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
(術語)一世界也。楞嚴經一曰:「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義二上曰:「九界之權,一界之實。」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一界」義理探源:核心重點整理
引言:術語的多重面向
- 「一界」 在佛學中有至少三個主要義涵:
- 「一世界」:《楞嚴經》中,佛陀威神力所致,將諸世界合成一界,強調現象世界的無礙與心識本體。
- 「十界之一」:天台宗的「九界之權,一界之實」,指佛界為究竟真實,其餘九界為方便權巧。
- 「金剛一界」:密宗指金剛界曼荼羅,代表佛陀的智慧。
- 「界」的本義為「種族」、「分」、「分齊」、「任持自性」,在大乘佛教中昇華為「 totality」與「unity」的本體論概念。
《楞嚴經》中的「一界」:神通與心識
- 核心意涵:佛陀透過「諸世界合成一界」的神通,破除眾生對現象世界的「分界」執著。
- 關鍵點:
- 這不是物理現象,而是「法界神通」,用於顯示「心識本體」的真實。
-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彰顯心識是萬法根源。
- 與華嚴宗的「一真法界」、「事事無礙」義理相呼應,是其動態視覺化演繹。
- 密宗的「金剛一界」則特指代表「智」的金剛界曼荼羅,是修行境界。
天台宗的「一界」:權實判教與理體
- 核心意涵:「九界之權,一界之實」,即佛界是唯一的真實究竟,其餘九界(六凡四聖)為權宜方便。
- 關鍵點:
- 「權」是方便引導,「實」是究竟真理。
- 「十界互具」、「一念三千」:每一界都含攝其餘九界,佛性本來具足。
- 「一界之實」既是修行證悟的目標,也是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體性。
融通比較與結論
- 「一界」的層次演進:
- 現象層次:《楞嚴經》以神通破除執著。
- 實踐層次:天台宗以「權實」劃分,提供修行地圖。
- 本體層次:華嚴宗的「一真法界」,闡述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
- 修行境界:密宗的「金剛一界」,象徵智慧證悟。
- 共通點:所有宗派的詮釋都指向「超越二元對立」、「萬法圓融」、「一體不二」的究竟真理。
- 核心啟示:
- 「一界」的終極意義,指向超越時空、具足萬法的「常住真心」。
- 佛法所探求的真理,是可以在當下心念中親證的境界。
- 漢傳佛教各宗派在會通圓融中,共同指向同一究竟實相。
「一界」在主要漢傳佛教宗派中的義理比較

「一界」的義理探源:從《楞嚴經》到天台與華嚴的圓融會通
引言:核心術語與研究範圍
佛學術語「一界」一詞,見於丁福保居士所編撰的《佛學大辭典》中,其解釋簡潔卻涵蓋了兩個看似獨立的面向。首先,它被定義為「一世界也」,並引述《楞嚴經》卷一中的經文:「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次,它也被視為「十界中任何界之一」,此說法出自天台宗的《玄義》典籍,特別是「九界之權,一界之實」的論述 。這種多重而精準的定義,揭示了該詞彙在漢傳佛教不同宗派語境下的豐富內涵。本報告旨在超越辭典的表面註釋,深入探討「一界」在《楞嚴經》、天台宗以及華嚴宗等不同傳統中的義理脈絡,剖析其從現象描述、修行境界到究竟本體的層層遞進,並最終會通其異名同指的終極關懷。
在探討「一界」的深層意涵之前,有必要回溯其構成單字「界」(梵語:dhātu)的本初語義。在古印度哲學與部派佛教的脈絡中,「界」最初是用來對世間現象進行分類與歸納的術語,其核心意義包含「種族」(lineage, category)、「分」(part, portion)、「分齊」(demarcation, boundary)以及「任持自性」(to hold one's own nature) 。例如,在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中,「界」被用以分析世界的組成,如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便是將身心現象劃分為十八個互不相混、各有分界的獨立範疇 。
然而,當「界」進入大乘佛教的語境,特別是在《楞嚴經》和《華嚴經》中,其內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它從一個指向「分界」與「區別」的分析性概念,昇華為一個指向「 totality」與「unity」的本體論概念,即「法界」或「一真法界」 。這種從「分」到「總」,從「差異」到「圓融」的語義演變,恰恰反映了大乘佛教從部派佛教的細緻分析,走向對宇宙萬法一體不二之究竟真理的宏觀洞見。這也為理解「一界」在不同宗派中呈現的多重面向提供了關鍵的哲學基礎。
《楞嚴經》中的「一界」:神通顯現與心識本體
《楞嚴經》對「一界」的闡述,是透過一個極其震撼人心的神蹟來呈現的。在經文開篇,佛陀為了破除阿難的妄心執著,從面門放射出百千日般的晃耀光明,普佛世界隨之產生六種震動。在此威神力的作用下,「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這一描述並非單純的文學渲染,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超越時空限制的「法界神通」。在經文的另一處,佛陀也曾從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同樣導致了「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的景象 。
這類神蹟的出現,具有深刻的教化意義與因果關聯。佛陀的威神力,其目的在於打破眾生根深蒂固的「個別業力」與「共同業力」所形成的虛妄見解 。通常,眾生由於各自的顛倒與妄想,所見的世界是 fragmented 的、相互隔離的。然而,佛陀透過「令諸世界合成一界」的示現,直接、具象地展示了現象世界的本質並非獨立與分隔,而是在某個更根本的層次上圓融無礙的。這個外在世界的融合,是為了揭示一個內在的真理:我們所執著的一切現象,其根源皆是心識的產物 。這種從一個超凡現象(神通)引導至對本體真理(真心)的理解,是《楞嚴經》的核心教化手法,將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宇宙奇觀,轉化為一場對心識本體的直觀教學。
著名佛學家南懷瑾居士在解說這段經文時,明確將「諸世界合成一界」的境界,與《華嚴經》中的「一真法界」畫上了等號 。在「一真法界」中,時間與空間的阻礙蕩然無存,唯有自性光明遍滿一切。這也呼應了《楞嚴經》「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的宗旨 。這個「心」並非指阿難所執著的「攀緣心」,而是那個能生諸緣、寂然常住的「真精妙心」 。從這個角度看,《楞嚴經》的神通顯現,可以被視為對華嚴宗「法界緣起」與「事事無礙」義理的一種動態、視覺化的演繹 。華嚴宗理論上闡述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楞嚴經》中被具象化為佛陀光明所致的十方世界相融無礙的場景。這表明,這兩部經典,儘管分屬不同宗派傳統,卻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究竟真理,只是表現手法各異。
此外,丁福保辭典中提及的「金剛一界」,則將「一界」的詮釋範圍延伸至密宗。此處的「一界」,特指密宗「金胎兩部」中的「金剛界」 。在密宗教義中,金剛界曼荼羅代表「智」的範疇,而胎藏界曼荼羅代表「理」的範疇 。金剛界象徵著佛陀堅固不壞、能摧破一切煩惱的究竟智慧 。因此,「金剛一界」並非指涉宇宙的本體論結構,而是特指一個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圖示化的智慧世界 。此處「一界」的用法,標誌著其內涵從廣泛的宇宙觀,轉向了特定的修行境界與證悟方法。這個轉變顯示,儘管術語相同,其涵義卻隨著宗派的教化重點(從本體論到修行論)而有所差異。
天台宗的「一界」:權實判教與理體真如
天台宗對「一界」的詮釋,與《楞嚴經》的境界描述有所不同,它植根於其獨特的判教體系與法界觀。在智顗大師的《法華玄義》中,明確提出了「九界之權,一界之實」的核心教理 。此處的「十界」,是一個將所有有情眾生及佛陀所處境界,依其善惡業報與覺悟層次所做的分類。它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合稱六凡),以及聲聞、緣覺、菩薩、佛(合稱四聖) 。
天台宗的「權實」思想,是理解此一概念的關鍵。所謂「權」,指權宜、方便,是佛陀為引導不同根機眾生而施設的漸次教法或修行境界;所謂「實」,指真實、究竟,是佛陀自內證的無上真理 。因此,「九界之權」意指除了佛界之外,其餘九種境界,無論是凡夫的生死輪迴,還是聖者的解脫涅槃,在本質上都是「權宜」的,是未達究竟圓滿的過渡狀態。而「一界之實」則獨指「佛界」,這是唯一的、真實不虛的、永恒不變的究竟境界 。天台宗認為,唯有《法華經》所闡述的圓教,才能真正「開權顯實」,揭示權宜教法背後的真實義,並引導眾生直趨唯一究竟的佛道 。
然而,天台宗的妙義並不止於此。其法界思想中,更有一層極其深邃的圓融觀,即「十界互具」與「一念三千」的理論 。根據此說,十法界並非各自孤立、涇渭分明的十個獨立領域,而是每一界都內含其餘九界的潛能或相狀,從而形成了「百界」的圓融圖景 。這意味著,一個在地獄受苦的眾生,其自性中依然具足佛性的潛能,只要因緣成熟,便能從「九界之權」中顯現「一界之實」 。反之,佛陀亦能以其本體之「實」,隨緣應現於九法界中,以各種身相濟度眾生。
這個理論深刻地調和了「權實」論的階級性與「法界」論的平等性。雖然從修行進程上看,存在著從凡到聖、從權到實的階梯,但從究竟本體而言,這個「實」並非在遙遠的彼岸,而是本來就「具足」於每一個當下、每一念心中。因此,天台宗所言的「一界之實」,既是修行所達的終極果位,也是一切有情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體性 。此一觀點將「一界」從一個外在的、物理性的概念,轉化為一個內在的、心理性的、同時也具備究竟本體意義的修行向度。
融通與比較:不同傳統對「一界」的詮釋
透過對《楞嚴經》、天台宗、華嚴宗及密宗義理的深入剖析,可以發現,儘管各宗派對「一界」的闡述方式和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它們最終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究竟真理——超越二元對立、萬法圓融、一體不二的實相。以下表格將其各自的義理、核心概念及功能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與比較。
透過上表可見,「一界」的意義在各宗派中展現出明顯的遞進層次。在《楞嚴經》中,它以一種近乎「超自然」的物理現象被描述,其目的是為了讓修行者放下對外在世界分界的執著,轉而探求心識的本源 。在華嚴宗的理論體系中,「一界」被抽象為「一真法界」,成為一個純粹的本體論概念,闡述了萬事萬物相互圓融、互攝互入的終極實相 。這也解釋了為何評論者會將《楞嚴經》的神通顯現,視為對華嚴「事事無礙」義理的生動演繹。
天台宗則將其置於一個嚴謹的修行路徑中,將「一界」界定為唯一的「實」,明確地將其餘九界定義為「權」,為眾生提供了從迷妄到覺悟的清晰地圖 。這種「權實」的判教方法,既承認了世間現象的差別性(九界),也強調了佛道的唯一性(一界)。而密宗則更進一步,將「一界」濃縮為一個純粹的象徵性符號——曼荼羅 ,它代表著修行者透過觀想與儀軌所能親證的智慧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看似分殊的詮釋,其底層邏輯卻是相互貫通的。無論是《楞嚴經》所揭示的「因心成體」,華嚴宗所闡述的「萬法唯心所現」,還是天台宗所強調的「一念具足十法界」 ,都指向了同一核心觀念: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並非獨立於心識之外的客觀存在。因此,「一界」的終極意義,不再是單純指涉一個外在的世界,而是指涉我們內在的「常住真心」 ,這個心性本體,正是超越時間與空間、具足萬法而又無可言說的「一界」。
結論與總結
本報告對「一界」一詞的考察,展示了一個佛學術語如何從單一的辭典定義,延伸出一個廣闊而深邃的義理世界。從《楞嚴經》中佛陀以神通所顯現的「諸世界合成一界」的壯觀景象,到天台宗以「九界之權,一界之實」所建立的修行階梯,再到華嚴宗「一真法界」所闡述的宇宙本體,以及密宗「金剛一界」所象徵的智慧曼荼羅,每一種詮釋都豐富了這個詞彙的內涵。
綜合分析可以發現,「一界」的義理呈現出一種由淺入深的遞進式理解:它首先是一個具體的、可感知的現象,用以破除眾生的迷執;繼而它轉變為一個關乎修行證悟的目標,為眾生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最終,它回歸為一個描述宇宙萬法究極真相的本體論概念。這表明,「一界」並非僅僅是一個名相,它更是理論與實踐、現象與本體、權宜與真實的匯聚點。它提醒我們,佛法所探討的終極真理,並非抽象的空談,而是可以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心念中去親身證悟的境界。對「一界」的深入理解,不僅能釐清不同佛學傳統的獨特觀點,更能體會到漢傳佛教各宗派在會通與圓融中,所共同指向的究竟實相。這也為後世佛學研究與修行實踐提供了無盡的啟示。
引用來源
glossaries.dila.edu.tw搜尋外部詞典 - DILA Glossaries for Buddhist Studies buddhaspace.org一界(丁福保) zh.wikipedia.org界(佛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界(佛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zh.wikipedia.org法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zh.wikipedia.org法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uddhism.lib.ntu.edu.tw從 drbachinese.org大佛顶首楞严经 ctext.org大佛頂首楞嚴經 hub.hku.hk楞嚴經大意 book853.com楞嚴經講座南懷瑾先生講述 - 七葉佛教書舍 ftp2.budaedu.org華嚴「四法界」、「五教」、「四緣起觀」、「六相」: worldofmastermind.com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華嚴經緣起甚深解說- 信堅園地 vajrayana.asso.fr金剛界胎藏界 zh.wikipedia.org金剛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zh.wikipedia.org密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ermjp.coma.金剛界九会(くえ)曼荼羅 - 仏教美術編 mikkyo21f.gr.jp諸仏解説 : 一印会 : 金剛界曼荼羅 : MANDALA DUALISM zh.wikisource.org佛學大辭典/九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pedia.org十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zh.wikipedia.org十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oxue.bmcx.com权实的解释和意思- 权实是什么解释? - 佛学大词典 chibs.edu.tw天台三大部所反映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