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是評估器官灌流壓力的核心指標,在重症照護、麻醉管理、腎功能保護與心血管治療中扮演關鍵角色。本文將深入解析 MAP 的計算方式,並比較傳統公式與心率修正公式的差異與臨床適用性。
一、MAP 的基本定義與臨床意義
MAP 代表整個心臟週期中動脈壓力的平均值,反映器官灌流的有效性。與單純的收縮壓(SBP)或舒張壓(DBP)相比,MAP 更能準確評估腦部、腎臟與冠狀動脈的灌流狀態。
一般建議維持 MAP ≥ 65 mmHg,以確保器官灌流充足,尤其在休克、ARDS、腎損傷等高風險病人中。二、傳統 MAP 公式:簡單但有限制
最常見的估算公式如下:
MAP = (SBP + 2 × DBP) ÷ 3 或等價於:MAP = DBP + 1/3 × (SBP − DBP)
此公式假設心臟舒張期佔整個心週期約 2/3,收縮期佔 1/3,因此給予舒張壓兩倍權重。
優點:
- 計算簡單,適合一般病房與教學使用
- 廣泛應用於臨床紀錄與初步灌流評估
限制:
- 假設心率正常(60–100 bpm)
- 在心率異常(如心房顫動、心搏過速、心搏過緩)時,舒張期比例顯著改變,導致 MAP 被低估
三、心率修正 MAP 公式:更準確反映灌流壓力
為了修正心率對心週期比例的影響,研究者提出多種心率調整公式。其核心概念為:心率越快,收縮期比例上升,舒張期縮短,MAP 趨近 SBP;心率越慢,MAP 趨近 DBP。
常見修正公式:
- MAP ≈ DBP + (SBP − DBP) × 0.01 × HR 簡化計算,適合快速估算
- MAP = DBP + [(SBP − DBP) × (HR × k)] 其中 k 為經驗係數(常設為 0.01–0.016)
- Razminia 公式:MAP = DBP + [0.33 + (HR × 0.0012)] × (SBP − DBP) 經臨床驗證,在高心率情境下比傳統公式更準確
- Kaypakli 修正模型 : 結合心率與脈壓加權,在心律不整與運動狀態下預測MAP更準確
四、公式比較與臨床選擇建議

美國心臟學會(AHA)指出,對於心律不整患者,血壓與 MAP 測量應多次取平均,並建議有條件時使用動脈導管直接監測 MAP。
五、常見問題 FAQ
Q1 : MAP 可以用於所有病人嗎?
主要用於成人與重症病患。兒童與新生兒的灌流評估需使用其他參數。
Q2:MAP 是否能取代血壓?
不能。MAP 是血壓的延伸指標,兩者需搭配使用,尤其在高血壓或低血壓病人中。
Q3:心率修正公式是否適用所有病人?
主要適用於心率異常者,如心房顫動、頻脈、慢性心律不整。對於穩定心率者,傳統公式已足夠。
Q4:是否需每次都用心率修正公式?
不一定。在重症、運動或心律不整情境下建議使用;一般門診或病房可用傳統公式快速估算。
Q5:動脈導管監測是否必要?
在需要精準灌流監測(如休克、ARDS、腦部手術)時,動脈導管為黃金標準。若無法置入,則建議使用心率修正公式輔助判斷。
六、結語 : MAP 是灌流安全的關鍵指標
平均動脈壓是臨床判斷器官灌流是否充足的重要依據。透過簡單公式即可快速估算,協助醫療人員即時調整治療策略。無論在急診、加護病房或麻醉科,MAP 都是不可或缺的生理參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