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結束了在學學文創開設的品牌VI專研所這門課程,還是習慣性地紀錄課程內容與自己的一些感想,關乎品牌設計這個領域博大精深,常常不是一個漂亮的LOGO這樣的解讀而已,需要顧及的層面之多,作品大多都以專案來執行,課後也有感於要規劃或重新設計一項品牌識別,僅憑一人之力還真有限,免不了仍有一些視覺盲點,因此我也很期待能夠和導師或同學互相討論、切磋,閉門造車實在對專業能力非常有限。
Design is the silent ambassador of your brand.
出自於美國知名平面設計大師Paul Rand所言,起初也是被這句話所吸引,好的設計就如同作品的影子一般,是作品存在的證明、不可分離的個體;然而在談設計之際,需要先暸解什麼是設計? 幾乎是個大哉問,而每個設計領域的說法又不盡相同,若以英文design的解釋為:事前的規劃或製作前的描繪,其字源來自拉丁文-Designare 亦具有標記、符號的意思,而在這門課裡聽到的一種說法,覺得挺浪漫又具有邏輯性的是說:有目的的創作行為,過程將經歷情報的蒐集與分析,再將不同的情報構築成作品 ,簡言之,可視作為一種情報的構築。
課後回來思考這句話的意思,之於品牌識別或品牌更新,這樣的解釋為什麼貼切,能完美演繹了品牌設計的核心概念,我想多少與「品牌」一詞有所關聯,作為任何產品或公司的門面,品牌可說是等同於靈魂的存在,當一個品牌已被昇華至此,它內斂地敘述著這件物品/商品/公司的故事,而故事便是由不同片段的資訊所組織而成,造就了設計在此的定位:整理所有待安排規劃的訊息。這聽起來很理性,似乎不夾帶任何情感元素,然而其實是經由有系統地執行,將豐沛飽滿的故事,以最簡單安靜的方式呈現出來,課程中的練習其實有所感知,總覺得一切都是這麼有條有理、分毫不差,但最初的構想卻都是帶點瘋狂、一些失序的個性,縱使有依據地去發想與設計,每張草稿還是有許多能玩味的地方。
小知識補充:商標註冊的符號
也算是給自己記錄著用的,®與™的差異,
®:registered trademark symbol,已通過國家商標局審查,是註冊商標符號
™:trade mark,表示該商標正向國家申請註冊中,是商標符號
大多還是得視情況而決定是否在LOGO的角落,通常是上標(即右上)
再談品牌視覺更新之前,還是想撈叨一下,在課堂所擷取的觀念,這點應該是被講到爛了,但還是很受用
而思考這點時,也試著從以下兩點出發:
定義問題 :可再細分為概念、形式、影響力三者,個人會儘可能地追尋問題的根源,推薦書籍《問題背後的問題 》
決定想法 :區分事實與想像,從主觀意識的想法轉化到客觀事實的闡述,實際動手要出圖像時,越有趣的想法可以引起較多的共鳴或迴響,有趣的意思可以是矛盾、衝突、和諧或更甚者令人會心一笑的
品牌視覺更新:扁平化設計風潮
總算該來寫這篇的核心了,關於扁平化設計(Flat Design) 幾乎是當代平面視覺的一大設計理念,其中心思想為移除多餘的訊息(符號)並盡可能地簡化圖像,為畫面帶來更具流線感與平滑的視覺。對於這樣的設計風格其實並不陌生,大學時選修的介面設計課程,當時的教授便非常倡導這樣子的設計手法,一些忌諱的元素像是陰影、反光、紋理的表面,甚至圖像歪斜、裝飾性的字體與仿真設計等元素通通都不能有;稍微去研究一下扁平化設計的歷史,普遍認為是受到20世紀50-60年代的瑞士國際主義風格 影響,同時代知名的還有現代主義與包浩斯等新興風格,當時電腦與網路尚未普及,許多傑出的平面作品仍是以海報、書籍或小冊子等印刷輸出物,強調畫面乾淨與整體易讀性,其影響擴大至建築、產品與藝術等領域;然而進入數位時代後卻又消聲匿跡了好一陣子,直到微軟在作業系統Windows 8全面應用扁平化設計的理念,無襯線的字體、網格狀選單、簡約平滑的圖示,儘管我沒記錯的話剛推出Windows 8時,廣泛地被拿出來討論,引起不小爭議的應該是使用習慣上的大改變吧!取消了開始按鈕,將應用程式以動態圖磚來呈現,類似這樣重大的改變經常在第一時間是令人困擾的,但現在回頭來看,在使用上似乎也不會感到太多的不方便。
而之所以興起,我想與iPhone有很大的關係,徹底改變了過往使用手機的習慣,在引入新的使用者介面,扁平化設計確實能減少不必要的資訊,使人們一眼就能辨識出其代表的意義與功能,在視覺上也較兼具舒適與耐看性,而Apple在發布iOS 7作業系統時亦採用這樣的風格,也因其品牌影響力帶來一陣風潮,主要還是因為UI設計在過去這幾年成為一門顯學,各大網頁與APP變得更常被人們瀏覽與使用,在資訊無窮無盡的網際網路裡,能讓資訊看起來更佳容易被辨識與受到注目,愈能得到使用者的青睞,一如文章開頭所言,設計是一種蒐集並分析情報,再將其組織起來的行為,而扁平化設計確實能達到這個目的。
文末想輔以一些個人觀點來討論,雖然課程以來基本上是依循這樣的系統在練習,但我仍不禁會思考,如果都是這麼簡約、平滑的標誌設計,總會有種看上去都很相似的感覺,簡單乾淨本身並沒有不好,只是攤開各大品牌的標誌設計,雖然仍會有類型的差異,如logotype、monogram、wordmark等,但「長得都很像」這樣的想法仍在腦海揮之不去,或許是實際的經驗還不夠,抑或看得不夠深遠,但還是盡可能抱持著對事情留點些與質疑與討論的空間,畢竟風潮是一陣季風,然而設計的本質應當是隨服務對象而有所不同的;這樣分享一篇由Nielsen Norman Group 發表的文章,探討扁平化設計反而會減少使用者的注意力,算是從另種角度來審視這樣的設計。
延伸分享: Flat UI Elements Attract Less Attention and Cause Uncertainty
文章內容篇學術一點,也可以觀看下方這支影片簡單暸解其團隊的研究發現
VIDEO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Ly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