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就是要讓全世界知道 --- 你的善良必須更有力量

2024/02/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說到善良這件事,應該都會覺得是好事吧?可是說歸說,有多少人會每天都做出善良的事呢?當然可能會有人覺得說這種事也不是想做就可以做的吧?這樣講也沒錯,不過在這本書裡很重要的觀點是,善良往往都是大家嘴巴說的一套,實際上又是另外一套,可是這個世界需要很多很多的善良,才可能變的更加美好一點點。做出善良的行為其實沒有你/妳以為的那麼困難;但實際上每個人要做的時候又好像不是很上手。很多時候受限於外在的觀感,反而做不出自己想要的善良;但如果你/妳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時,那麼這件事就會很容易發生了。

 

作者在一開始就分享個小故事,有個人在機場因為接到通知家人死去而感到非常傷心難過,便在當下哭了起來,然後在整整兩小時、差不多有三千人經過她的身邊,卻沒有人停下來去關心跟安慰她怎麼了?這個故事讓作者認為,所謂的善良並不常見;不曉得聽到這樣的故事,你/妳有什麼想法呢?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其他場景,也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但是如果今天是在機場發生的話,實在很難確定是不是當下經過的人們是有空的還是匆忙的?當然你/妳可能會想到說安慰一個人是要花多久時間?但也許想的就是要花很多時間,所以在不確定會不會趕不上飛機或是讓家人等太久的情況,還是選擇不安慰比較好。

 

回到日常生活裡,善良真的沒有那麼常見,那麼到底是甚麼造就了這樣呢?作者提到要有深度的善意必須有四大特質,包括同理心、韌性、勇氣跟寬恕,乍聽之下都要搞迷糊了,就只是要做出善良的行為,為什麼會有需要這些特質呢?意思是說善良不該是很膚淺的、不該是沒有富含大意義的,它要是一種經年累月、自然而然且深思熟慮過後做出來的行為;如果不是這樣認真看待的話,很多時候善良確實被大家看的太輕了。

 

品格比個性重要」作者提到在百年前的書籍常用的詞彙是榮譽、謙遜、勇氣等等;但現在的書籍是風采、魅力、受歡迎,這兩者之間聽起來很像但是有差別的,差在哪呢?在意品格的人想的是如何讓自己成長去影響跟改變世界?在意個性的人則是標榜如何改造自己去提升名氣?得到更多的粉絲?作者直接用了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讓金恩博士跟希特勒都去做個性評量,肯定都是高分,因為他們都很會演講、有偉大的理想也會制定策略;但他們的歷史定位跟世人解讀是完全不同,這就是因為品格的差異。將個性視為一種能力來說,品格就會決定你/妳的態度跟做法。品格好的人多一點,善良行為的出現也就會有可能多一點。

 

某個層面這本書很目標導向,作者用問答的方式來談關於善良的事情,像是你/妳為什麼要做善事?這個問題聽起來普通但其實很棒,因為人長大了考量就多了,很多時候善事的背後有著其他的計算;但通常不做善事有三種理由,包括沒能力、沒有安全感跟沒有決心。

 

人生來在世上活著,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世界迫使人們忘記自己的本能,這個本能指的是覺知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反而長大之後、年長退休之後開始喜歡做一些學習、做一些頓悟的練習;但其實保持多跟年幼的孩子們接觸,或是自己有家庭有小孩,自然而然就會觀察出他/她們與自己的不同。不要想著那是因為他/她們沒有壓力,所以才可以整天想幹嘛就幹嘛、過的開心快樂,那是因為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社會責任;但不管怎麼樣作為大人,是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得讓社會變的美好,包括創造出善良風氣的社會。

 

作者提到了自己作為四處宣傳善良跟愛的演說家,結果自己的婚姻要結束了,這真的是很諷刺但好像也像是一場宿命似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類似的,就是如果你/妳是兩性或是情緒等等之類的專家,通常在你/妳的現實生活裡,你/妳其實是個輸家、也就是說你/妳很能說、很有想法跟邏輯;但用在自己身上時,往往成效都非常的差;但也因為如此你/妳才能成為專家?有一個看似很好的品格,可以整天四處演講去影響很多有需要的人;但其實內心的個性並不是那麼好,總是會極度傷害跟另外幾個人的互動跟關係。就數量上來說應該是划算的吧?用跟幾個人交惡的經驗去換取幫忙其他數十百甚至數千人;但做人不是這樣的。如果每一個善意都有可能發散出去,那麼每一個惡意也是有可能的;再者每一次發出去的善意,是一群跟自己沒有關係的陌生人,跟每一次發出去的惡意是跟自己曾經朝夕相處的人,它們各自的影響力也會是有所不同。

 

這本書有很多內容會讓人覺得把行善說的複雜;但其實透過作者的一一剖析,你/妳會發現原來做不了善事有那麼多面向,而也是因為才會讓善事並不普及。那麼為什麼缺乏安全感會不容易行善呢?因為你/妳缺乏安全感的話通常就會有恐懼,因為這樣對於很多事情就會卻步,像是看到別人失敗的經驗、或是別人成癮的模樣等等,雖然在某些情況有可能誰做都一樣;但如果是換個人操作的話,還是會有機會出現不同變化的,只是通常就會因此退縮。

 

「丟臉」這件事絕對相信是阻止大家做善事的最大主因,除非你/妳今天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在一個快閃活動、或是一個一群人一起幹一件看起來很蠢的事,不然你/妳應該通常第一個反應是「好丟臉啊,我才不要做咧」但事實上必須說這樣的反應實屬合理;畢竟一個人的名聲是很重要的,可是如果今天不在乎這個名聲但可以幫助別人,你/妳還會選擇不出手嗎?這就是可以列為一個兩難、然後拿來辯論的好題目了。

 

最後想分享的是關於「付出」其實做善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你/妳願意勇於付出,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付出,這樣其實就夠了。回到書本一開始的故事,如果你/妳是一個很匆忙的人,那麼在機場看到有人在哭泣,就算只是遞上一張衛生紙,或是拍拍對方、抱抱對方之類的,就是很棒的善意了;倘若你/妳是在等轉機的人。也剛好沒有想要逛街,不妨就停下來詢問對方有沒有需要自己可以提供協助的地方?都說人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就是來自於這些互動跟連結,而相信做出這樣事情的你/妳,有天需要協助時也會有人伸出援手的。

 

善事這件事難的從來不是執行上的困難度很高,而是內心的想法在阻擾著人們,就像前面有說的,你/妳如果可以有同理心、能夠擁有勇氣、以及願意去寬恕別人等等,其實就會相較容易做出善事。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

6.5K會員
171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