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遊前,感觸總是特別多。
這幾天我在想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等我有錢了,我就要去旅行/環遊世界/做我想做的事。」 但到底要多有錢,才算足夠「有錢」? 這個標準,好像從來沒人真的說得清楚。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足?」
曾看過一個解釋:
收入 − 支出 − 欲望 = 財富自由。
所以除了拚命賺更多,
不讓欲望跟著收入一起膨脹,
也是一種選擇 讓我們走向自由的方式,不是嗎?
仔細想想
我們其實都過得還不錯吧? 至少還有餘力撐著、
吃著、笑著。 這就已經是一種傲人的成就。
所以,請為看到這裡的自己,拍拍手 👏👏👏
只是,每個人可能還在摸索:
什麼該花?
什麼能省?
什麼是為了真正的快樂?
什麼只是出於比較與焦慮?
尤其有家庭、有孩子的朋友,
開銷當然更大,這完全理解。
但偶爾也可以問問自己:
「這筆花在孩子身上的錢,是出於真心想給,而且孩子也真心想要? 還是因為怕被貼上『不夠負責』 或『輸在起跑點』的標籤呢?」
如果是前者,那是美好的愛;
如果是後者,也許大人小孩們都還有調整的空間。
我很喜歡心理學流派裡「人本主義」的一個理念:
「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節奏裡向上成長。」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
不是為了替誰把路鋪好, 而是透過彼此的相處,
進而看見自己、學會照顧自己,
最後再把美好的自己分享出去。
願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最喜歡的狀態
因為當你喜歡這個當下,此時此刻的自己。
你就不再需要去指導,而是活成了一個榜樣。
進而驗證了那句老話:
「用生命影響生命。」
話撈先生的中年感
記於2025/11/20 1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