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因是六識中之前五識,故名五識。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識,色界的初禪天無鼻舌二識,二禪天以上則五識全無,唯有一意識而已。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果寶簡整這份整理,涵蓋了 定義 → 三界差異 → 經典依據 → 哲學詮釋 → 生活化啟示 的脈絡。
五識的多層次理解與經典依據
一、基本定義:五識是感官的即時回應
五識(pañcavijñāna),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它們依於五根(眼、耳、鼻、舌、身),分別緣取色、聲、香、味、觸,構成我們對世界最直接的感官體驗。
- 特徵:直觀、即時、無推理。
- 作用:是意識(第六識)運作的基礎,猶如原始資料進入心靈的入口。
經典出處
《雜阿含經‧二六五經》:「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如是耳、鼻、舌、身、意及法為緣,生意識……」
說明了五識與意識皆由「根、境、識」三事和合而生,並帶動觸、受、想、思的運行。
二、三界差異:五識的展現隨境界而變
五識並非恆常存在,而會因 禪定深淺與境界不同 而調伏或止息。
- 欲界:具六識。人類與欲界眾生,因貪著色、聲、香、味、觸,五識活動完全。
- 色界:
- 初禪:離鼻、舌識。因不再貪戀香味,嗅覺與味覺止息。
- 二禪以上:五識皆寂,唯有意識。禪悅內攝,心不再依感官作意。
- 無色界:無身根,五識全無,唯有意識存續於定境中。
俱舍論‧卷八:「欲界有情具六識。色界初禪,離鼻舌識。二禪已上,唯有意識。無色界,唯有意識。」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補充描述各地有情如何隨境界,心識活動趨於微細。
三、哲學層面:五識的啟示
- 緣起性:
五識並非「主體」在觀看世界,而是「根、境、識」因緣和合的當下顯現。
沒有單一固定的「我」在看世界,只有因緣在展現。 - 無常性:
五識剎那生滅,不能執為恆常的真實感受。
今天看見的「美」或「醜」,只是一瞬心識的影像,不能固執。 - 局限性:
五識各自分工(眼不能聞香,耳不能見色),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本質上是「碎片化的」。
這提醒人類的「全知幻覺」其實是一種偏見。 - 可超越性:
禪修中五識可被降伏或止息,顯示心的潛能不受限於感官。
感官不是束縛真理的全部,心可以進一步覺知到更深的層次。
四、生活化理解:五識在日常中的啟發
- 碎片的真相:我們以為看到「全部」,其實只是五識拼湊的片段。就像眼識只能看到表象,卻看不到對方的心意。
- 投射的真相:同樣的色、聲、香、味、觸,有人喜有人厭。外境並無固定性,心才是染淨的根源。
- 修行的方向:觀照五識運作時,就能理解「所見非真」,慢慢不再執著於「眼見為實」。
比喻:五識就像五個記者,各自送來新聞素材;意識是編輯,會拼湊成故事。但這新聞稿從未完整反映真相。
五、總結
五識是我們接觸世界的最前線,卻同時揭示了「認知的局限與虛妄」。
- 在欲界,它提醒我們:對色聲香味觸的追逐,是心被牽引的根源。
- 在色界、無色界,它顯示:感官可以被調伏,心有更深的自由。
- 在生活裡,它提醒我們:別過度相信「眼見為實」,因為五識只是因緣流動的一個片段。
由五識入觀,我們可以從「感官的真實感」一步步鬆開,走向「心的自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