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Google搜尋可見各式各樣的出版集資案例)
今年我替自己設定了一個挑戰:嘗試過去比較陌生的出版與行銷模式。
有些嘗試真的帶來收穫,但更多時候,因為各種評估與考量,最後只能選擇放棄。不過,這些過程對我來說並非徒勞,反而是一場場實驗,讓我更理解那些原本不熟悉的領域。
其中一次印象深刻的,是和夥伴一起參與一個歐美圖文書的集資案前期評估,這個案子從題材開始就充滿吸引力。
一開始,我們都被題目吸引。書裡提到餐酒,我們甚至討論過能不能辦餐酒會,或直接「還原書裡的料理」當噱頭,讓集資不只是「買書」,而是一場沉浸式的體驗。
這些構想確實讓人短暫興奮,但隨著與平台的討論越來越深入,問題也逐漸浮現。很多細節在腦中雖然浪漫,落到執行層面卻顯得非常困難。
最大挑戰在於市場定位。歐美圖文書在台灣市場比較偏向小眾,加上這本書和在地讀者的連結感偏弱,缺乏明顯的共感點,行銷自然會很吃力。
平台也提醒我們,餐酒或料理活動並非合適主打,因為食物並不是書的核心亮點,料理畫面在內容呈現也相對普通,即便我們辦了餐酒會、做了體驗活動,也很難確保能真正轉變成集資金額。
在與平台窗口多次討論後,我們歸納出幾個比較可行的可能方向:
1. 若要繼續推進案子,回歸書的本質,或許能推出「精裝版、平裝版」的雙軌模式,讓集資支持者透過「超早鳥價」或收藏性獲得誘因,而平裝版則進入一般市場銷售。
2. 與其單打獨鬥,不如考慮推出套書,集結同作者或同系列作品,這樣更能創造整體氣勢與收藏性。
3. 也是最務實的選項,先不急著啟動,觀察市場上同類歐美圖文書專案的成效,再來決定是否投入。
最後,我們選擇把這個案子擱置。雖然看似可惜,但我覺得就是一種學習。有些出版社期待集資是萬靈丹,能降低風險、精準網羅客群,從網路上搜尋也確實看到近年來各種出版集資案。
但事實上,集資不是萬靈丹,可能頂多算是萬金油(笑)。若產品本身缺乏清晰賣點與強項,即使砸下行銷預算,也未必能有好回收。
出版與集資,不能只停留在浪漫的想像,而必須回到現實條件與行銷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