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以下情況
每一天都很忙,結果最後發現事情卻越來越多?
覺得人生只是為了工作或是讀書,好痛苦
為什麼我想耍廢時卻停不下來?腦袋就像是壞掉的機器一樣一直運轉
希望你看完了我的文章時,也可以從以上的情況中脫身
本篇文章取自:
本篇作者奧利佛柏克曼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時間」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重新的爬梳我們對於資本主義灌輸給我們的利益脈絡中,可能淺移默化被影響的部分
作者指出,現代人陷於忙碌的生活當中,我們就像是在輸送帶上面的老鼠,以為做完更多事情,實際上只會有更多事情冒出來,就像是在一個無限輪迴中重複
但是大家不知道,當你做完一件事情,永遠會有其他工作或是事務冒出來
經濟學家凱因斯在1930年代的「我們孫輩的經濟可能性」中說到因為科技進步、富裕,人們會有時間去想如何面對這份自由,可以學習新的思想,開始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顯然,大錯特錯
我認為,凱因斯忘了人類的本質
慾望無窮
書中舉了以前美國尚未發明洗衣精時,當時大家的衣服都髒兮兮的,美國的家庭主婦們要花大把的時間去洗衣服。等到洗衣精發明之後,大家認為
現在美國主婦應該可以鬆一口氣了吧
然而,之後的狀況非大家所想。因為衣服乾淨了,大家開始要求家庭要整潔、乾淨,實際上家庭主婦還是每天都要忙東忙西,只不過「更有效率」
有時候我們想說新發明有助於文明進展,可以解決問題,實際上並沒有參考人類的天性:一件事做完後,就更加要求做下一件事情
所以,永遠有比自己更有錢的人、開更好的車子、更好的工作,人逐漸陷於「內捲」的狀態,還無法自拔,認為會有結束的一天
與其讓自己變成只追求效率的機器,不如嘗試換個心態,把生命的過程當作意義本身,這樣至少才不會讓自己覺得非常痛苦
話說我高中時準備當時的學測,只要我考到頂標(25%),老師就會要求我考到滿級分。只要我滿級分,老師就會要求我其他科也要滿級分。我就在這樣陷入「過勞倦怠」的狀態。後來才發現,老師就是一種欲求不滿的生物XD,假設我在過程中能夠放掉持續要求的心態,可能當初也不會這麼痛苦吧?
那要如何能夠把握當下呢?
孟福德在1930年「技術與文明」中提到
要是少了時鐘,工業革命大概也不會產生
話說以前工業革命發生前工匠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天工作7小時,其他時間就是看城鎮的演出或是酒館等等。當初的人也沒有想說「下班時還要工作」這種鬼東西,他們只是認為工作跟生活是分開的
但是,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
工業革命讓一大群人困在工廠中,任由機器聲響在耳邊徘徊,只求一小部分的工資。也因為有時鐘,工廠老闆開始去要求效率,認為「你在工作時休息就是偷我的時間」
看到這裡,有沒有似成相似?
考試時,老師會認為上課睡覺就是偷他的時間。工作時,上班偷懶就是偷老闆的時間。
那你自己的時間去哪了?
乃至於下班時,都還要去做公司的事情,放棄了人際關係,你的妻小感到覺得非常生氣,認為你不愛這個家庭;你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因為你每天都處於高工作狀態的壓力下
但是你當初工作,不就是為了有好的生活嗎?怎麼把工作當成生活了?
所以作者希望,大家不要把時間當成「可消耗品」而是一個抽象的事物,他沒辦法被使用,例如「每30分鐘就可以創造什麼樣的產值」之類的,應該反過來問自己的內心「我真正想要在這時候作什麼」
也就是說,你越想管理時間,越不可能你必須要擺脫所謂的「fear of missing out」,也就是fomo,能夠活在當下,所以問問自己「我現在想要幹嘛」比什麼都重要
像我有時候也會繞遠路到某家沒吃過的餐廳吃飯,雖然很浪費時間,但是吃到新事物的感覺讓我覺得「我覺得人生非常有趣」那就那段時間就花得值得了
生命本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面--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
看完這本書,我也開始去取捨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有些人看完這本書會說「因為工作對我人生沒有意義,所以我不工作」但是我認為作者想要表達的是
生命苦短,你不可能做完全部的事情
他希望我們在做一件事前可以問問自己,「這件事情真的重要嗎」會不會拒絕無謂的飯局,我能夠去陪伴自己的家人?
我現在對時間的態度是這樣
快速做完該做的事情,其他時間去過我的生活
我會非常有效率的讀完大學的書,然後出去玩、去跟朋友吃飯等等,這讓我感受到我的人生不會太廢,但是也不會過勞
我也去除了不必要的社群媒體,因為崔斯坦 哈里斯說
「每當你打開APP,螢幕的另一頭就有一千人拿到錢」
研究顯示,社群媒體完全無法取代社群的連接。也就是說,你在社群媒體上面得到的讚數無法取代你跟朋友吃一頓飯
不必要的朋友、社群、金錢都可以捨去,只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們就不負此生。書中帶給我的哲學思考,也開始讓我慢慢解決人生中的大部分課題
最後給大家一句話:
人生的意義不是在於不是獲取地位、權力或是其他事物,重點在於能夠開心的過好生活。並且在過程中享受它。重點不是能夠獲取什麼,而是在過程中活在當中,享受人生。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