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六月,艾林克文教 (倫敦藝術大學台灣官方招生處) 邀請我以校友身份,針對我在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LCC) 的就學經驗舉辦了線上講座,分享我申請入學的緣起、在學經驗、以及畢業求職的過程。
此後,我也和艾林克文教合作,開設了創意多媒體海外升學輔導課程,透過一對一授課方式,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其潛能發展之課程計劃。課程包含基礎升學指導、落點分析、選系建議,結合海外藝術創意思維教程,並針對申請需求,進⾏作品集指導及作品開發。就這樣從 2024 年至今,已成功輔導多位學生成功申請英國藝術院校學士、預科及碩士學程。
這篇文章統整了我對台灣學生的觀察,分析歐美院校在評估學生時最看重的特質,並講解如何將這些特質應用在海外院校申請,希望幫助那些正在升學路上困惑著的同學們。

歐美教育的自主式學習
在歐美,許多高等教育*註學程的課表都會有 Self-Driven Learning Time (SDL,自主學習時間),顧名思義就是要學生自習。如果你讀的並不是需要考試的科系,例如插畫系、影視科系,可能會好奇自習時間到底要做什麼?其實,SDL 並不是要你坐著讀書,而是一種讓學生培養『學習獨立性與掌控權』的教學機制,鼓勵學生養成自主管理的習慣,而非完全依賴老師的引導。
*註:高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即學士 Bachelor’s degree、碩士 Master’s degree 、博士 PhD / Doctor’s degree。
其實在全球大部分的教育體系中,高中和大學是分水嶺,擁有完全不同的教學脈絡:大學之前通常聚焦在大考科目,而大學之後則專精於特定科目深入研究。在台灣,高中時期學校大多採用填鴨式教育 (老師教,學生學),而枯燥乏味的考生生活也導致很多學生上大學後就像出籠的鳥兒,玩都玩瘋了,哪有心思學習。學生長期被動學習,導致上了大學一沒人盯就失去了自主學習能力。
反觀,在歐美教育體系中,高中時期就有 Independent Study,這對於從學校教育過渡到高等教育, 或甚至到職場的終身學習能力都影響深遠。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可以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完成深入的研究或甚至發展一項新技能,有些學校會讓學生發起專案項目,例如開發遊戲設計、製作漫畫、研究特定科學主題等,再提供學習資源,包括專業領域的老師以及學校設備等;若學校本身的資源有限,也會有專門的輔導老師透過引導的方式,帶領學生主動尋找資源,例如:查資料的各種途徑,或是如何發起募資計畫。
在英國,這個階段叫做 A-Level (Advanced Level ),即高級程度會考,相當於其他國家的 year 12 & 13,學生通常選讀三、四個科目,學習他們打算在大學繼續修讀或最有興趣的少數幾個科目,特別是在 year 13 (俗稱 pre-uni year),學習重點將會從教師指導逐漸轉向前面提到的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
學生在這樣的訓練下,可以有效運用自我調節學習策略 (Self-Regulated Learning),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態及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進而調整學習方法。
當學生成為最了解自己學習狀態的人,
就不需要依賴老師來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學習』。
台灣的教育體系缺少了這樣的板塊,也因此造成很多學生出國後特別不習慣歐美教育,認為繳了高昂的學費卻都『沒在上課』,認為沒有那些講座型授課 (Lecture)、沒有老師在台上教,就等於沒有學習。其實,在海外教育中,特別是碩士以上的學程,更多是小組討論或與教授一對一的晤談時間,這讓很多台灣學生一入學就迷失方向,不知該何去何從。有趣的是,這不僅僅是台灣學生的致命傷,更是許多亞洲學生的通病;長期處於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導致學生最終喪失發問的能力。
學生也要『備課』
為了讓學生提早適應,我的課程輔導方式也融合了自主學習的架構,以學生主動發問的形式來推進,強迫學生要在課堂前『備課』。一來能搞清楚自己的學習目的,例如最終希望達成的目標;二來能藉由思考問題來發掘自己的學習盲區,更清楚自己的學習指標。
在我及我的輔導經驗中,大部分碩士課程進入到中下半場時,課教學模式會從前期的講座型授課 (Lecture) 和團體報告轉向個人研究,並採取時數制,亦即每個學生會被分配到固定的時數並選擇個人指導教授 (Supervisor),由學生主動和老師約談,以推進個人的畢業研究。舉例來說,若每個學生被分配到 20 小時的諮詢時間,扣除定期的報告時間 (Presentation) 和同儕互評時間 (Peer Review) 之外,剩下的時間都是由你主導,你可以自由分配如何運用這些時數,而指導教授的功能就是讓你問問題,並從旁提供你所需要的協助;也就是說,你擁有好幾堂自己主導的專屬課程,由你來決定想學什麼、你的研究目標、或課程進行方式;反之,如果你非常消極,也沒有人會管你有沒有用掉這 20 小時 (反正你的學費已經繳完了,沒有用滿 20 小時就算是教授賺到囉!)。
若過程中你認為教授的指導並不如預期地『有用』,你也可以申請更換指導教授,不過大部分的學校都是採取雙方合議制,在找到『情投意合』的指導教授之前,你得要跟領域內的不同教授約時間,讓對方充分瞭解你的研究計畫和目標並同意給予指導,才會被正式指派為項目的指導教授。有些特殊學程 (例如英國的整合碩士學程 Integrated Master’s*註、美國的碩博學程 Direct Entry PhD*註) 甚至打從一開始就是全晤談式的教學架構,只有定期 Presentation / Peer Review 來當驗收,幾乎沒有任何講座授課。
想像一下,你好不容易進了世界名門學府,系上有超多教授都是領域權威,然後你有好幾個小時可以和業界翹楚切磋交流,這根本是 Dream Deal 啊!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於認真積極且目標明確的學生來說,海外碩士的含金量非常高,而對於適應不良的學生,留學碩士期間,簡直就像無頭蒼蠅一樣無所適從。
很多同學會跟我說『我以為海外留學就是來交朋友、我以為學校超多資源,但我這一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也沒有人來告訴我!』其實,很多海外一流學府教學設備都非常先進,學校的師資也常常是領域權威,但資源給你了,『會不會用』就是各憑本事。我認為循循善誘是對國中小階段的教學方法,只要是高中以上的學生,就要開始訓練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先搞清楚自己的學習目標,再來找最合適的人帶領你,畢竟,如果連你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再好的資源給你也無法最有效地達到的成果。
記得,
問對問題,就是得到正確答案的第一步!
*註:
1. 整合碩士學程 Integrated Master’s:在英國最為常見,尤其在理工科,例如 MEng (工程學碩士)、MChem (化學碩士) 等,結合大學學士學程到碩士學位,連續四年最終直接授予碩士學位。
2. 美國碩博學程 Direct Entry PhD:在美國最常見,即碩士直攻博士。許多博士班接受學士畢業生直接申請。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學校通常會先授予學生一個碩士學位,作為通過特定課程要求或資格考試 (Qualifying Exam) 的里程碑。
撰寫申請文件,是自我釐清的過程
回到海外學校申請,自述 (Personal Statement) 與申請動機不也都需要一個個自我釐清的過程才能完成嗎?因此在申請前,先自我提問:
我關心什麼、我想研究什麼?(申請動機 / 為什麼選擇該科系)
我想透過我的創作或研究,實現哪些改變?(創作與研究目標)
為了達到這些成就,我應該怎麼做?(創作與研究方法)
我申請的學校能給我需要的資源嗎?(從教師資源和硬體設備分析業界資源)
我是學校希望錄取的學生嗎?(從畢業校友看錄取學生特質)
這些問題能讓你更清楚自己所規劃的校系是否為最佳選項,也能從過往校友作品和研究中,歸納出學校最鼓勵的研究主題和方法,以及偏好的學生特質。同理,當你將學習過程緊扣著這些問題,就能更客觀地評估現階段所採取的應對措施是否有效,而這一系列的思辨過程,其實也是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 的基礎,能幫助你掌握自己各個學習階段,更快速達到目標。
在自主學習的概念裡面,強調了四種素養: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研究能力 (Research Skills) 和學術素養 (Academic Skills),這四項技能是歐美院校在評估學生時最看重的特質。
從最一開始的動機,到中間的 know how,經過一層一層抽絲剝繭,我們會發現問題、明白問題的核心、並開發出新的 / 最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這就是解決問題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展現。
如前述,由於大部分的歐美教育中,高中階段已有部分時間為自主式學習,因此對於高等教育學生,教授期待的是學生已經準備好深入研究專業領域,並已經有相當清楚的目標,懂得完整利用在學時間和資源,規劃屬於自己的學習時間表。
當我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者』轉變為『主動建構知識者』
就能為我們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這是自主式學習的核心,也是海外教育最重視的學生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