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無瞋
達那佳妮是一位佛陀的虔誠信徒,她的丈夫是一位姓「Bhāradvāja(巴拉達瓦賈)」的婆羅門。 某次達那佳妮跌倒後,立刻誦了「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禮敬那位世尊,阿羅漢,正自覺者)」三次, 於是這位巴拉達瓦賈先生非常生氣,決定去找佛陀辯論。 他以偈頌問佛陀: “Kiṃsu chetvā sukhaṃ seti, kiṃsu chetvā na socati. 殺了甚麼能樂寢?殺了什麼能不悲? Kissassu ekadhammassa, vadhaṃ rocesi gotamā”ti. 殺了世間哪一法,能令喬達摩讚嘆? 佛陀以偈頌回答: “Kodhaṃ chetvā sukhaṃ seti, (殺了憤怒能樂寢) kodhaṃ chetvā na socati.(殺了憤怒能不悲) Kodhassa visamūlassa, (憤怒本就是毒根) madhuraggassa brāhmaṇa.(婆羅門卻當成蜜) Vadhaṃ ariyā pasaṃsanti, (聖者讚嘆殺憤怒) tañhi chetvā na socatī”ti.(如此樂寢又不悲) 巴拉達瓦賈先生立刻察覺到自己的錯誤,不但立刻禮讚佛陀,甚至決定皈依成為比庫,最後還證得阿羅漢果位,成為解脫者。 ---- 佛陀一直不斷強調「憤怒/瞋心」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不善心,這個不善心必然會在未來的某時某刻竭誠苦果。 若真正想要追求快樂且無憂的三界生活,首先要去除的就是「憤怒」 ---- 以上偈頌是自己的中譯,為求七字句型,所以有些非原文的贅字。 人名也因為想要更容易記住巴利語,所以選用了更白話且接近原音的字。 (傳統上,Bhāradvāja是譯為「婆羅墮若」,Dhanañjānī則譯為「大那若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