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筆者都很喜歡知名YouTuber蔡阿嘎的小孩–蔡桃貴,阿嘎選擇以無營利的頻道方式,記錄下蔡桃貴的日常生活,而近日因桃貴生日加上疫情影響,阿嘎與二伯選擇與桃園機捷合作,盛大布置整個捷運站,希望藉此活動,讓粉絲也能一同參與該生日慶祝活動,但也引起不少正、反兩極的回應,以下以筆者的角度,簡單分享關於這次事件的想法。
對於許多家長而言,讓很多小孩拋頭露面事實上並非為一件好事。更需注意的是,一旦小孩的家長在這個社會上有一定程度的知名度,對於小孩來說,未來的生長過程當中,更很有可能遭遇到霸凌的風險。
而這樣的風險也確實反映在真實的生活當中,根據
TVBS報導,知名藝人吳宗憲的女兒Sandy吳姍儒,
因父親身分的關係,長達
九年遭受師生霸凌。此外,若外人問及自己的父親是什麼工作或身分的時候,她的家人則是要求
不准告訴他人,父親的真實身分。然而,這樣的
秘密難以永遠隱藏住,被揭露的那天,迎面而來的是
冷嘲熱諷。
讓我們再看看另一個例子,同樣也是知名YouTuber台客劇場,則是選擇不一樣的方式。雖然導演在小孩年紀較小的階段也曾選擇將小孩的點滴以影片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但小孩較長時,則是選擇以少出現,或者若出現於影片當中,即選擇以馬賽克的方式呈現。於此,在態度上,基於保護的想法,讓小孩可以不受其家人的身分影響,而開創自己的成長回憶。
大家可以先花個時間,先思考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看待小孩的方式。
小孩被霸凌,到底是霸凌者的問題,還是被霸凌者的問題?
先來談談,因為家人特殊的身分導致的被霸凌問題。我們應該要去思考的是,這個被霸凌的產生,若是因為小孩家人的身分而導致,小孩的家人應該負起責任嗎?對於筆者而言,任何的公眾人物,須負起的責任僅限於以該身分所發表的言論、行為相關的公眾人物作為,於這些範圍之外,跟平常人並無差異可言。換言之,不要只是檢討被害者,而應該去檢討為什麼這個加害者,要因為這樣的理由,而選擇霸凌他人。
回過頭來,來看桃貴例子。阿嘎在影片中,曾表明這次的活動一部分性質是為了回饋「粉絲」,另外一部分是因為桃貴出現於影片的時間可能也所剩不多。基於這兩個理由,舉辦這次的捷運活動。因此,從這兩個觀點可以延伸的是,其一,小孩是否應該被視為一種消費的商品,當作支持者的回饋。其二,桃貴之後的發展方向。
對於小孩被視為「回饋品」,聚焦的應該是原先的粉絲。但事實上,在筆者的觀點下,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行為可能為一種疑慮。因為相較於過往舉辦較為私人的生日慶祝會,本次的捷運屬於公眾空間,所以變相的讓人覺得,既使不是原先蔡阿嘎或桃貴的粉絲,也必須看到關於桃貴的日常點滴記錄等等。
對於人被商品化、物化,可以詳看筆者的另外一篇文章《被操控的意識與物化》,有更詳細的說明。
但問題就在於,捷運的公共空間是否可以因活動宣傳,而作為一種廣告媒體的使用。筆者認為本質上是可以的,畢竟在長期搭捷運的過程中,不免看過許多廣告刊版,甚至這也是一部分捷運收益的來源。因此這樣的批判其實有點失焦,因為大多數批評者是基於成見上的不喜歡,並不完全根屬於蔡桃貴一事,直接的問題點是,捷運的空間不應該成為任何人的廣告空間。
然而,桃貴的未來發展,阿嘎一家人也考慮選擇以少出現等方式,讓小孩漸進式的退出影片當中,如同上述所提到台客導演一樣。或許在這樣的脈絡下,布置捷運的活動應該是一種轉機,而非危機。這個轉機即是,告訴所有的支持者,未來將會依照小孩的意願選擇,而非繼續選擇公開的方式。讓小孩有自己的生活圈,而非被家人束縛。
本次的事件討論,讓我們省思這個社會對於公眾人物的檢視,在某種程度上,大家所究責的論述可能有些失焦,當然蔡阿嘎選擇以影片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小孩,以頻道的方式與大家分享並無過錯,而輿論所擔心小孩的問題也非無稽之談,只是缺乏的是,嘗試了解雙方可能各持觀點,簡言之,缺乏認識。因此當你覺得別人的小孩的事情,不關你的事的時候,你就將別人可能所要跟你分享的想法,拒之於門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