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購的木桿,雖然以前就試過BB4但只是朋友提供的試打桿,沒有太多時間和客制的機會。今年回台北就隨便買一個來玩看看。桿頭來說,比較圓,像饅頭,桿面比較方正。很典型的日本小廠木桿風格,打慣美系扁平的桿頭,真的有點不習慣。所以比較適合做短一點,也是我現在木桿的標準尺寸44“。這樣裝起來,配上桿頭視覺效果,就比較剛好。所以裝起來後就和Callaway Elyte木桿一起來進行測試,下場就是2支木桿一起打,每一支打9洞來看看效果和表現。

首先它的彈道來說,算中彈道,擊球的回饋紮實,起發角比較高,超過15度。我設定這個桿頭角度是9度,所以桿頭重心比較後低,導致launch angle會比較高。桿身彈道算中,會在空中稍微噴一下高度,後面就還好,不會一直往上衝。球速快但沒有Callaway AI Smoke和Elyte要快。如果單測BB4會覺得這桿子很猛,但一比較後就真的還好。一個問題就是球在尾段飛的比較沒力,所以距離衝不出來。飛行距離在220左右!
它的非甜蜜點的回饋是比較硬,很明顯知道這球沒打到點。因為它的桿面比較方正,要打到甜蜜點會比美系扁平面要難一些,這也是我比較習慣用美系木桿的原因。另外方正的桿頭也比較容易會打到地面,因為桿頭重量比較集中,用手打的人多半不習慣的時候,往往會擊球前或擊球時會砸到地面,導致球的方向和距離沒有發揮出來。就算你把球桿的長度和重量都設定和你習慣打的桿子一樣規格,最後還是會影響操作。




桿身的特性很不錯,擊球的速度都很快,但桿身的回饋比較硬,沒有明顯的彈性或受力產生的折點。這也是它的倒旋量不多的原因,但滾動距離上卻不是很好,滾個10~20碼左右,這是讓我覺得有點烙賽。整體規格用起來和我其他桿子都差不多,只是桿頭的操控和擊球精準度,就是沒有其他美系木桿來的好,導致距離發揮就沒有美系的好。這個很明顯,所以很多時候,打3洞後就受不了,換回Elyte或Ai Smoke。
另外這桿頭的容錯上,並沒有美系桿頭的優,一些沒有打到甜蜜點和桿面沒有方正觸球下,得到的側旋量和實際球飛出來的結果都會有打一點的側旋結果。當然沒有出界但影響下一桿擊球,會讓擊球難度增加不少。所以我才會打3、4洞後就受不了,換會美系木桿來開球。因為有比較所以更容易看出桿頭的差異,而現在木桿在容錯上,明顯比以前桿頭提升不少,這樣打下來,絕對是很有感,高下立判。
日系桿頭我玩了20多年,我算是看透了,它們木桿桿頭的設計風格和邏輯就是和美系完全不同。同時它們也喜歡把木桿設定比較長,都是超過45“的長度,很多都做到46”。但桿頭已經明顯難操控,容錯也不好,對於一般業餘球友來說,要打好,打遠真的難上加難。一些在網路上說多好,多遠,多半就是技術好,要不就是瞎說,你自己打了就知道,但前提是你要有其他這2年的美系主流木桿來做對比。這樣就容易看到差異與結果。



我現在已經比較少玩日系木桿了,一來看現在日系品牌的木桿產品都大同小異,沒有亮點,買不下手。這次的BB4算是在設計和技術有點不同於美系,但實際打了就覺得,效果還是沒有美系木桿來得好與穩定。雖然我在規格上已經配置和我其他美系桿子盡可能一樣,讓我在操控和使用可以更順手,但結果還是和美系有一大截差異。日系這些小品牌產品,基本就是開盲盒一樣,沒有實際下場打和美系產品比較,你完全不知道最後會得到什麼結果。
最後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貴的桿頭和桿身裝下來,並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很多套路和銷售說詞都建立在這樣的瘋言瘋語上,但還是不少鬼遮掩的球友們買單。下場打球不是看用的桿子品牌就可以打的好,結果才是你在大家的地位。一直以來,桿子貴就不等於遠,好打和舒服,如果你對產品不了解,要打好就天方夜譚。沒有實際測試,你更不可能知道說的和用的落差。硬買下來去配合球桿就是惡夢的開始,去爬文來提升自己對球桿的瞭解。

多去參加一些品牌試打會,建立你對不同球桿的經驗值,有這些基礎才能去找出和你八字匹配的桿子。一旦你有順手的桿子後就知道打球可以這麼不一樣,就像上癮那樣會一直想感受美好結果。現在木桿桿頭和桿身都已經很穩定的發展期,不需要用很高貴的產品一樣可以得到好的結果和回饋,反而用一些小眾產品,別人不知道,自己在自嗨,真的沒有必要。瞭解自己需求和問題才是把球打好的核心!
chien, peargolf/洋梨高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