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不僅受意識控制,許多行為會隨時間自動化形成習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習慣一旦建立,即使是缺點或自私行為,也可能像成癮行為一樣難以戒除。
本篇將以《鬼滅之刃》中的角色獪岳作為案例,探討他的自私、自利行為如何透過重複與內部強化形成「行為成癮」,並從科學角度解釋大腦中的相關機制。
一、獪岳行徑分析:缺點的累積與成癮性
獪岳在成為上弦之前,便展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他追求自身利益,不惜犧牲他人。例如,他為了保護自己或爭取權力,曾背叛同伴,甚至對師長隱瞞真相。這些行為帶來短期的心理獎勵,如自尊感、掌控感與安全感,強化了「自私即生存」的認知模式。
心理學角度看,這種行為與「心理上的短期獎勵」相似,會讓大腦獎勵系統逐漸對特定行為上癮。隨著時間累積,即便他意識到行為可能帶來問題,也難以停止,形成行為上的惡性循環。
二、科學印證:習慣與成癮的神經機制
1. 大腦獎勵系統與多巴胺 習慣性行為會激活 mesolimbic 多巴胺系統,尤其是腹側被蓋區(VTA)與核 accumbens(NAc)。 行為獲得正向回饋 → 多巴胺釋放 → 突觸可塑性增強 → 行為重複傾向提高 研究顯示,反覆的行為會讓「想要」(wanting)的慾望增強,即便「喜歡」(liking)程度未必增加(Robinson & Berridge, 2008)。換句話說,即使獪岳行為並非真正帶來快樂,他仍會被神經驅動所驅使重複行為。 2. 基底神經節與習慣迴路 Graybiel(2008)指出,基底神經節在習慣形成中扮演核心角色。行為模式一旦固定於迴路,抑制新的行為或改變舊行為將變得困難。 對獪岳而言,他的大腦早已將自私行為迴路化,即使理性認知告訴他這樣不妥,也難以抑制。 3. 環境與心理壓力的強化作用 Sinha(2008)的研究指出,孤立、壓力或缺乏社會支持會加速壞習慣形成。獪岳早年孤兒且常被背叛,這種環境因素強化了他的自利行為,使其更容易「上癮」。
三、上篇小結
獪岳的行徑證明,即使是缺點或自私行為,只要重複且得到心理或情感回饋,就會在大腦中形成難以逆轉的迴路。 下篇將探討如何從科學角度理解戒除這種「缺點成癮」的可能性,並提出可行的習慣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