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慢島學堂筆記

35公開內容

慢島生活自2021年春天開辦慢島學堂

為嚮往鄉村生活的人們

開一條更寬廣平坦的路

留一條更可追尋的路

學堂筆記紀錄這個入門過程的點滴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即便看得見的事物消失了,仍然有部分是會留下來的,彷彿人的靈魂一樣。 怡德說:「 植物消失了種子會留下,等到土壤回來了,種子便有機會落地。 」 聽到的瞬間,忽然能夠感受到某一小塊那些為了生態而種植的農夫們的心情,但要為了這些看不太見的種子努力,背後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的信念?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今天是認識不同田的管理的日子,真的是熱到一個爆炸!無法想像這樣的夏日要管理蓮花田、甘蔗園,難怪大家都說,永昇老師通常找不太到援農的助手,這麼 hardcore 的事情,到底誰會這麼想不開(以後我會保持著高度感恩的心情吃著蓮藕、蓮子與甘蔗的)。抱著鵝的永昇老師、種蓮花的永昇老師,一切都有滿滿的反差感。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稻草人新家落成的早上就獲得一個難得的好天氣,原先看氣象都顯示高機率降雨,還擔心了一下。騎著車,載著朋友前往慢島路上時,當下的心情很不一樣。我們一起開心的指著遠方遠遠的高山,看著兩側黃澄澄的稻田,用力的大口呼吸,這樣的瞬間對我來說,彷彿是收集到了理想生活中的其中一塊拼圖。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來到深溝的第二天,一早美虹姐充滿朝氣地來到思源居與大家會面,準備帶大家先去逛逛市場。市場裡有些看似特別的料理在宜蘭其實都是很日常的料理,像是聽說是要哄騙小孩吃下胡蘿蔔的豬肉結、因為酥炸時逼波逼波的聲音而被取名的卜肉、地理與氣候下的煙燻製品鯊魚煙、曼波魚等能夠直接買了就吃的食材,美虹姐統稱為便菜。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最後一堂課,學堂邀請一簞食主廚哲維,教大家從洗菜、切菜、到搭配料理煮食方式,每個細節毫不馬虎。其實在課前一天,哲維已經先到學員們的菜園,看看有哪些菜預計被採收,再依照每種蔬菜特性,大致列出教學食譜。 學員從種菜新手變成生菜大富翁,這種富足感,只有自己走一遭才能體會。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蔬菜班課程進入倒數第二週,學員們把大部份的冬季蔬菜品項種了一輪之後,直說種菜真的要花很多時間,而且種了不保證會收成,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以及蟲害嚴不嚴重。 而自己種的菜不管多小或者被蟲咬一個一個洞,都是心頭寶貝。但是,如果產出過多要寄賣或者提供給使用小農食材的餐廳,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
Thumbnail
Beta-avatar-img
2023/01/29
花瓣米鬆餅,真的讓人好心動,睡覺前看美食文章,一直流口水啊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課前清早在蔬菜班的LINE群組裡,收到文昌老師發出一份土壤檢驗報告,上頭寫著酸鹼度、電導度、有機質加上一堆數字,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 快到菜園的時候,遠遠地就看到文昌老師和幾位學員圍在一起,文昌老師神秘兮兮從貨車上拿出一袋黑土,以及土壤檢驗報告,同學們好奇地打開袋子,不就是一包土而已?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這一日安排了一個特別的活動,邀請美虹老師以及雙口呂文化廚房的兩位創辦人到現場分享。這天從桃園大溪來的驚喜客座雙口呂文化廚房,專注在研究傳統米食文化,像是逢年過節會製作年糕、紅龜粿,傳承歷代民間信仰祭祀,並且以料理教室的形態來推廣傳統米食;既然是文化廚房,當然少不了試吃活動:芋頭粿 v.s 鹽麴豬肉。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文全老師提到,賺錢是工具,目的是要好好過生活,不過現在大部份的人們剛好是相反,老師丟出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原來的公司以及這個世界?學員們認為要有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彈性空間」,進到自己想望的農村生活,有自己一小片菜園滿足耕作勞動所需;出門和外部的工作連結,平衡家庭生活及經濟來源。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家庭菜園「計劃性種植」,把蔬菜類成長期分為短期以及長期。短期指種下之後大約45天至120天採收,那麼可以先以兩週內食用的量分批種植,假設一家四口來算,每天煮兩餐會需要用到1~2種短期葉菜類,那麼就要種下60~120株菜苗,考慮到天氣以及蟲害鳥害的干擾,要隨時做調整。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願意花一天的時間,搭車從台北到宜蘭學種菜,起心動念是什麼呢?從W學員幫自己的菜畦取名為「田 ME ME」,大約略知一二。 就像下午要參訪的康富友善農場,主人家康富厚老師曾經說:「菜園裡選擇種的菜色,都是依照老婆愛吃的菜類來做規劃」,農場氛圍充滿著愛與能量。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移居到宜蘭幾年之後,才慢慢適應綿綿細雨的冬日氣候,在下雨天需要外出巡視菜園,最速配的裝備,則是一套雨衣褲搭配長筒雨鞋,外加一頂斗笠帽,就像在地老農一般。 如果說,宜蘭水稻田除了生產優質稻米之外,赤殼茭白筍則是我心目中第二順位的代表作物,在盛產的季節裡,美虹廚房風土料理會選用赤殼茭白筍作為本日主角。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老師先用除草機把菜畦上的草割平之後,接著發動小牛奔馳在菜畦上,來回一趟之後,草的根部被捲起來,土壤也被打鬆了,學員們輪流實習如何操作,靠著雙手左右輕輕晃動,讓小牛持續前進翻耕,如果太用力壓的話,反而會在原地深翻不好操控,老師提點要「借力使力不靠蠻力!」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一直耳聞陳榮昌阿公有自己獨門的種菜絕活兒,今天終於有機會和蔬菜班學員們,跟著阿公的腳步走在深溝村,沿著水田小路彎進菜園裡。進到菜園,第一眼看到的是地瓜葉,阿公和大家解釋,吃地瓜和吃地瓜葉的品種是不同的,種植管理的方式也不同,眼前是吃地瓜品種,說完阿公馬上挖出一條大地瓜!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秋天,是蓮藕的盛產期,蔬菜班課程安排半天讓學員們體驗當藕農。 穿著青蛙裝,雙腿泡在泥水裡的專任講師鄭永昇,示範用高壓水柱沖開水面下的泥塊,讓田土變成細軟鬆動後,再用雙手探索泥水裡,把完整一節一節的蓮藕挖出來;學員們著上青蛙裝,一組人馬負責沖水,另一組則是負責挖蓮藕,大家分工合作。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學員喬提到:「自己曾經從忙碌的職場,退回到只過著為自己準備三餐的樸實生活,一步一步地用食物療癒自己,在嘗試動手做梅干菜的過程中,從採買鮮綠色的芥菜,用鹽巴醃漬後看經過時間發酵之後接著晾在陽台,接受陽光的洗禮,水份一點一滴的消失,慢慢轉化一股美妙的香氣,原來這就是手工的滋味!」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來到農村之後,先理解眼前發生什麼事,開啟對身邊事物的洞察力,訓練自己學會獨立思考,找出自己的一條路。」通常上文全老師的課,學員們需要做好心理準備:需要多發言、多思考,每個開放性問題,不一定會有正確的答案。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在養土過程中,需要粗糠、木屑等等的介質,讓土壤鬆動後有了呼吸,慢慢會吸引微生菌附著,讓土壤一點一滴地自發性改良到適合種菜的程度;從城市到農村生活,也像養土的過程,需要介質讓自己去適應改變,慢島學堂的課程、一起上課的學伴加上土地上勞動的感受,就像那個介質引導著大家融入農村。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鄉村生活的日常,每天近距離和土地接觸,日覆一日依著節氣不斷律動著,明顯感受到一年四季的變化。當時序進入「白露」之後,氣温漸漸轉涼,此時日夜溫差大,正適合秋冬蔬菜作物的成長,慢島學堂迎接秋季蔬菜班開課第一天。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慢島生活
一早從廚房裡傳來洗菜的水流聲、切菜咚咚咚聲音,主理人忙著備料,為待會兒的課程暖身;學堂邀請「一簞食」主理人哲維以及子軒,教大家用新米煮一鍋水份恰好的米飯,除了學員共同種植的台中秈10稻米之外,另外加碼傳授高雄147號香米、高雄145號粳米以及紫糯米的煮法,還有手捏飯糰的眉角。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