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2精確實業於2025年8月24日舉辦第三季產業論壇,財務長張俊成分享公司新能源汽車電池盒、電控箱及壓鑄產品的營運現況與展望。2024年營收46.59億,2025上半年37.3億,中國市場佔77%,歐洲23%。公司積極拓展北美市場,預計2030年營收達60億人民幣,年複合成長率35%。新能源汽車銷售成長與政策支持為主要動能,毛利率提升至14.5%。
會議摘要
一、公司介紹
精確實業(股票代碼:3162)成立於1991年,2005年在台灣上櫃,2017年獲敏實集團(0425.HK)注資,專注新能源汽車電池盒、電控箱及壓鑄產品。公司總部設於台灣桃園,擁有8座工廠,分別位於台灣(1座)、中國(6座,位於咸寧、廣州、湖州、東台、嘉興)、塞爾維亞(1座)。2024年營收46.59億元,2025上半年達37.3億元,銷售市場以中國(77%)及歐洲(23%)為主,未來計畫進軍北美市場。
產品線與營收佔比
- 電池盒與儲能盒(湖北、廣州、湖州):佔營收59%,產品包括電控箱、電機殼、電池盒及隔板。
- 壓鑄產品(塞爾維亞):佔24%,主要服務歐洲市場。
- 鋁型材與天窗(東台):佔8%。
- 保護膜與生產線(嘉興、湖州):佔9%,毛利率最高,達20%以上。
工廠佈局
- 中國:咸寧、廣州、湖州(兩座,電池盒與生產線)、東台(鋁型材與天窗)、嘉興(泡棉與保護膜)。
- 塞爾維亞:2021年建廠,2023年量產,享有10年免所得稅優惠,人工與能源成本低,服務歐洲市場。
- 台灣桃園:正在整改,預計2026年起引進新業務。
- 北美計畫:因應韓國現代汽車Mobis北美訂單,考慮設廠。
二、產業訊息
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快速成長,2025年預估銷售1650萬輛,超越燃油車(1550萬輛),年增28.3%。中國汽車市場佔全球三分之一,2025年總銷量預估32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佔比達51.4%。主要成長動因包括:
- 政策支持:中國政府推動能源轉型,2030年新能源車銷售佔比目標80%,減少石油依賴。
- 成本優勢:電費僅為油費的1/10,吸引消費者。
- 車廠轉型:長安汽車等宣佈2025年起停產燃油車。
- 外銷成長:中國汽車外銷快速增加,彌補內需復甦不足。
動力電池市場
全球前十大動力電池廠中,中國的寧德時代(市佔率第一)、比亞迪(第二)合計佔55%,其他如中創新航(第四)、億緯鋰能(第九)、欣旺達(第十)均為精確客戶。2025年新能源車銷售成長帶動電池需求,精確作為供應商直接受益。
銷售數據
- 2025年1-7月新能源車銷售成長29.3%,6月前十大暢銷車款中7款為新能源車,特斯拉Model Y、小米汽車等表現突出。
- 第四季為汽車銷售旺季,車廠促銷力度加大,預計進一步推升銷量。
三、2025營運展望
財報表現
- 2025上半年 vs. 2024上半年:
- 營收:36.48億元(+122%)。
- 毛利率:14.0%(+4.4%)。
- 淨利率:3.7%(+9.7%)。
- EPS:1.02元(2024上半年為-0.9元)。
- Q2 vs. Q1:
- 營收:18.09億元(-2%)。
- 毛利率:14.5%(+1.1%)。
- EPS:0.52元(+2%)。
- 費用率9.9%,因新項目(水冷板)導入而略增。
電池盒業務
- 湖州廠(華東):
- 主要客戶:吉利、東風汽車、華為智界、長城汽車、上海一汽。
- 7個項目,總訂單18.83億人民幣,2025年貢獻2.25億人民幣。
- 代表訂單:嵐圖大SUV(6年,3.48億人民幣)。
- 廣州廠(華南):
- 主要客戶:小鵬汽車、北京汽車、廣汽埃安、日產汽車。
- 5個項目,總訂單15.89億人民幣,2025年貢獻3.51億人民幣。
- 代表訂單:小鵬P7+(3年,3億人民幣)。
- 湖北廠(華中):
- 主要客戶:長安汽車、小鵬汽車、寶馬汽車、瑞浦蘭鈞、楚能儲能。
- 6個項目,總訂單16.58億人民幣,2025年貢獻3.65億人民幣。
- 代表訂單:長安汽車(6年,3.48億人民幣)。
壓鑄產品(塞爾維亞)
- 客戶:福斯(MEB平台)、Stellantis(PSA)、Volvo、Mobis、Forseven(英國)。
- 總訂單21.97億人民幣,2025年貢獻4.12億人民幣。
- 優勢:靠近歐盟市場,人工與能源成本低,10年免稅優惠。
- 2025年Volvo與Mobis訂單進入量產,2027年導入Forseven訂單。
保護膜與生產線
- 嘉興敏強(泡棉與保護膜):
- 2024年營收9600萬人民幣,毛利率20%+,淨利900萬。
- 訂單來源:敏實集團,計畫拓展外部客戶,2025年營收預估1.1-1.5億人民幣,成長20%。
- 湖州精確(生產線):
- 2024年7-12月營收3000萬人民幣,毛利率18%+,淨利240萬。
- 2025年5月獲比亞迪1.13億人民幣訂單,2025-2026年分批交付。
- 優勢:技術能力與成本控制,積極拓展外部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