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ody likes being alone that much. I don’t go out of my way to make friends, that’s all. It just leads to disappointment.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亂交朋友罷了。那樣只能落得失望。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是的,我知道你情感轉移後。
腦中浮現了許多負面感受,但我選擇不說,壓抑著它們,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夢中。於是我開始強忍意識不讓自己入睡,即使服用了安眠藥,也用意志力抵抗那些負面傾向與藥物的作用,例如:「你是不重要的」、「你是不被珍惜的」、「你會被取代」。
我告訴自己,這是我對抗撒旦的方式。而我的壓抑,暫時取得了勝利。
如果是二十幾歲的我,我可能早已急於證明自己也有人愛、也有市場,可能迫不及待投入下一段關係,用一段戀愛蓋過另一段戀愛。這是人性,是流淌在人類血液裡對愛的本能渴望,也是社會集體意識不斷遊說的劇本。
但我知道,如果這段傷沒有處理好,後續就會出現各種情感輪迴:
- 情感重複(Emotional Repetition)
- 情感替代(Transitional Relationship)
- 未完成情結(Unfinished Business)
- 依附型輪迴(Attachment Loop)
是的,我承認,在多巴胺的微光、腦內啡的餘韻,以及那股安全感的漣漪下,我曾短暫產生投射,那是人類劇本裡難以避免的浪漫迴聲。然而,創傷與藥物的效應很快將它降溫,我把這份悸動與汗水一同收起,鎖進健身房的置物櫃裡,像一件被摺疊妥當的潔白運動衣,只留下一點氣息,無聲隱匿。
三十幾歲的我,選擇孤獨,也不願將就。是否能重新相信愛、是否準備好迎接一段新的情感關係,我會再等一下,再等等,等自己真正準備好了,再談。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愛》
補充說明|四種典型情感輪迴現象
💔 情感輪迴(Emotional Repetition / Repetition Compulsion)
- 來自佛洛伊德(Freud)的「重複強迫」概念。
- 人會無意識重演未解的創傷,試圖修復。
- 在未處理情緒下進入新關係,是一種「希望這次不同」的重複劇本。
- 若未覺察,將「換人演同一齣戲」。
🩹 情感替代(Emotional Substitution / Transitional Relationship)
- 把新對象當作前段傷口的止痛藥。
- 缺乏真實連結,只為填補空洞。
- 常見於剛分手或離婚後的過渡性關係,功能性強但短命。
🕯️ 未完成情結(Unfinished Business)
- 源自完形心理學(Gestalt Therapy)。
- 未被表達的情緒、未被處理的創傷會殘留。
- 在新關係中容易產生投射、過度期待、防衛心強。
🔄 依附型輪迴(Attachment Loop / Re-enactment)
- 常見於焦慮型或逃避型依附者。
- 害怕孤單,迅速找人填補空缺,避免崩解感。
- 本質沒改變,只是換人繼續原有的依附循環。
集體意識
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曾提出「集體意識」的概念:這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價值觀與信念,超越個人意志、存在於整個社會之中。例如「妻子應該溫柔」、「女人的家庭是幸福」、「丈夫外遇可能是妻子的問題,妻子沒有溝通」等,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信念,其實來自社會長期形塑的集體意識,而非我們真正內在的選擇。
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則進一步指出,人類還擁有更深層的「集體潛意識」:一種超越個人、跨越文化的象徵經驗。我們對「背叛」感到震撼,對「歸屬感」有本能渴望,對「自由」懷有嚮往,這些反應不只來自個人經歷,更是祖先千百年累積的情感記憶,在我們靈魂中留下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