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人類、黑猩猩、倭黑猩猩之間的行為差異進行研究,試圖從進化視角來探討人性。 . 人類既是最善良的物種,也是最暴力的物種。人類可以掀起大範圍的戰爭與屠戮;也能對其他個體與物種展現令人心疼的慈悲。為何人類能集美德與暴力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於一身?這依賴於複雜的進化和適應性的傾向。 . 作者理查德•蘭厄姆本人是一位達爾文主義信徒,試圖透過觀察黑猩猩與倭黑猩猩的行為模式來找到人類行為的答案。因為這兩種猩猩在基因序列上,是最趨近於人類的物種。 . 本書簡單架構如下: 黑猩猩vs倭黑猩猩 父系社會vs母系社會 強者為王vs弱者馴化 反應式暴力vs主動式暴力 . 黑猩猩與倭黑猩猩在早期研究常被歸為同一類,直到最近基因檢測技術普及,才確定他們是不同物種。 . 黑猩猩性格暴躁,攻擊性強,和獅子一樣是父系社會,最強壯的雄性統御所有雌性。 . 倭黑猩猩性格慈善,不會主動攻擊,族群為母系社會,只要族群中任何一頭母猩猩受到雄性欺負,所有母猩猩會集結起來集中攻擊雄猩猩。 . 生物學家對於這兩種曾被視為相同物種的黑猩猩,所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感到非常好奇。他們想要瞭解:究竟是什麼機制,讓倭黑猩猩表現出與其它動物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 . 學者們透過研究倭黑猩猩頭骨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倭黑猩猩與其它猩猩的頭骨有很大的不同。 . 牠們的頭骨無論幼體或成年,頭骨大小基本上差不多。這種形式的成長方式與野生動物不同,通常會出現在 #被馴化 的家養動物上。例如:狗、馬、羊、豬、驢...等。 . 家養動物透過馴化,牠們與其野外的祖先,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骨骼方面。 1)家養動物體型通常較小。 2)家養動物顱部下顎更短。 3)雌性/雄性體型差異不大。 4)家養動物大腦通常有嚴重縮小的傾向。 學界把這些特徵統稱為 #馴化綜合症。倭黑猩猩的骨骼與黑猩猩相比,非常符合馴化綜合症。 . 這麼說來可能更讓人困惑,倭黑猩猩作為人類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野外,且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存在...那牠們究竟是被誰馴化? . 牠們只可能是主動的自我馴化。 . 只是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界,倭黑猩猩為何要馴化自己呢?以及這種馴化又是怎樣進行的呢? . 這就要講到一群 #異常強勢的雌性 倭黑猩猩了。 . 黑猩猩與倭黑猩猩分別居住在剛果河南/北。環境基本上差不多,只是黑猩猩的居住地緊鄰大猩猩,以至於牠們之間常處於食物與領地的競爭之中。 . 而居住在南端的倭黑猩猩,幸運的從這種競爭中解脫了出來。作者認為:競爭減少,尤其是體力競爭的減少,會提升 #雌性的社會地位。因為雄性的體力/戰鬥力不再成為一種優勢。 . 雌性無須為了食物/領地還有保護幼兒,而需依附雄性。她們甚至組建了一個雌性聯盟,一旦有雄性欺負雌性,她們就會聚集起來,聯合壓制那個落單的雄性。也因為沒有食物/領地的競爭生存壓力,這些雌性更傾向於選擇性格溫順的雄性作為配偶。長久下來,溫順刻進了基因,雌性聯盟完成了對倭黑猩猩群體的馴化。 #小結 透過倭黑猩猩自我馴化的清晰路徑,我們看到了美德與暴力的馴化邏輯,接下來我們看看是否能將這邏輯套用在人類身上。 . #文明進步 的最大受益者是 #雌性群體。在沒有食物/領地的競爭壓力下,雌性聯盟一來會透過數量優勢壓制具有體格與個性強悍的雄性個體;另一方面也會選擇個性溫順的雄性作為配偶,進而讓族群內的雄性逐代弱化,達到 #集體馴化 的結果。 . 這段結論說實在令我毛骨悚然。因為套用在人類社會一點也不違和。 . 只能生活在 #文明社會 的女權主義者們結合成 #雌性聯盟,鞭打所謂 #有毒的男子氣概 等 #男性特質,選擇溫順雄性作為她們的伴侶。女權主義這文明癌症竟然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在動物界的老祖宗身上發揮影響...這真是個驚悚的事實。 . 而還有更令人驚訝的真相,我們下篇分享。 如果您喜歡我們所提供的內容,歡迎為我們買杯咖啡。
工商專欄:
👉雙語翻譯瀏覽器插件(免費)漫遊網路的即時翻譯好伴侶 沉浸式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