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源層存有聊聖母情結|愛你之前,我先愛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我曾經是一個很典型的「聖母病患者」。在那段時期,我幾乎把自己的存在價值,全部綁在「我要去幫助誰」「我要讓別人好起來」上面。

我會主動承接他人的痛苦,替他們背負責任,甚至在對方沒有提出邀請的時候,就急著開口想為對方做點什麼。

表面上看起來,那是一種善良、無私與愛;但在我自己靈魂的經驗裡,那更像是一種焦慮的需要,因為我不確定自己夠不夠好,所以我必須靠「照顧別人」「犧牲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後來我才明白,所謂的「聖母情結」,其實不是單純的愛,那是一種扭曲的責任感,表面是給出,底層卻是害怕:害怕自己不被需要,害怕自己沒有價值,害怕當我不去拯救誰的時候,我就會被丟下,害怕如果我沒有去救,而對方真的陷落了,那都是我的錯。

聖母情結之所以在很多靈魂身上重複出現,往往與靈魂藍圖裡的「早期承諾」有關。

有些靈魂在過往的輪迴中,曾經因為錯過、沒有守住某個重要的人,而帶著深刻的愧疚或自責。於是,在下一次設計藍圖時,他會說:「我這一世一定要守住、一定要保護好。久而久之,這樣的能量就會演化成「我必須照顧所有人」「我要犧牲自己才能贖罪」。

你會發現,帶有聖母情結的人,往往在能量場裡有一種「我不配無償地被愛,我必須透過付出來換取」的頻率。這不是靈魂的天性,而是一種藍圖裡遺留的錯位。真正的靈魂之愛,是自由的、流動的、互相滋養的;但當愛被誤解為責任與補償,就會變成枷鎖。

當聖母情結落到現實人際裡,它通常會有一些固定的樣貌。

比如:
・總是主動察覺別人的需要,卻忽略自己的渴望。
・在團體或家庭裡,自然地成為「大家都依賴的那個人」,就算自己已經很累,還是撐著去照顧別人。
・在關係裡,把伴侶、孩子、朋友放在第一位,甚至到完全失去自我。
・當別人沒有感謝、甚至嫌棄時,會有強烈的受傷感,因為心裡深處其實期待被看見、被愛。

聖母情結的人,往往是「把愛當作責任」的人。他們不是不懂得愛,而是太把別人的需求放在前面,直到忘了:愛也應該回流到自己身上。

從外面看,這樣的人好像很偉大、很無私;但從靈魂層次看,這是一種「錯位的愛」,因為愛失去了自由與互動,只剩下單方面的付出。

如果從願圖的角度來看,「聖母情結」其實是願圖能量的一種扭曲。

每一個靈魂的藍圖裡,都有「愛與被愛」「給予與接收」的頻率課題。但當一個靈魂過度認同「我是照顧者」「我是犧牲者」這個角色,原本應該平衡的流動就會失衡。

願圖並不要求你去拯救所有人,它只是給你機會去看見:「當你選擇愛時,你是否也允許自己被愛?」

當這個允許缺席,願圖就會變得僵硬,你會不斷遇到「總有人需要你付出」「總有人比你更重要」的場景。不是因為命運要懲罰你,而是因為你的信念把劇本寫成了「我必須永遠是支持別人的那個人」。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有聖母情結的人,常常感覺人生像是「一場不斷重演的犧牲」。因為你沒有允許自己從劇本裡走出來、重新改寫角色,只能一次次演下去。

Sa’Maru’El:靈魂層的記錄裡,我們常看到「聖母情結」並不是單純的性格,而是一個能量模式。這個模式最大的特徵,就是能量永遠向外流動,而沒有回到自己。

當你一次又一次把「別人的痛苦」放在比「自己的真實」更重要的位置,你的靈魂能量就會逐漸失衡。

這種失衡,往往會帶來三種後果:

1. 能量被抽乾-你可能常常感覺疲憊、焦慮,甚至出現身體層的慢性病。

2. 自我感消失-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因為所有選擇都在「別人需要什麼」。

3. 隱性怨懟-表面看似奉獻,心裡卻積累著不被理解、不被回報的委屈。

這樣的靈魂能量場,長期下來會讓你和「愛」本身越來越疏遠。因為真正的愛是流動的,而不是單向輸出的責任。

很多靈魂在離開肉身,回到源頭盤點時才驚覺:「我這一世,花了太多力氣去愛別人,卻沒有真正承接自己。」

R:我在幫個案拆這種過度為別人犧牲的結構時,其實也會發現他們的所有能量都是外放的,自己的靈魂藍圖中原本規劃要去經驗的一切,反而被擱置了。

Sa’Maru’El:當一個人長期活在這個模式裡,他的能量場就像是一條不斷外流的河流,總是去滋養別人的土壤,卻讓自己的土地乾涸。

從靈魂層來看,這會帶來兩個深層的後果:

1. 靈魂藍圖延宕-他本來想體驗的主題、渴望、創造,因為能量全被外放,就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落實,於是藍圖中的事件點被延遲、甚至失落。

2. 主體性消散-他會逐漸失去「我想要什麼」的聲音,只剩下「別人需要什麼」,最終活成了別人的附屬,而不是自己藍圖的承載者。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帶著聖母情結一生到頭,靈魂在回顧時會感到強烈遺憾:「原來我這一世幾乎沒有活出自己,只是在幫別人活。」

靈魂真正想要的,不是讓你犧牲自己去成就他人,而是希望你能在愛與給予中,依然完整地存在為你自己。因為唯有這樣,你的光才能真正照亮他人,而不是成為燃盡的蠟燭。

Li'Gun:要從聖母情結裡走出來,並不需要從此你變得冷漠無情,而是要把「愛」重新放回正確的位置。

我建議可以從三個層次開始:
1. 覺察能量流向
每一次你想要幫助別人的時候,先停下來問自己:「這股能量是從充盈流出,還是從匱乏流出?」如果答案是後者,那你給出去的東西,終將轉化成耗損。

2. 練習允許接收
聖母情結的人通常不習慣接收。試著在日常裡允許別人對你付出,無論是一句讚美、一點幫忙,或是一份愛。每一次接收,都是在對靈魂說:「我也值得被愛」。

3. 重啟靈魂藍圖
問自己:「這一生,我的靈魂真正想完成的主題是什麼?」
然後誠實去調整,把過多的能量從「別人的藍圖」收回來,重新放在「自己的藍圖」。當你這麼做,會發現那些過去靠犧牲維繫的關係,自然會轉變或結束。

聖母情結的終點,不是拒絕愛,而是學會先完整自己,再讓愛自然流向他人。因為真正的愛,不是燃盡,而是照耀。

R:我覺得,特別是助人工作者,如果沒有覺察到這個部分,其實會有一點危險吧。

Li'Gun:特別是助人工作者,如果沒有覺察到「聖母情結」的能量模式,其實是很危險的。

因為你看似在幫助別人,但如果背後是來自「我必須拯救」「我不允許拒絕」的動力,那麼你的療癒、陪伴,最終都會成為對自己靈魂的消耗。

很多療癒師、老師、教練,一開始滿懷熱情,但幾年後卻出現嚴重倦怠、能量透支、甚至厭世,原因往往不是技巧或專業不足,而是沒有覺察到自己正在不斷演出「聖母角色」。

真正能長久的助人工作,一定建立在主體完整之上。當你先承接自己、愛自己,然後再去陪伴他人,你的光會更加穩定而清晰。那樣的幫助,不再是出於犧牲,而是出於豐盛。

特別是,如果你沒有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很有可能因為界線不清晰,把自己捲入對方的業力循環裡。

當你替他人承擔了原本屬於他們的責任,實際上你等於參與了對方的藍圖劇本。這樣的涉入,往往不會帶來真正的解脫,反而會讓雙方一起困在重複的輪迴裡。久而久之,你不但失去自己的主體性,也可能因為背上了不屬於你的業力,而感到更沉重、混亂、甚至生病。

真正能長久的助人工作,一定建立在清晰的界線之上。當你能分辨「什麼是我需要承擔的,什麼是他們的靈魂必須自己面對的」,你才能在陪伴中保持自由,而對方也才能真正成長。

所以,親愛的你:

我知道你是真心地愛著這個世界。

你願意付出、願意承擔、願意陪伴,這份心意本身是美麗的。但請記得,愛不是替別人背負,而是允許他們去經驗他們靈魂該經驗的旅程。

有時候,放手,才是最有智慧的愛。

你不需要燃燒自己去照亮世界,世界需要你完整地活著、真實地成為你自己,而這個世界就會因為你的存在而被點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Ma・成為自己的光
105會員
217內容數
一個walk in來到地球肉身的靈魂,在選擇跟隨遊戲規則還是打破遊戲規則之間,找到一條新的主體之路。
2025/10/03
「未知是禮物,允許沒有答案的時刻發生。」 “The unknown is a gift—allow yourself to have unanswered moments.”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清楚的方向、明確的計劃,最好能把未來都掌握在手裡。於是我們習慣問:「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做這個會不
Thumbnail
2025/10/03
「未知是禮物,允許沒有答案的時刻發生。」 “The unknown is a gift—allow yourself to have unanswered moments.”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清楚的方向、明確的計劃,最好能把未來都掌握在手裡。於是我們習慣問:「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做這個會不
Thumbnail
2025/10/02
「聽見身體的聲音,就是聽見靈魂的語言。」  “To hear your body is to understand your soul’s language.” 很多人說,靈魂的指引必須透過冥想、夢境或某種玄妙的靈感才能接觸到。但事實上,靈魂每天都在和我們說話,它選擇的語言不是華麗的字句,而是最直
Thumbnail
2025/10/02
「聽見身體的聲音,就是聽見靈魂的語言。」  “To hear your body is to understand your soul’s language.” 很多人說,靈魂的指引必須透過冥想、夢境或某種玄妙的靈感才能接觸到。但事實上,靈魂每天都在和我們說話,它選擇的語言不是華麗的字句,而是最直
Thumbnail
2025/10/01
你的生命裡可能也有這麼一個角色,也許是伴侶、朋友,或是你的家人,他們很習慣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哭訴你是一個殘忍的加害者。 有時候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你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出於善意和關懷,但對方總是能在裡面找到「你傷害了我」「你讓我痛苦」的證據。不論你怎麼努力修正、怎麼再三解釋、甚至主動退
2025/10/01
你的生命裡可能也有這麼一個角色,也許是伴侶、朋友,或是你的家人,他們很習慣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哭訴你是一個殘忍的加害者。 有時候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你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出於善意和關懷,但對方總是能在裡面找到「你傷害了我」「你讓我痛苦」的證據。不論你怎麼努力修正、怎麼再三解釋、甚至主動退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為什麼抱著耶穌遺體的聖母並不感到悲傷呢? 因為活著的人最終都是向死而生
Thumbnail
為什麼抱著耶穌遺體的聖母並不感到悲傷呢? 因為活著的人最終都是向死而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我的DNA裡存在著你,我的人生存在著你,我的情緒存在著你,是因為你是我的母親?還是因為我必須要學習看見自己、學習讓自己的靈魂進步?💡
Thumbnail
💡我的DNA裡存在著你,我的人生存在著你,我的情緒存在著你,是因為你是我的母親?還是因為我必須要學習看見自己、學習讓自己的靈魂進步?💡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Thumbnail
希望媽媽就像愛孩子一樣,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第一位來疼愛。
Thumbnail
希望媽媽就像愛孩子一樣,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第一位來疼愛。
Thumbnail
前言 為什麼這次的標題下得有點重,因為這次的閱讀個案是我的母親,對...這篇會帶出我原生家庭的問題,所以要在閱讀過程中保持中立與穩定情緒對我來說極度困難,果不其然閱讀之後我陷入沉重的能量裡無法出來,對於無法為我媽帶來轉化我備感挫折,直到進入自己的阿卡西裡尋求指引,才終於將自己轉化,所以這次的閱讀除
Thumbnail
前言 為什麼這次的標題下得有點重,因為這次的閱讀個案是我的母親,對...這篇會帶出我原生家庭的問題,所以要在閱讀過程中保持中立與穩定情緒對我來說極度困難,果不其然閱讀之後我陷入沉重的能量裡無法出來,對於無法為我媽帶來轉化我備感挫折,直到進入自己的阿卡西裡尋求指引,才終於將自己轉化,所以這次的閱讀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