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的尾聲,光線逐漸收斂起來,風裡帶著一點點涼。
操場上仍迴盪著孩子們的笑聲,可笑聲背後,已經滲進了一種告別的味道。
我知道,屬於我的夏天,也該留給父母。
——小時候,每個暑假都是他們替我打包好的。
母親在行李袋裡放入餅乾和毛巾,父親替我檢查水壺是否裝滿,還叮囑路上小心太熱。
即使只是短短的郊區踏青,母親也會削好水果,分裝進小盒子裡,怕我們在途中餓了。
那時候我總覺得,大人是全能的,他們有無窮的力氣,能替我預備好一切。
那些被照顧的暑假,如今在記憶裡愈發清晰。
而現實卻提醒我,角色,已經悄悄對換。
旅行不再是「要去哪裡」,
而是「怎麼陪他們慢慢走」。
——
現在換我安排行程。
我查找合適長輩的景點,確認民宿是否乾淨衛生、交通是否方便,還特地在行程裡安排足夠的休息點。
這不是一場偶然的旅行。
從前年開始,我們立下了每年一次家庭旅遊的約定。
目的地或許不同,但意義相同,
給彼此一段專屬的時間,把陪伴放進行程裡。
出發前,我把防曬、風扇、行動電源、防蚊液塞進包裡。
童年的行囊裡,
是他們為我裝好的餅乾與毛巾;
如今的背包裡,
則是我替他們準備的防曬與防蚊液。
同樣是愛,
只是方向換了。
時間推著我們前行。
在同一個夏天裡,孩子與父母都在等我。
——
書桌上,孩子的新書包還沒剪吊牌;
而我心裡清楚,另一端還有父母的身影。
他們雖然經常出國,
卻因為我遠嫁台灣,一年只能見上兩三次。
正因如此,我更珍惜能與他們並肩走的每一段路,
因為那不只是旅行,而是難得的相聚。
他們仍舊行動自如,精神也很好。
只是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節奏的痕跡。
如今換我成為牽掛的一方,
讓旅程多一些體貼,
多一份安穩。
——
路上,母親會重複剛剛說過的故事,
我就跟著笑。
電梯口繞了兩圈才找到,
父親說,以前他都習慣走樓梯。
我握緊他的手:
「今天,就讓電梯跑一跑。」
電梯緩緩上升,我想著這趟旅行的步調。
不久後,車窗外不再是熟悉的街景,
而是一幅江南的畫卷:
蘇州的石橋靜靜橫跨小河,
杭州的梧桐在風裡輕搖,
上海老城的屋簷,還留著歲月的氣息。
在這些風景裡,
父母的身影與孩子的笑聲交疊,
像是三代人共同走過的一場水鄉煙雨。
——
孩子傳來語音:「媽咪玩得開心嗎?」
我回他:
「今天換我當女兒,把外公外婆的夏天補回來。」
這次旅行,我也帶著孩子一同前來。
在父母眼裡,那是第三代的笑聲;
在孩子眼裡,那是外公外婆慢下來的腳步。
我們三代人走在同一條路上,
時間就像被攤開在陽光裡,
一代一代的愛,交疊在同一個夏天。
同行的,還有我的姐姐。
我們並肩陪父母旅行,
不再是被照顧的女兒,
而是學著用自己的方式,
把他們曾給過我們的溫柔,
慢慢還回去。
——
陪伴的意義,不只在旅途中。
回到香港時,我更加確信,回家探望,本身就是一場最重要的旅行。
趁著他們還行動自如,
我更想帶著他們去看不同的風景。
隨著父親快七十歲,我心裡明白,
有些事情遲早會發生,
可能就在不遠的將來。
我不想等到那一天,
才後悔沒帶父母多走幾段路、
多留下幾個笑容。
父母的腳步,還走得動。
那就是我該出發的時候。
那些風景與回憶,
不只是給他們的,
更是留給我自己的力量。
在未來沒有他們的日子裡,
也許正是父親拉帽子的動作、
母親反覆的笑聲,
會成為支撐我繼續走下去的光。
——
我們這一代,擅長為孩子安排每一個暑假;
而父母那一代,擅長把最好留給孩子,
學費、補習、第一份房租押金,
卻很少把風景留給自己。
這是一個世代的縮影。
他們多半精神很好,
只是不習慣被照顧。
於是,我們習慣了被照顧,卻忘了有一天,也要學著照顧他們。
也許,該換我們,
讓他們當一次行程裡的主角。
——
真正的成長,
不是走得多遠,
而是能不能帶著他們再走一趟。
真正的感恩,
不是口頭的一句「謝謝」,
而是訂下一張票、備好一瓶防曬,說:
「走吧,我陪你們。」
——
孩子的暑假,還能重來;
父母的暑假,卻在一年一年裡漸漸減少。
於是我明白,
旅行從來不是遠方,
而是與他們並肩走過的每一步。
有些路,不會再有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