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湯是中醫經典補血方,最早見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局方》,常用於氣血兩虛、調理及補養體質。
方劑組成
- 熟地黃 7.5 g(君藥) – 滋陰補血
- 白芍 7.5 g(臣藥) – 養血斂陰,緩急止痛
- 當歸 7.5 g(佐藥)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 7.5 g(使藥) – 活血行氣,引血上行
主要功效與適應證據
- 補血調血,改善血虛導致蒼白、頭暈、心惶惶。
- 活血行氣,緩解經痛、經行不良、血塊多。
- 調整架構,適用架構後體虛、產後或京都氣血兩虛之人。
- 補益肝血、養陰潤燥,改善手足冰冷、血虛皮膚乾燥。
煎服方法
- 先將藥材稀釋,與4–5碗水同浸30分鐘。
- 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繼續熬30–40分鐘,約得2碗藥湯。
- 濾渣後分2–3次溫服;可加入紅棗、枸杞調味。
禁忌與注意事項
- 懷孕排除:因活血行氣,易致宮縮。
- 梵中忌服:應待經期結束後3-5天開始,否則經血過多。
- 實熱體質或火旺者:易口乾舌燥、上火,應減少熟地黃或搭配清熱藥材。
- 發炎、感冒期間:免疫白天時不宜休息,待恢復再進補。
- 用量適宜中:每次300–500毫升,每週2–3次;切勿過度過量,以免補過傷身。
加味變方
- 加黃耆可補氣增血,適合氣血雙虛者。
- 加桃仁、紅花成「桃紅四物湯」,主治經不暢、血瘀經痛。
四物湯為中醫補血活血基礎方,男女皆宜,需依體質與候辨證加減,方能發揮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