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的十字路口
錄音室裡的氛圍輕鬆卻專注。周慕姿心理師推了推眼鏡,語氣溫和卻帶著堅定:「很多人害怕做決定,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太想要做對。」

「真正的焦慮,不是因為未來太不確定,而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他緩緩說道。這句話,像是為所有卡在十字路口的人點亮了一盞燈。
決定的訓練:從小開始
他憶起童年,母親給予他的最大自由,就是「自己做決定」。要不要學鋼琴?要不要去補習?甚至大學科系的選擇,都由他自己決定。這樣的練習,讓他提早習慣承擔決定背後的代價。
他笑著回憶:「我原本說要念法律系,但高三時看了一齣歌舞劇,竟改念新聞系。後來又跑去廣電所,最後三十歲時又選了諮商。很多人說我繞了遠路,但正是這些決定,一步步帶我來到今天。」

他強調,沒有任何一個決定是憑空正確的。它們之所以成為「對的」,是因為我們在過程中調整、學習,並且讓它變成屬於自己的答案。
內耗的陷阱
「最讓人疲憊的,不是選錯路,而是懊悔。」
他直言,許多人在做決定後,陷入無止境的「如果當初」。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回到當時的時間點去驗證另一個選項。與其浪費心力懊悔,不如把代價視為學費,從中獲得經驗,再用這些經驗做出下一個更貼近自己的決定。
逆風而行:自費諮商的堅持
他分享過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個選擇。研究所畢業時,他想全職投入「自費諮商」。那時候,台灣幾乎沒有市場,連老師都直言:「你沒有名氣、沒有經驗,這條路走不下去。」
大多數人聽了這些話,可能會退縮。但他卻選擇聽進去「理由」,而不是結論。既然老師說「沒人認識你」,那就努力讓自己被看見;既然說「能力不足」,那就加倍接受督導、累積經驗。
於是,他設定了三個明確的目標:
- 提升專業能力,並固定接受督導。
- 盡可能增加個案經驗。
- 讓更多人認識心理諮商與心理師。
正因為這樣,他開始經營粉專、寫文章,甚至出版了《情緒勒索》這本書。這些努力,不僅讓他站穩腳步,也推動了心理諮商在台灣的普及。

「如果當時聽信別人的否定,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裡。」他語氣篤定。
學會問問題:決定的核心能力
他提醒大家:不是不能問別人意見,而是要清楚「你在問什麼」。
「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害怕什麼、需要什麼,那別人給的答案只會更讓你迷惘。」
他舉例,年輕時有人問他:「老師,我想念心理系,你覺得我適合嗎?」

這樣的問題,其實沒有答案。因為「適合」取決於對方的性格、資源與動機。更重要的是,這些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最清楚。
所以,他總鼓勵學生:「先釐清你的問題,再去問。這樣,別人的回答才能成為養分,而不是雜音。」
掌控權,握在自己手裡
「不要輕易把人生的方向盤交給別人。」
他強調,越重要的決定越要自己做。因為別人給的建議,永遠是基於他們的經驗、資源與性格,而不是你的。若一味依賴,就會失去對自己的信任。
他笑著分享一個家庭趣事。當時他打算開設第二間諮商所,帶著先生去看場地。先生看完說:「離捷運站太遠了。」
他點點頭,然後下樓立刻打電話給房仲:「我們租了。」
先生驚訝問:「不是說太遠了嗎?」 他笑著回答:「因為對我來說,距離不是問題。我更在意的是其他細節,而你已經幫我確認沒有其他大問題了。所以,這就是對的決定。」

那一刻,他深刻體會到:別人的意見是參考,但終點站在哪裡,得由自己決定。
決定的真諦:讓它變正確
「沒有最正確的決定,只有你能不能讓它變正確。」
這是他三十歲前最深的領悟。因為決定本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關鍵不在於「選對」,而在於「承擔後,怎麼讓它對」。
只要願意滾動式調整,每一個決定都能逐漸貼近心中想要的樣子。那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成長的力量。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改變不是詛咒,而是修行;做決定不是找到正確答案,而是學會承擔。」
- 「最讓人疲憊的,不是選錯路,而是懊悔。」
- 「問問題之前,先釐清你要問什麼。」
- 「別把人生的方向盤交給別人。」
- 「沒有最正確的決定,只有讓它變正確的你。」
- 「代價不是懲罰,而是學費。」
- 「每一個決定都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 「信任自己的判斷,是擺脫焦慮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