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因為找不到人生志業而焦急不安,那你或許能從這篇文章獲得一點撫慰;
如果,你正在找尋方向的途中,看到幾個「好像不錯啦」的選項,又有點遲疑,那你更該看看這篇文章再想想;
如果,你正大步而堅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那很好。(還是可以看看啦!)
在你手刀去看原文前,因為她刊在報紙上,字密密麻麻,或許,你會需要更多一點的動機與耐心,那先聽我分享幾句吧!
日前,黃麗群(作家、總編輯)在中學生報上,分享了這篇文章《抱住那個問題》。
雖說文章原初書寫的對象,應該是茫茫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中學生,但是這個課題恐怕同時存在各種年齡層,大學生、研究生、出社會工作幾年...大家共同的困惑與追求。
她並沒有跟中學生分享如何成為作家、編輯,也沒有談一些找到人生志業的訣竅方法,而是轉過來討論持有「那個問題」本身。(通篇沒有明說「那個問題」是什麼,但應該可以先用「我的志願是什麼?」簡單理解)
我的標題其實已經破梗了,她最後提出來的概念是很治癒的:
抱住答案的人睡得香,但抱住問題的人走得遠。
作家的筆真是厲害,用一句話表達,既能理解沒有答案時的惴惴不安,又能安慰地往前指出,你需要繼續思考這個問題的理由。
這段話背後的邏輯梳理,相當有趣,其中我最喜歡她所提出的兩點:
直接看這個問題,我想大家可能不會完全認同,畢竟相同的職業可能有百樣人在做,只看職業就決定對人的預設,好像太偏頗。
但是,作者提到,在她早期的寫作中,會很自然地先幫角色設定好他的職業,再建立他的世界觀。
我好像滿能想像這段話的意思,像是許多知名的動畫都以角色的職業為題,如「間諜家家酒」、「航海王」,而我們若要向別人介紹某部動畫的劇情,也會傾向把角色以他的「職業」來代稱,例如:有個「廚師」轉生到異世界。
從職業來開啟想像,讓人能瞬間帶出許多資訊。
職業不僅可以框出我們對其他人的想像,大概,也能框出對自己未來的想像吧。
不然怎麼會有許多處理「生涯探索」議題的團隊,致力在開箱各行各業的工作內容、職涯發展?
弭平資訊落差,讓迷惘的人們對「從事某一職業的生活」有具體想像,進而決定自己的歸屬,套入某個類別中。
有許多人正是從這樣的路徑找到職涯。
但是,有沒有發現對一開始的問題,我們可是投下反對票的耶!
也就是,我們並不能只從一個職業來界定人--當然包括自己。
那怎麼又順理成章地接受,用對某個職業的認識,來畫出自己的人生藍圖呢?
這一題,我們先抱著,再來看文章下一個有趣的點。
作者的工作是作家、編輯,工作形式會大幅度受AI影響,由她提出這樣的見解想來特別深刻。
現在若向中學生說明工作的內容、訣竅,乃至如何進入這行,對他們來說,很可能只是「考古」而已,看似超實用,實則在潮流演變之下,轉瞬間就不適用或過時了。
作者的原話:
模稜兩可的心情在上一個二十年或許代表不穩定,在下一個二十年,恐怕是新版的務實。--《抱住那個問題》
過去大家總提倡要尋找「穩定」,找到某個答案,努力抱住,即使遇到波折,也不要被甩開。
然而,對未來二十年,有許多現在的我們難以設想的面貌,「穩定待在一處」反而變成枷鎖,斷去許多可能性。
與其急於求取一個確定的答案,不如訓練自己保持彈性與適應力,練習和這種不穩定伴隨的不安感共處。
-
最後,我想要修改一下一開始所說「那個問題」是指什麼。
與其限縮在「志願、職業」這種明確的類別選擇,或許更應該看成「我是誰?」這簡單的提問。
認識自己,才是我們要持續抱著的課題。
如果,你還有一些心力、本錢、耐心,就再繼續探尋吧!
你可以在路上隨便看看就安頓下來,停止思考,也可以,繼續抱著問題,思索答案。
抱住答案的人睡得香,但抱住問題的人走得遠,抱著它,讓它拉著你,有一天忽然抬頭,你會無法想像自己被帶到了這麼神奇意外的地方。--《抱住那個問題》
結束前,因為同處在這個境遇中,我想再分享自己最近的體會:
這個過程可能讓人看起來毫無產值,漂浮在世界上沒有落地生根。
而光只在心中深處隱晦地持有這樣的認知,就會折騰人的心志。
看起來毫無壓力,實則壓力山大。
所以,對自己更好一點,更寬容一點吧!
謝謝你寶貴的時間,關於成年人的生涯探索相關議題,我還想了好多,我陸續會整理出來,每週至少更新一篇,歡迎送上一顆愛心❤︎與追蹤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