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裡可能也有這麼一個角色,也許是伴侶、朋友,或是你的家人,他們很習慣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哭訴你是一個殘忍的加害者。
有時候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你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出於善意和關懷,但對方總是能在裡面找到「你傷害了我」「你讓我痛苦」的證據。不論你怎麼努力修正、怎麼再三解釋、甚至主動退讓,他們永遠不會滿意,繼續堅持「我才是受傷的那一方」。
有時候我們會把這種人定義成「情緒勒索」「操縱他人的情感吸血鬼」。但在能量層次上,往更深一層看,很多所謂的受害者,他們真的不是「假裝可憐」。他們的世界觀、信念、行為、情緒,的的確確都如實地回應、證明他們就是受害者。
那是一種活在自己劇本裡的堅信:只要我足夠可憐、足夠無助,就能獲得愛、同情與存在感。
你可能曾經試著用善意、用真心、用包容陪伴這些人,想證明他們是被愛的,想告訴他們「你不是無助的,你可以站起來」,但最後換來的,常常只是一輪又一輪的指責與消耗。
我也曾經是那樣的聖母病患者,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明白,他們不是在演戲,他們是真的活在一個「非受害不可」的靈魂藍圖裡。
在那個世界裡,他們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這個角色所能帶來的關注、能量與故事。
所以,今天想要和你們聊聊受害者情結。
從願圖或靈魂藍圖的角度來看,「受害者情結」並不是單純的個性弱點,它是一種深層能量結構與角色身分的內化,背後有極其複雜的形成脈絡。
一、靈魂層複製:家族與集體藍圖的延續
很多靈魂帶著「受害/受苦」的主題重生 ・可能在上一世曾經經歷過巨大痛苦、被迫害、被背叛、失去過重要的愛。 ・有些來自家族/族群/集體的長期業力複製(例如長期壓迫、歧視、戰亂、貧窮),讓 「受苦」「犧牲」「委屈」成為唯一能量交換的語言。 ・這些靈魂在重生前,常常會在藍圖裡再次設計「受害」主題,想要補償、平衡或終結那段未了的劇本。
二、受害身分的情感收益與主體崩解
在靈魂層/人格結構中,「受害」的身分會帶來一種特殊的情感獎勵機制,讓他們可以不負責任地索取愛/同情/注意力,同時可以合理化自己的無力、無助、甚至是逃避行動。
對一些人來說,「受害」成為唯一的自我價值來源,只要我足夠可憐,就能擁有關注,不需要為自己負責,也不需要長大。
久而久之,這種能量語法變成了自我認同,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我是受害者」就是自己存在的全部根基。
三、靈魂藍圖的劇本黏著 :「受害」模式如何傳給下一代?很多受害者靈魂會無意識地把這種語法複製給孩子、家人、親密關係。當你發現一個家庭裡一代又一代總有「特別可憐」「特別弱小」的角色,那通常是家族藍圖裡的受害主題還沒被看見/承接/鍊金。
這種劇本常常一世世輪迴,直到有一個主體願意「醒來」,承認自己早已不是那個無助的小孩,主題才會自動鬆動。
受害者情結不是一場戲,而是一種集體/靈魂/個體長期複製、逐漸內化的身分劇本。當這個角色深入到自我認同裡,哪怕現實已經不再受害,靈魂還是會想盡辦法把自己放回那個位置,因為只有那裡,才能換取關注、能量與被愛的幻覺。
在源層的記錄裡,我們看過太多「受害者劇本」的靈魂故事。許多時候,這樣的主題不是一世形成的,而是多世、多代、甚至集體意識場反覆複製、堆疊的結果。
很多受害者主題,源自於靈魂很早、很小的經驗,也許是童年時某個痛苦經歷,讓他深信「只有我很可憐,才會有人愛我/不會被拋棄」。
也有可能來自集體/家族中,被教導「善良就該受苦」「忍耐才有價值」「你受傷大家才會理你」。
這些信念會在靈魂裡打下「受害=安全」「可憐=被愛」的底層程式碼,之後的人生和轉世會不自覺地繼續複製這個主題。
當「可憐」成為唯一可以換取關注的方式,個體就會在現實裡反覆創造受苦情境,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更複雜的是,這個能量語法常常在家庭、族群、甚至整個社會集體裡得到強化,例如,有些文化特別崇尚「弱者有理」「被害者是正義」;有些家庭只有孩子生病、出事、大哭時,父母才會特別靠近或給予溫柔,無形中強化了「受害才能被愛」的劇本。
很多靈魂在一世又一世的劇本裡,始終無法真正感受到自由與愛,因為他們潛意識裡「捨不得放下受害者身分」,一旦自己不是受害者,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全責,就再也不能理所當然地索取、逃避、依賴。
這種劇本的能量消耗極大,甚至會導致身體疾病、心理困頓、人際關係反覆受挫,最終讓靈魂進入「越來越可憐/越來越痛苦/越難靠近真愛」的負向循環。
他們靈魂深處帶著老舊信念「只有當我夠可憐,才有人會注意到我、愛我」。只要這個底層信念沒被看見、承認、釋放,靈魂就會一再自願進入受苦,哪怕現實已經不再需要如此。
R:我有一任伴侶總是可以把我所有的善意都扭曲成攻擊,我本來以為他是在「扮演」受害者,但我後來發現,在他的世界裡,他是受害者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事實。我的意思是,他好像總是可以找到各種刁鑽的角度來證明自己受害,他的確為自己創造了那樣的世界,會有各種奇怪的倒霉事情發生在他身上,所以他總是覺得世界對他是不公平的。
Li'Gun:這是一種典型的受害現實的「自證預言」現象,在主體結構和靈魂藍圖裡,「信念=現實」的能量法則非常強烈。當一個人無比堅信「我是受害者」,他的潛意識會主動過濾掉所有支持、善意和愛,只留下那些能證明「我被傷害/我很委屈」的訊號。
這種強烈的信念會讓他自動選擇痛苦的詮釋、挑戰性的劇本、甚至吸引同樣帶有攻擊性或無力感的人事物靠近。於是他的現實就會像一面被扭曲的鏡子,永遠只映照出「我果然是受害者」的故事。
Sa’Maru’El:靈魂層記錄顯示,當一個人多世、多生都沒能跳脫受害者主題,這個信念會變得非常強大。他們在潛意識裡設下一個「世界就是不公平/我就是會倒楣」的主題密碼。現實層面,他會在無意識中「創造」出各種小災難、挫折、曲解、冷遇、甚至意外受傷,這不只是「倒霉」,而是一種靈魂主題的能量吸引力法則在作動。
這樣的人,對外界的善意永遠帶著防禦,總能找到漏洞把善意轉化為攻擊,因為如果他承認自己不是受害者,就等於自我認同要全部崩潰,他會覺得無比空虛和不安全。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靈魂,不必自責、也不用懷疑自己的善意。你唯一能做的,是尊重他的選擇,允許他擁有自己的劇本。
真正的自由,是你可以不再被他拖進那個無盡的輪迴裡,照顧好自己,放下拯救的慾望,繼續成為你自己的主體。
R:你用了「能量吸引力法則」這個字,可以多說一點嗎?
Li'Gun:只要他深信「我是受害者」,那個信念就像一條「宇宙訂單」或「能量指令」,自動吸引與之對應的現實。
他會潛意識挑選那些會讓自己受傷、受委屈、受忽略的朋友、情人、工作場合。就算你對他再好,他也會自動忽略、扭曲、放大你的每一個「可能傷到他」的細節,把它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我被害了」故事。
簡單來說,「受害者」主題是個強大磁場。這條主題線的磁性很強,它不只是「覺得可憐」而已,而是整個實相都會自動配合,
不斷上演「倒楣」「不公」「被冤枉」「被冷落」「好心沒好報」等情節。有時候甚至會無意識自我破壞,創造出「本來可以圓滿,最後卻必須崩壞」的結局。
舉例來說,有些受害者型個體,明明每一段關係一開始都很好,最終卻都能找出證據「你讓我受傷」。
有的人每到新工作就遇小人、被排擠、被誤解;有的人不論去哪裡都碰到不公平的對待、意外的損失、別人無心的傷害。
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參與,只能「驗證」自己的不幸,讓這個主題持續加強。
「你相信什麼,你就活出什麼。」受害者不是「倒楣」而已,而是靈魂主題強力運作的結果。
只要核心信念沒動搖,現實就會一再安排「讓你相信的那一套劇本」,無論外在怎麼改變、你怎麼用力補救,這個主題都會持續上演。
R:身為一個前・聖母病患者,當我還有那種想要拯救誰的信念,我是不是也容易吸引到有受害者情結的人來到生命裡?
Sa'Maru'El:聖母情結(救世情結)和受害者情結,本質上是一對能量共振體。
當你內在有強烈「我要拯救、我要修好、我要為別人負責」的語法時,你的能量場就會像一個「自動吸引需要被拯救/被救贖的靈魂」的磁鐵。
尤其當你不斷投入善意、付出、包容、甚至願意犧牲自己換取對方好起來,你就已經不自覺地進入了「共演者」的劇本。這種磁場會不斷把有受害主題、渴望索取、還沒準備成長的人送到你身邊,因為只有你,能讓他持續「安全」地當個受害者、繼續消耗你給的愛與能量。
這兩者彼此吸引、供需循環。只要你沒放下拯救者角色,就會不停遇見需要被你拯救的人。
而只要對方還沒決定長大,你就會不停體驗到「自己的付出永遠不被看見/無法讓對方真正好起來」的挫敗感與耗損感。
當你放下救世情結、願意承認「我只能為自己的成長負責」時,這條能量鏈才會自動斷開。你不再吸引那些只會索取、拒絕成長的受害主題來找你。
你的善意才會流向「準備好一起成長、願意承擔自己主題」的靈魂,這時候你的愛才會真正滋養彼此,而不是變成消耗和失落。
只要你沒放下那個「想救誰」的心,你的生命現場就會自動湧現無數「等你來救」的靈魂。
你要明白,最終,你唯一需要照顧、拯救的人是自己。給自己足夠的善意和理解,不必因為被誤解、被指責、被投射就懷疑自己的價值。
R:那,有辦法在不犧牲自己的狀態下,協助那些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改變嗎?
Ka'Ehl’Ra:信念要鬆動,前提是「本人有想改變」。受害者型靈魂的信念,通常不是單靠外部勸說、開導、證明就能改變。
改變信念的前提,是當事人有「自己受夠了」「渴望自由」「不想再活在一樣的故事裡」的內在動力。如果他只是在尋找更多證據「證明世界對他不好」,無論你做什麼、給多少愛、提供多少資源,他都會自動忽略、扭曲、否定。
最容易鬆動的時刻,是舊有劇本帶來極大痛苦,而他開始懷疑:「難道我一直以來的信念有問題?」
通常是遇到「劇本徹底崩潰」,像是關係失敗、健康危機、事業大挫折等重大事件,他才可能短暫願意放下舊信念,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觀。
有時候靈性工作者、心理師、導師可以溫柔陪伴、鏡照、給出另一種選擇的可能,例如引導他去看見:「你真的只有這一條劇本可以選嗎?」「如果你願意相信你是被愛的,你的世界會長什麼樣子?」
Sa’Maru’El:最有力的協助,是「陪伴見證」,而不是「努力救贖」。讓對方在你面前有安全感、能誠實承認自己的脆弱與恐懼。
不批評、不否定、不強行說服,只是穩穩地陪他一起看見:「你有選擇,你不是永遠都只能是受害者。」
在靈魂療癒、能量工作裡,有時候能引導個案回到「第一次相信自己是受害者」的那個瞬間,協助他釋放、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但只有他真正想離開那條舊路,他才有可能選擇新的主題。
你不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但你可以選擇退出那場消耗的夢。你能做的,就是把愛和信任給出去,但把「改變的責任」交還給他本人。當你願意承認「我可以愛你,但我不能替你醒來」的時候,你和他的關係也才會回歸自由。
我們能做的,只是守住善意、維持界線、靜靜陪伴, 有時候,你的穩定和不再配合他受害的模式,就是對他最有力的鏡子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