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冬寒猶佇的三月,迎接春意乍臨的四月,緊接在後的是梅雨綿連的五月;在這氣候反覆、變化無常的時節,空氣裡似乎也多了一抹細膩善感的氛圍──每年的「台北文學季」,總在這時悄然上演,邀請各長期投入的藝文單位、在地深耕的藝文界人士,共同打造台北這一年一度的重要文學盛事。
打開文學季的簿冊,或前往文學季網站頁面,濃厚的手繪感帶著懷舊風格,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別忘了閱讀紙本書籍的喜悅。邁入第18屆的台北文學季,今年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文訊出版社規劃執行;透過各式各樣的講座、閱影展、主題書展、地景走讀......等等活動,讓文學以多采多姿的面貌呈現。創作與閱讀,不只是個人書房內的事,人與人之間也透過一次次的互動,以直面的交流與對話,實際地拓展我們想像的邊界。
在這幾年來,文學季激盪了哪些火花,又如何在我們生活上扎根?讓我們坐上時光機,回顧文學季曾經走過的歷史變革及歲月痕跡吧!
每年文學季最精采、最不容錯過的事項之一,莫過於不同主題的系列講座了。2011年到2016年之間,講座主題含括獨立書店、文青生活考、(城市、世界)行旅、東亞文學文化、文學閱讀講座......,內容跨越在地與全球,更與我們的生活周遭息息相關。
網路購書的風潮正盛,實體書店將從此式微、走入歷史了嗎?2011年由小小書房策畫的「我閱‧故我在──獨立系列文風講座」,邀請了13家書店,包含溫羅汀書店群(溫州街、羅斯福路、汀洲路構成的區塊),以同志、性別議題為主軸的晶晶書庫、老字號純文學出版社爾雅所開設的爾雅書房、以外文書籍起家的書林書店,松江路上的法國信鴿書店、淡水河堤岸的有河book等獨立書店也一起共襄盛舉,一同探討書店如何繼續散播閱讀的種子,昂首挺立於快速變遷的時代洪流。
Photo Credit:溫羅汀獨立書店聯盟
隔年,小小書房同樣以獨立書店為主題策畫「我讀,與我遇見的書──文學書塾系列講座」,除了2011年的書店群之外,2012年增加了位於天母的天母書廬、信誼親子書房,以及紀州庵文學森林。講座內容聚焦於作者的創作過程──在這訊息超載的時代,我們在爆炸的海量資訊裡迷惘,無盡的路途與道標反而使人徬徨;創作過程千頭萬緒,作者如何在這時代擇自己的方向與脈絡,行踐出創作的軌徑?
而近時意含變得渾沌、甚至可說是光輝蒙塵的「文青」一詞,恰恰也是2013年文學季特展及系列講座主題之一。怎樣才算是一個「文青」?網路流傳,頗具嘲諷意味的「文青的一百種元素」上會寫:文青要戴粗框眼鏡、文青用LOMO底片機拍照、文青穿窄管褲、文青用蘋果電腦、文青進誠品看書......但又有人會說這不過是做了一些時尚選擇的「假文青」。在這爭議背景之下,文訊雜誌社當時以「文學摩登──文青的戰後生活考」為題,進行展覽與講座,以不同時代的文青生活相互為鏡,探討60、70年代的文青與現在的文青有哪些不同?「文青」是誰?真/假文青之間要如何辨別?(或者能辨別嗎?)這些有趣的問題,讓參與者在與談人的分享及討論之中,界定出自己的答案。
如果說2011~2013年以回顧城市自身的文學底蘊為主,那2014、2015年,可以說台北文學季開始將目光轉向世界。2014年文學季以「走讀台北、行旅世界」為主題,除了廣邀文學作家、導演以文字及影像描構這城市的文學足跡外,在「世界行旅」的一系列演講中,談論橫跨10個歐亞國家:美、英、德、法、日、韓、西班牙、加拿大、俄羅斯及捷克等國的文學;作家及學者以對話的方式,繪擬出各國文學及作家的身影,並於講座中分享作品的譯本,讓觀眾還有再深究的門徑。
Photo Credit:2014台北文學季
15年的活動則以「記憶‧回眸──台北閱讀講座」、「技藝‧眺望──東亞文學 / 文化城市論壇」為兩大主軸,其中「記憶‧回眸」以北投、八里、九份、萬華、大稻埕、溫州街、同安街、中山北路、台北車站......等地點為故事開頭,透過作家之口,勾勒一幅幅鮮活的地方景象;即使是古早、早已塵封於記憶中的城市印象,也可以在故事中再活一次。「技藝‧眺望」則著墨於鄰近台北的大都市及地區:東京、首爾、上海、香港、馬來西亞,與談的學者、作家以台北生活經驗為出發起點,漫談各地的歷史、文化乃至政治,以及城市間的糾葛情仇。
「臺北文學‧閱影展」自2009年開始以來,年年都獲得熱烈回響,展覽宗旨是「希望民眾能透過文學改編的電影,由光影的流動,重新發現文字的美好與喜悅。」每年除了舉行一連數天的影展,更在電影上映前安排座談活動,由影評人、策展人、導演或作家為觀眾導讀文學作品與電影。參展的好電影不勝枚舉,年年帶領讀者進入閱讀的電影世界。其中2014和2015年分別請到了影評人楊元鈴和聞天祥操刀策展,讓「臺北文學‧閱影展」更有聚焦的主題性。
2014「臺北文學‧閱影展」回到「書寫」與「敘事」的根本,當年適逢法國名作家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百歲誕辰,專題單元「永遠的莒哈絲」選映了莒哈絲身兼編劇或導演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包括她自編自導的《印度之歌》、《毀滅。她說》;而在「名導 X 名作」單元中,由日本名導大林宣彥執導的重量級名作《理由》,是改編自日本國民女作家宮部美幸獲取日本第120回直木賞的得獎作品;另外在「電影其人其事」單元也介紹了以作家生平為主題拍出的電影,其中包括美國錄像藝術家艾比蓋兒柴德(Abigail Child)的《雪萊.光影紀事》,以及知名紀錄片導演瑪麗-法蘭欣.勒.賈呂(Marie-Francine Le Jalu)、吉席內(Gilles Sionnet)聯合執導的實驗紀錄片《我的太宰治》。
Photo Credit:台北閱影展手冊
2015年的影展,則以多明尼克.葛拉夫(Dominik Graf)執導的《二姊妹的情人》做為開幕片,為影展的兩大單元揭開序幕。第一單元介紹了捷克小說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選映10部1960年代捷克電影新浪潮後改編自赫拉巴爾作品的電影。第二單元邀請駱以軍、黃麗群、吳明益、劉梓潔等作家分享私房電影,黃麗群取出口袋名單前三名之一:小林正樹(Masaki Kobayashi)的《切腹》,希望這樣的經典舊片重上大銀幕仍能受到大家喜愛,而駱以軍則推薦了溫德斯(Wim Wenders)的《慾望之翼》,在他眼中這部電影是美到不可思議的,純金般的故事。
除了和台灣作家共襄盛舉,台北文學季也邀請國際作家訪台交流,2011年請到挪威作家、全球暢銷書《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蒞臨舉辦座談,在台北市定古蹟紫藤廬內座談、並舉辦新書簽名會,與讀者共享書香與茶韻;2013年請到日本大文豪太宰治之女津島佑子擔任國際貴賓作家,與作家和市民讀者深度交流,其代表作《太過野蠻的》以霧社事件為背景,是深受國際文壇重視的鉅作;2014年邀請中國作家蘇童,展開駐地書寫、座談與專題演說,談華文的復古與創新、大時代小說的異與變。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曾由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更有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法、德、義等多種文字,是中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在繁忙的現今社會,行動載具當道,有些人以為視覺娛樂似乎搶盡了文字閱讀的風采,然而事實上,根據統計,現在正是最多人閱讀、每人每日平均閱讀文字最大量的時代。文字,正在每個人的手機、電腦、平板之中,演繹著不同的閱讀風景。
「文字,正在上演—2016台北文學季」除了規劃「文學x視覺」閱讀系列講座,分成「臺北文學,影像上演」、「臺北文學,故事上演」以及「臺北文學,青春閱讀」三大系列講座,從多角度推廣臺北與文學視覺的獨特風景;更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學創作,開設具有深度且從產業角度出發的主題工作坊,包括「文學改編劇本」、「短篇小說」、「報導文學」及「青少年讀劇」四類,邀請召集人規畫課程,並與作家、專業工作者密切合作,協助對文學創作有興趣的讀者,透過不同的形式與媒介,學習文學寫作,希望能在不同產業中發揮文學的力量。
Photo Credit:2016台北文學季
今年文學季的國際貴賓則是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身為台灣讀者最熟悉的日本小說家之一,她不論在純文學或通俗文學界都深獲評論肯定;並請到臺灣出版界的日本推理小說教母、與角田光代多次合作的資深出版人陳蕙慧策畫,舉辦工作坊及閱讀講座等活動,將角田光代深具影像魅力的文學作品呈現給讀者。
台北的多元風貌和人文,是影像與文字創作的養分。報導文學、圖文創作、攝影與插畫,影像與文字的加乘孕育出無限想像。閱讀,不只是獨享的喜悅,更是值得一座城市集其資源共同慶祝的盛典。任何一場文化節慶,都承接著前人的歷史足跡和智慧結晶,成為我們明日生活的根基。「台北文學季」五個字,由許許多多的才華、奉獻、深耕、理想與堅持寫成,是台北的幸福,也是台北的驕傲,願你我用珍惜的火種,讓這樣的驕傲繼續燃燒。
▲「2016台北文學季系列專題」由【閱讀最前線】x【SOS】聯合製作刊出
封面圖片來源:2016台北文學季
撰文:葉菀菱、蔡飴珊
編輯:陳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