,判斷是否真心。一報還一報,永遠記得,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真心永遠對待的。

這本書寫了不少方面,感動他人、說服人以及改變他人的原則
感動他人的原則
1.不要批評也不要責難,更不要抱怨。
2.滿足他人的「重要感」,用真誠的讚美,來鼓舞他人
3.置身於他人立場,刺激他人強烈的需求
4.給予對方真誠的關心
5.讓對方感到高貴重要,並且要有誠意
說服人的方法
1.表示尊

這本書寫了不少方面,感動他人、說服人以及改變他人的原則
感動他人的原則
1.不要批評也不要責難,更不要抱怨。
2.滿足他人的「重要感」,用真誠的讚美,來鼓舞他人
3.置身於他人立場,刺激他人強烈的需求
4.給予對方真誠的關心
5.讓對方感到高貴重要,並且要有誠意
說服人的方法
1.表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