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氣味和味道是會深入骨髓當中。有一天,我的小孩長大出去唸書、或是在外地工作,當他低潮或失意時,他會想起小時候的夏天,我們在深溝一起在炎熱太陽底下,製作著醬油的那股氣味,而這股味道將有機會支持著他。
從小出生在深溝在地的朱美虹,作為美虹廚房的掌鍋人,結合友善耕作食材,以及自製的豆腐乳、醬菜、醬油,留住深溝與在地的氣味。
美虹姐是深溝料理界最年輕的耆老/掌握傳統味道最資深的新一代料理人
被家人帶離鄉村的童年
三歲被爸爸帶到相對繁榮的羅東,來自屏東的媽媽一直和爸爸討論著要離開農村、搬入都市,在小學完成了下一步的搬遷,移往台北。然而,在台北生活的美虹姐卻總是覺得和大城市扞格不入,不明白為什麼別人眼中繁華、快速成長與就業機會充斥的都市,總是居住起來「不太舒服」。於是,在大學填選志願時,頭也不回地填到台南成功大學,進而認識了青松大哥。
閒適的深溝鄉村
Photo Credit to 朱美虹
重新認識家鄉
保持著對於美好生活樣態的想像,美虹姊生完孩子後重新搬回宜蘭深溝村。從一開始抱持著知識份子的優越感,看到菜攤上的以月桃葉包著芹菜菜苗的「綠色包裝」,想要透過購買進而支持這位「友善環境」的菜販,殊不知選用月桃葉與稻稈綑綁,相較於一般塑膠的穴盤苗,有著保水、保土的實際功效,同時更是在地人的生活智慧。美虹姊在原先受到城市教育體制的訓練,以及深埋在個性中對於鄉村生活的靈敏度,相互碰撞與融合之下,她發覺了製作傳統醃製品的新鮮感,嗅到了新舊知識交融的氣息。
美虹姐剛回到鄉下與長輩學習豆腐乳的製作方式
盛夏傳統廚房的蒸籠,讓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
Photo Credit to 朱美虹
醬油製作的科學
「剛開始在做醬油的時候,我媽不會做,我就開始去問附近的婆婆媽媽。問到豆子和水放在甕裡面的比例,沒有人有標準答案。」飲食文化對美虹姐來說,從原本老祖宗智慧積累的成果,看似沒有科學製程可以遵循,不是講求多少的火侯、烹煮多久的時間,才可以製成一甕醬油,在婆婆媽媽的口中,是要實際拿起來審視顏色、品嚐味道,才能辨別。然而,美虹姐重回體制內學習,作為新舊知識之間傳統製程和科學方法的橋樑。
從婆婆媽媽的口中學習如何煮醬油
看看最左邊的美虹姐的臉,想必是滿......印象深刻的學習歷程吧
Photo Credit to 朱美虹
家鄉的滋味
之所以會不斷地學習製作傳統食品,除了是享受不同廚房、不同食材所帶來的豐富度之外,美虹姐更希望「食物的氣味和味道是會深入骨髓當中。有一天,我的小孩長大出去唸書、或是在外地工作,當他低潮或失意時,他會想起小時候的夏天,我們在深溝一起在炎熱太陽底下,製作著醬油的那股氣味,而這股味道將有機會支持著他。」藉由傳統食品製作,連結美虹姊小時候在深溝的記憶、對於鄉村生活的想像、與新舊知識融合的媒介,更重要的是,當打開那罐豆腐乳、醬油所散發出來的味道,使得生命變得更加立體、有厚度。
美虹姐的兒子在幫忙曬豆腐乳
不曉得這些回憶回不回成為他未來某些時刻的重要支撐呢
Photo Credit to 朱美虹
文化的創新,標誌著一個新社會的誔生。這個時代的文化建構,似乎正來自隱身社會不同角落的有志之士,個人獨特喜好與意志的展現。如何讓這些看似沒有關聯、卻都在回應時代呼喚的文化努力,能夠彼此激盪、共鳴,或許是我們在展望新文化生活時的可行之路。
#2019慢島生活開幕論壇
#文化復新
紀錄 王賢慈
編輯 宋若甄
近期活動
|山海連線|慢島生活論壇-很慢ㄟ生活市集
10/10-茶籽堂 X Stay旅人書店|港口部落莎娃綠岸 X 深溝羅傑農莊
10/11-鮮乳坊 X 倆佰甲|日本OMIJIKA X 穀東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