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一:專業深度的「自我期許」
這是對你未來「專業身份」的想像,也是最核心的目標。
引導問題
- 👉 在這個領域中,我最想成為什麼樣的專業人士?(例如:一位兼具研究與實務能力的工程師、一位能連結古典與當代的文史學者、一位關懷社會的臨床心理師)。
- 👉 我希望自己具備哪些核心的專業能力?
套用範例
- 我的目標是成為一位【理想的專業人士,如數據科學家】,不僅具備【核心理論知識】,更能擁有【解決複雜問題的實務能力】。
- 我期許自己能紮實建立【申請領域】的理論與方法基礎,逐步培養成為【該領域專業人士】所需的核心專業能力。
- 最終,我希望能成為一位不僅能在【專業崗位】上表現出色,更能【為團隊或社群帶來正面影響】的【專業人士】。
層次二:跨域創新的「應用藍圖」
這是你的「獨特賣點」。你打算如何結合你獨特的背景與技能,做出與眾不同的貢-獻?
引導問題
- 👉 我將如何把我獨特的跨領域知識(籃子二)應用在這個專業上?
- 👉 我是否想探索某些新興的、尚在發展中的應用方向?
- 👉 我想創造或開發出什麼樣的新工具、新方法或新觀點?
套用範例
- 結合跨領域實踐:希望延續自己結合【領域A,如科技】與【領域B,如人文】的實踐。
- 探索新興應用方向:探索如何將【新興技術,如 VR/AI】或【新興理論,如遊戲化設計】納入【專業領域】的應用工具中。
- 開發創新模式:發展出既符合【__】的專業規範、又能普及推廣的【創新應用模式】。
層次三:社會貢-獻的「公共關懷」
這是展現你「格局」與「使命感」的層次。你的專業最終將如何回饋社會?
引導問題
- 👉 我所學的專業,能回應當今社會的哪個重要議題?
- 👉 我希望將我的知識帶到哪些地方?(走出研究室、走出辦公室、走入社群)。
- 👉 我最終想為哪個群體或哪個領域,帶來正向的改變?
套用範例
- 延續公共參與經驗:希望將【專業領域】的知識帶出【專業場域,如研究室】,延續過去推動【曾參與的公共議題,如校園溝通】的經驗。
- 推動社會議題改善:參與研究與社會計畫,將【專業知識】融入【特定場域,如校園與社群】,以解決【某個社會問題,如資訊不對稱或刻板印象】。
- 轉化個人經歷為群體資源:將【個人的獨特經歷】轉化為【群體共享的資源】,並回饋給【目標受眾或社群】。
【實戰操作:撰寫你的「北極星宣言」】
請用以下格式,將你的三層次思考,濃縮成一段精煉的「北極星宣言」。
套用格式:
- 專業目標: 我的專業目標是成為一名【__】,具備【__】的核心能力。
- 創新藍圖: 我希望能結合我獨特的【__】與【__】背景,探索【__】的可能性,發展出【__】。
- 社會貢獻: 最終,我期望能將所學回饋於【__】,為【__】問題做出貢獻,將【__】轉化為【__】。
範例
- 專業目標: 我的專業目標是成為一名【永續發展策略顧問】,具備【環境科學知識】與【數據分析】的核心能力。
- 創新藍圖: 我希望能結合我獨特的【田野調查】與【程式設計】背景,探索【將衛星影像數據應用於生態監測】的可能性,發展出【一套低成本的環境變遷預警系統】。
- 社會貢獻: 最終,我期望能將所學回饋於【在地社區與非營利組織】,為【減緩氣候變遷衝擊】問題做出貢獻,將【艱澀的科學數據】轉化為【公眾易於理解的行動方案】。
常見誤區
- 誤區1:空泛理想,缺乏量化指標
- 症狀: 說「我未來想改變社會」、「我想為世界推動創新」。
- 後果: 理想過於宏大,難以評估其真實性與可行性。
- 心法口訣: 目標要有 KPI (你的目標受眾是誰?影響範圍多大?用什麼指標衡量?預計在什麼時間達成?)。
- 誤區2:與「讀書計畫」內容重疊
- 症狀: 在展望的段落裡,就開始詳細列出大學要修的課程與時程。
- 後果: 兩個籃子的內容互相抄襲,顯得累贅。
- 心法口訣: 展望只談「終點角色」與「影響半徑」。
- 誤區3:忽略自身獨特性
- 症狀: 寫了一個任何該領域的學生都能套用的理想。
- 後果: 無法讓教授記住你,缺乏辨識度。
- 心法口訣: 把你的背景優勢嵌入願景 (你憑什麼能做到這個願景?因為你有 [背景A] 和 [能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