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格機到創作者,你在哪個頻率?》
第 1 章|從麻木到旁觀者的第一步
早上七點半,台北的天空像一張還沒洗乾淨的水彩紙,灰濛濛地壓在人心上。
陳柏宇站在捷運車廂裡,盯著窗外飛逝的建築,腦袋一片空白。
他手裡的保溫杯還溫熱,卻喝不出咖啡香,只覺得有點澀。
公司位於南京復興一棟不起眼的商辦大樓,十樓,空氣裡永遠有影印機和冷氣混合的味道。
一踏進辦公室,柏宇就聽到主管的聲音——「柏宇,這份數據表今天下班前給我。」
「好。」他幾乎是條件反射地答應。
那份數據表,是把上個月的客戶活動紀錄,依照地區、性別、年齡分組,再統計回饋率。
對柏宇來說,這就是複製、貼上、算公式——一次又一次。
滑鼠的咔嗒聲像時鐘一樣,提醒他時間在流逝,但什麼也沒改變。
中午,承佑拍拍他的肩:「走,去樓下那間新的越南河粉店。」
兩人坐在靠窗的位置,窗外是繁忙的馬路和不斷經過的計程車。
「你今天看起來有點…靈魂出竅。」承佑笑著說。
「我覺得我快變成一台會呼吸的表格機了。」柏宇撐著下巴,眼神無神。
「才工作一年多,你就這樣?」
「每天做的事都一樣,我甚至懷疑有沒有必要請我,找個自動化程式不就好了。」
承佑吸了一口湯,抬起頭說:「你是不是被小我情緒困住了?」
「小我?」柏宇皺眉,「你是說自我意識那種東西?」
「對啊,當你的注意力一直放在『我不喜歡』、『我很痛苦』這些情緒上,就算事情本身不致命,你也會覺得像末日。」
柏宇愣了兩秒,「所以…我現在的問題是我太在乎自己?」
「不是太在乎,是太抓著不放。」承佑用湯匙敲了敲碗,「你試著想像自己只是個旁觀者,看你自己在辦公室裡按滑鼠,感覺會不一樣。」
「旁觀者喔…」柏宇低頭,看著湯麵裡的牛肉片在湯裡慢慢沉下去。
「你知道嗎,有時候情緒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詮釋。」承佑補了一句。
柏宇沒有回話,只是默默地吃了幾口麵。
午後回到辦公室,柏宇打開 Excel,習慣性地嘆了口氣。
但這次,他試著用承佑說的「旁觀者模式」看自己——
一個年輕男人,坐在電腦前,眉頭微皺,手指在鍵盤上跳動,偶爾抬頭喝口咖啡。
奇怪的是,這樣看自己時,心裡那股窒悶感稍微鬆開了一點。
或許不是工作在掐住他,而是他自己在勒緊繩子。
傍晚六點半,主管把一疊新的報告丟到他桌上:「明天早上給我。」
柏宇深吸一口氣,沒立刻答應,而是抬頭看了主管一眼,微微點頭。
下班後,他沒有像往常一樣直接回家,而是慢慢走到公司後面的小巷。
一間溫暖燈光的咖啡館吸引了他的注意,門口的黑板寫著——今日特調:解鎖日常的味道。
他站在門口猶豫了幾秒,推門而入。
這一步,將讓他的人生節奏,悄悄地改變。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