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的指揮大師中,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1954)無疑是一座無可忽視的高峰。他自二十年代起指揮柏林愛樂,戰後復任總監,更於1951年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為沉寂多年的拜羅伊特音樂節揭幕。這一刻不僅是藝術事件,也是歷史事件:一個飽受戰火摧殘的民族,透過音樂重新呼吸。 富特文格勒的指揮美學,常被概括為「有機的呼吸」。他並不墨守譜面上的速度標示,而是以和聲的張力、句法的推進,來決定音樂的節奏伸縮。這種「隨機而非隨意」的自由,與托斯卡尼尼所代表的嚴謹、機械的客觀性形成鮮明對比。前者重在精神的生成,後者偏向結構的秩序。正因如此,富特文格勒的貝多芬演繹,往往帶著一種臨場的生命力與不可預測的劇場感,令人屏息。 若以 YouTube 連結的《 Beethoven by Wilhelm Furtwängler – Symphonies n°1–9 + Present 》合輯為例,這套匯集了他在1940至1954年間的多場名演,雖是後人拼合的「全集」,卻保存了他最具代表性的詮釋版本: 第一號(1954 柏林):已臨終的季節,速度雖不急,卻蘊含一種回望的從容,古典的端正中暗含深情。 第二號(1948 倫敦):戰後重返國際舞臺的記錄,明亮昂揚,流露一種重獲新生的氣息。 第三號〈英雄〉(1944 維也納):戰時錄音,音響緊張,展開部的推進與終樂章的變奏,幾乎以生命的顫抖與撕裂完成,成為二十世紀音樂史上最震撼的版本之一。 第四號(1943 柏林):輕快的外表之下,隱伏著內在的壓力與推動力,如同緊繃而迸發的詩句。 第五號〈命運〉(1943 柏林):第三樂章銜接終樂章,銅管齊鳴,鼓聲如雷,帶出「由黑暗入光明」的強烈戲劇性,成為後世廣為傳誦的經典。 第六號〈田園〉(1952 維也納):溪流主題舒展,風暴段落層層堆疊,轉入終曲時則回歸靜謐,宛如風雨後的清朗大地,充滿重生的明澈。 第七號(1943 柏林):節奏強勁,終樂章近乎狂舞,顯出一種祭儀般的亢奮與悲壯。 第八號(1953 柏林):在輕快中仍見厚度,音樂線條清晰,充滿詼諧而不失莊重。 第九號〈合唱〉:合輯多採戰時柏林(1942)或戰後拜羅伊特(1951)的錄音。前者音質粗粝卻蘊含「末日吶喊」般的悲劇力量;後者則以施瓦茨考夫(Elisabeth Schwarzkopf)、洪根(Elisabeth Höngen)等名家合唱,音響寬闊,氛圍莊嚴,宛若廢墟中重建的希望讚歌。 這些錄音固然受制於時代技術——戰時德國廣播磁帶或舊唱片母盤所留下的音質難免粗糙,但後來經過 Pristine、Orfeo、Naxos、Audite 等廠牌的數位修復,已盡量恢復細節。雖然合輯版本未必精確標註每場錄音來源,聆聽者若欲深入研究,可對照這些權威發行,從中辨析差異。 總體來看,這套合輯的價值不僅在於「一次聽遍」九部交響曲,更在於它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一位大師如何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以音樂守望人性。從戰爭陰影下的《英雄》《命運》,到戰後拜羅伊特《第九》所洋溢的光明與和解,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貝多芬,也是一位指揮家與一個時代的靈魂對話。聆聽之際,彷彿置身於那歷史的深處,既感受人類的苦難,也窺見信念與希望之火,仍在幽暗中不熄滅。
■附錄:逐樂章聆賞指引■
一、第一號交響曲 C 大調,作品21初聽時,請注意開頭那似乎尋找調性的「迷途和聲」:它不是單純的戲謔,而是象徵新世紀音樂語言的試探。富特文格勒 1954 年柏林的錄音,帶着遲暮的沉穩,卻仍保留青春的明亮與清新。聽者可將之視為「新紀元的晨曦」,在其中感受一種開端的希冀。
二、第二號交響曲 D 大調,作品36
這是戰後(1948 倫敦)的演繹。請特別聽第二樂章的溫婉旋律,仿佛經歷大災之後,仍能呼吸的自由空氣。富特文格勒於樂句推展間,注入一種復甦的昂揚情緒,使這部常被忽略的作品,顯得光亮而溫暖。
三、第三號交響曲 E♭ 大調《英雄》,作品55
1944 年維也納的戰時實況,帶有火與血的烙印。第一樂章的展開部,速度忽緩忽急,層層推進,如歷史洪流的驟然決堤。第四樂章的變奏曲式,從莊嚴到狂熱,再至哀歌般的低迴,呈現出「毀滅中仍孕育新生」的張力。聆聽時,不妨體會那種「在黑暗中掙扎仍欲昂首」的精神。
四、第四號交響曲 B♭ 大調,作品60
1943 年柏林的演出,往往被視為「小品中的大作」。第一樂章的慢序奏如夜幕將啟,隨後的 Allegro 則明朗、機智,卻不失緊張。富特文格勒在過渡處以微妙的速度呼吸,令這部被低估的交響曲,綻放出內在的戲劇力量。
五、第五號交響曲 c 小調《命運》,作品67
同樣錄於 1943 年柏林,這或許是富特文格勒最廣為傳頌的版本。第三樂章無縫銜接第四樂章,銅管齊鳴,定音鼓疾響,如同戰火隆隆中爆發的求生呼喊。建議聆聽時留意「從陰霾到光明」的過渡,那是一種掙扎後的勝利,不是冷硬的勝利,而是帶血與淚的凱歌。
六、第六號交響曲 F 大調《田園》,作品68
1952 年維也納的錄音,整體氣氛迥異於戰時的緊張。第二樂章「溪邊景致」舒緩流麗,如同在安靜的夜裡聆聽水聲;第四樂章的「雷雨」則以音響厚度展開,風雲壓境而後散去,轉入終樂章「牧歌」時,便如雨過天青,萬物一新。聽者可於此體會戰後歐洲渴望平和的心聲。
七、第七號交響曲 A 大調,作品92
1943 年柏林的錄音,以強烈的節奏動能聞名。特別是第四樂章,旋律疾馳,節奏近乎狂舞,正如瓦格納所言「舞蹈的頌歌」。在戰爭陰影中,這種亢奮的節奏感,反而映照出人心渴望掙脫的力量。
八、第八號交響曲 F 大調,作品93
1953 年柏林錄音。輕快、機智,卻不流於嬉戲。富特文格勒在細節上處理得分外清晰,使這部「小巧的巨人」展現溫厚與靈動並存的氣質。可作為聆賞間隙的清泉,帶來一種調和與微笑。
九、第九號交響曲 d 小調《合唱》,作品125
這是富特文格勒最為人稱道的遺產之一。兩個錄音版本,分別見證時代的極端:
B1942 柏林實況:在戰火與壓迫下,音響粗獷而激越,第三樂章之莊嚴沉思,以及終樂章「歡樂頌」的爆發,都帶著一種「末日裡的吶喊」,充滿矛盾與悲壯。
1951 拜羅伊特復演:以施瓦茨考夫、洪根、霍夫、艾德爾曼與拜羅伊特節慶合唱團共譜的演出。音響雖仍單聲道,卻展現寬闊空間感。終樂章自低音部緩緩舉起「歡樂頌」主題,逐步推進至全體合唱,如同廢墟上再度升起的光明,成為戰後和解的象徵。
富特文格勒的貝多芬,從來不是單純的音符再現,而是時代精神的宣示與靈魂的傾訴。聆聽這套合輯,宛如親臨一個民族的心靈史:有戰火中撕裂的呼號,有重建時昂揚的頌歌。正如古人所言,「樂者,天地之和也」——在此等錄音中,我們或可感受音樂如何超越災難,為破碎的時代帶來盼望。
□相關資訊□
Beethoven by Wilhelm Furtwängler - Symphonies n°1,2,34,5,6,7,,, + Present (Century's recording)
https://youtu.be/KQRBOr4L-yk?si=BbvEDf-cXSTh-9ZT


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1954

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