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識-佛學常見詞彙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因是六識中之前五識,故名五識。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識,色界的初禪天無鼻舌二識,二禪天以上則五識全無,唯有一意識而已。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果寶簡整
這份整理,涵蓋了 定義 → 三界差異 → 經典依據 → 哲學詮釋 → 生活化啟示 的脈絡。


五識的多層次理解與經典依據

一、基本定義:五識是感官的即時回應

五識(pañcavijñāna),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它們依於五根(眼、耳、鼻、舌、身),分別緣取色、聲、香、味、觸,構成我們對世界最直接的感官體驗。

  • 特徵:直觀、即時、無推理。
  • 作用:是意識(第六識)運作的基礎,猶如原始資料進入心靈的入口。

經典出處

《雜阿含經‧二六五經》:「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如是耳、鼻、舌、身、意及法為緣,生意識……」
說明了五識與意識皆由「根、境、識」三事和合而生,並帶動觸、受、想、思的運行。


二、三界差異:五識的展現隨境界而變

五識並非恆常存在,而會因 禪定深淺與境界不同 而調伏或止息。

  • 欲界:具六識。人類與欲界眾生,因貪著色、聲、香、味、觸,五識活動完全。
  • 色界
    • 初禪:離鼻、舌識。因不再貪戀香味,嗅覺與味覺止息。
    • 二禪以上:五識皆寂,唯有意識。禪悅內攝,心不再依感官作意。
  • 無色界:無身根,五識全無,唯有意識存續於定境中。

俱舍論‧卷八:「欲界有情具六識。色界初禪,離鼻舌識。二禪已上,唯有意識。無色界,唯有意識。」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補充描述各地有情如何隨境界,心識活動趨於微細。


三、哲學層面:五識的啟示

  1. 緣起性
    五識並非「主體」在觀看世界,而是「根、境、識」因緣和合的當下顯現。
    沒有單一固定的「我」在看世界,只有因緣在展現。
  2. 無常性
    五識剎那生滅,不能執為恆常的真實感受。
    今天看見的「美」或「醜」,只是一瞬心識的影像,不能固執。
  3. 局限性
    五識各自分工(眼不能聞香,耳不能見色),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本質上是「碎片化的」。
    這提醒人類的「全知幻覺」其實是一種偏見。
  4. 可超越性
    禪修中五識可被降伏或止息,顯示心的潛能不受限於感官。
    感官不是束縛真理的全部,心可以進一步覺知到更深的層次。

四、生活化理解:五識在日常中的啟發

  • 碎片的真相:我們以為看到「全部」,其實只是五識拼湊的片段。就像眼識只能看到表象,卻看不到對方的心意。
  • 投射的真相:同樣的色、聲、香、味、觸,有人喜有人厭。外境並無固定性,心才是染淨的根源。
  • 修行的方向:觀照五識運作時,就能理解「所見非真」,慢慢不再執著於「眼見為實」。

比喻:五識就像五個記者,各自送來新聞素材;意識是編輯,會拼湊成故事。但這新聞稿從未完整反映真相。


五、總結

五識是我們接觸世界的最前線,卻同時揭示了「認知的局限與虛妄」。

  • 在欲界,它提醒我們:對色聲香味觸的追逐,是心被牽引的根源。
  • 在色界、無色界,它顯示:感官可以被調伏,心有更深的自由。
  • 在生活裡,它提醒我們:別過度相信「眼見為實」,因為五識只是因緣流動的一個片段。

由五識入觀,我們可以從「感官的真實感」一步步鬆開,走向「心的自由感」。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6會員
113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9/12
自性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前言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佛教哲學中的核心概念——「自性」(Svabhāva)。「自性」一詞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多層次的意義,且常與「空性」、「因緣」、「無我」等重要教義緊密相連。
Thumbnail
2025/09/12
自性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前言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佛教哲學中的核心概念——「自性」(Svabhāva)。「自性」一詞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多層次的意義,且常與「空性」、「因緣」、「無我」等重要教義緊密相連。
Thumbnail
2025/09/10
四聖諦 又名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
Thumbnail
2025/09/10
四聖諦 又名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
Thumbnail
2025/09/09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彙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
Thumbnail
2025/09/09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彙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