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返校》的文學課:「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與《返校》的遊戲相較,電影用了更多更多的典故,包含了詩、小說與散文。今天的文學課,首先要談的就是詩。「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這首詩是殷老師在讀書會中帶大家讀的句子,但她還沒有唸完,惡夢就開始了。
這首詩出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飛鳥集Stray Birds》的第134首,原句如下:
the leaf becomes flower when it loves.
the flower becomes fruit when it worships.
之所以要看原句,是因為當時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譯本,雖然泰戈爾的書是禁書,但據說被禁的原因不是因為泰戈爾鼓吹印度獨立與民族自決,而因為翻譯《飛鳥集》的學者鄭振鐸,生於溫州的福建人,泰戈爾的《Stray Birds》1916年才成書,鄭振鐸1920年便翻譯成《飛鳥集》在上海出版,算是相當早的華文譯本。
然而後來國共內戰爆發,鄭振鐸與國民政府立場不同,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全國文協研究部長等要職,是中共代表性的政治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書籍、翻譯的作品遭台灣當局政府嚴禁,不過《Stray Birds》其他版本的翻譯似乎就沒有問題。
而電影選用的就是當年鄭振鐸的譯作,因為這首詩句,後來也被翻譯為「綠葉戀愛時便成了花。花崇拜時便成了果實。」,其實讀起就有不同的感受,鄭振鐸的翻譯著重在愛與敬拜,而後者則較專注於呈現綠葉、花、果實三者的關聯性。
下面那一句也有同樣的狀況,「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原文是:「the roots below the earth claim no rewards for making the branches fruitful.」也被譯作「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不要什麼報酬。」少了「並」與「求」兩個字,看似沒差,但讀起來也有不同的節奏感。
電影之所以會選擇這兩首詩,不會是隨便亂挑的。第一首詩討論了愛與崇拜兩種不同情緒,卻經常被世人所混淆,崇拜不是愛,正如同樹葉也無法成為果實,這首詩反映出女主角方芮欣內心對於愛的誤解,真正的愛不會成為恨,她崇拜老師,但她以為自己愛老師,其實她根本沒有真正了解張老師,只是崇拜與依賴,最後反而害死了他。
第二首詩講樹根與果實,當然很多人都理解這句是在講教育家,講殷老師無私的奉獻,然而我卻覺得不只這樣,老師與學生其實不像是樹根與樹枝,樹根反而像是在講土地、國家、民族,無私的養育著我們卻從來沒有對我們要求過什麼回報,這樣的概念聽起來很像愛國分子,確實沒錯。
其實,當年許多反抗威權政府的知識分子不是不愛國,而是太愛國了,他們其實可以選擇離開台灣、遠走他鄉,然而卻因為希望自己的國家與家鄉可以正常化、自由化、民主化,所以這些菁英決定留下來,用自己的生命和威權拚搏,他們抵抗的並非國家,也不想要推翻國家,他們抵抗的是政權,是為了鞏固權力不擇手段的獨裁者,當權者透過國家機器控制人民,意圖讓知識分子痛恨國家,但真正有罪的不是國家,而是操縱政府的人,樹根沒有要求什麼報酬,但若沒有樹根就沒有我們。
談完《漂鳥集》的詩句,接著來讀讀小說。在電影中段,方芮欣從魏仲庭的脖子裡面取出了一本書,那是俄羅斯小說家屠格涅夫的《父與子Ottsy i Deti》,有一說這本書被禁是因為屠格涅夫是蘇聯人,不過,事實上可能同樣是翻譯者的緣故,翻譯《父與子》的是中國重要的現代文學作家巴金,他是五四運動的重要人物,在國共內戰後留在了中國,更擔任中國文聯常委等要職。因此他的書籍、譯作也被國民政府禁止,不過當時台灣很多書商偷偷隱去譯者姓名,或換個譯名照樣在市面上流通。
再談《父與子》這本小說,電影中其實只有一閃而過,藏在《世說新語》的封面裡,屠格涅夫寫於1862年,以保守派的父親與激進份子的兒子間的互動,撰寫世代的鴻溝,同時也對於激進的自由主義與傳統的保守主義作出了深刻的辯證,雖然這部小說距今超過150年,但這樣的情節如今每天仍在台灣各個家庭中上演,不信?你去找個韓粉長輩來對話看看,或許就知道那種感覺了。
而電影選擇《父與子》這部小說作為方芮欣拿給教官的證物,表面上是因為這本書談論許多關於社會主義與左派思想的內容,不過我卻認為更關鍵的意義是「傳遞與溝通」。政治上,左派與右派是光譜的兩個極端,幾乎是水火不容,但我們作為一個人,思想並不是只有政治,父與子雖然政治立場不同,但他們仍是父與子的關係,仍有家人的情誼,而小說之所以成為經典也在於屠格涅夫寫出父子相異與相同。
同樣的,在電影中方芮欣之所以把書拿給白教官,絕對不是因為她認同白教官象徵的權威,也不是因為她擁護將自己的父親帶走的國家政府,更不是因為她認為讀書會是有罪的行為,方芮欣之所以拿書給教官,純粹只是因為錯誤的忌妒殷老師,而這樣忌妒無關乎左派或右派,無關乎政治立場。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雖然不是出於政治原因,最後卻造成了政治結果,回過頭來看,魏仲庭將《父與子》交給方芮欣是因為他愛學姊,方芮欣把《父與子》交給白教官也是因為她愛老師,可惜最後一切的愛,都成了國家殺死人民的把柄。
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著神性。
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意的欲求。
最後要談的,也是在電影最後才出現的一篇文章,張明輝被槍決前在獄中對魏仲庭出的一道考題,這句話出自日本學者廚川白村的著作《苦悶的象徵》,這其實是一本文藝理論合集,算是論述型的散文,他的結論「文學就是苦悶的象徵」被後代的文人們掛在嘴邊津津樂道,但說實在話,真的有把這本書看完的文青可能就不多了。
《苦悶的象徵》被禁同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為是日本文學,但這其實這樣的論點站不住腳,當時有太多日本文學在市面上了,真正的主因應該也是與譯者有關,譯者為中國現代文學家魯迅。和前面兩位巴金和鄭振鐸比起來,魯迅應該就有名多了,至少我們都在課本讀過幾篇他的小說,魯迅是中國白話文運動的重要推手,是知名的左派作者,他的作品高舉反封建、反傳統的思想,展現人文與社會的寫實關懷與前衛創新,且雜文批判政府之猛烈,讓他的作品也一度在台灣需要改名才能閱讀。
評論家廚川白村死於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時年僅42歲,《苦悶的象徵》是在他死後集結出版的藝文理論集,大致分為《創作論》與《鑒賞論》兩部分,魯迅曾經留學日本習醫,也是在那段歲月接受到了社會主義的啟蒙棄醫從文,他在1924年就開始翻譯《苦悶的象徵》,更寫了引言與附記補述,可見他對於本書與廚川白村的認同。
電影之所以在最後寫了一段《苦悶的象徵》,當然不只是因為編劇也想抱怨「文學是苦悶的象徵」。要看這篇文章的隱喻,關鍵仍舊在於「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著神性。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意的欲求。」這句話,其實還有後面一段,「如果稱那一種為生命力,那這一種也確乎是生命力的發現,這樣子,精神和物質、靈和肉、理想和現實之間、有著不絕的不調和,不斷的衝突和糾葛。
而這樣的衝突就造就了張明輝、殷翠涵,造就了讀書會、方芮欣,當然還有造就了魏仲庭的惡夢,張明暉當然知道自己有一天可能會被抓、被槍決,但基於神性與愛他主義,他仍然選擇堅持理想,在靈與肉間的掙扎、選擇了精神更勝於物質,因為這兩者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缺一不可。
對張老師而言,他必須選擇不招供而死,因為那是他自己的救贖。不過,對魏仲庭而言,他必須選擇為了活著而招供,因為那是他被賦予的責任。說穿了,這兩個人就是靈與肉的選擇,是惡魔性與神性共存的證據,張老師要告訴魏仲庭和方芮欣,不要自責,沒有完美的人,沒有人從不犯錯,所有人都是在精神與物質兩者掙扎間做出選擇,在理想與現實間尋找生命的縫隙,我們必然有著彼此的欲求,不需要為此而難過。「你是犯了錯,但錯的人不是你。」
以上就是《返校》的文學課,有認為我有錯誤詮釋的地方?還是有沒有講清楚的事情嗎?歡迎留言把您寶貴的意見和問題告訴我,或許我們可以一起討論,看待這部電影的方法。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9會員
115內容數
只不過是一頭愛看電影的鹿🦌 不是影評人,是電影導覽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鹿刻Luke 的其他內容
我們《返校》要從上的音樂課並不是歌曲遭禁,因為那就沒有音樂了,重點在於雖然台灣經歷了長達38年又56天的戒嚴時期,這些歌曲被官方禁聲了將近四十載,兩代人的校園、廣播、電視都聽不到這些歌,然而台灣人並沒有把這些曲子遺忘...
《返校》這部電影的美術與近年的國片相較,表現算是相當傑出,既有針對歷史背景的考究,又有對於遊戲設定的還原,同時又展現出了驚悚電影的詭譎氣氛,替這部電影增色不少。
用美術、音樂、文學、歷史、電影共五堂課,讓我們一起《返校》補齊整個世代台灣人,或許因為忘記、或害怕想起來而缺漏的記憶拼圖。看看這部金馬獎最大贏家、年度最賣座台灣電影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訊息與內涵。
《大叔的愛 》是2018年朝日電視台自製的原創迷你劇集,講述一個業績不好的房仲春田創一意外迎來人生的桃花運-被自己的上司黑澤武藏部長和新同事告白的故事。 看似荒誕的同志搞笑喜劇,事實上反映了日本社會傳統價值觀的偏見,對於同志、姊弟戀、中年失婚、青梅竹馬、辦公室戀情,給出了挑戰與答案。
當我跟朋友說,想要寫《日曜日式的散步者》的文章時。 他很震驚地說:「那很難欸(゚д゚)」 我心想,確實真的是很難,但再困難絕對也沒比黃亞歷導演決定要拍以「風車詩社」為主題的紀錄片時所面臨的難題更難吧。
「青少年是永恆對抗的群體,每一代的青年都在對抗上一代的青年,而愛Love與和平Peace是不變的手段,所對抗的對象是階級、制度與壓迫。」《地下狂熱趴》從一個平凡的男孩說起,去梳理銳舞文化(RAVE)對於一整代青少年的影響,是因為先有了RAVE的出現,後來才有了現在被全球青少年熱愛的電子音樂。
我們《返校》要從上的音樂課並不是歌曲遭禁,因為那就沒有音樂了,重點在於雖然台灣經歷了長達38年又56天的戒嚴時期,這些歌曲被官方禁聲了將近四十載,兩代人的校園、廣播、電視都聽不到這些歌,然而台灣人並沒有把這些曲子遺忘...
《返校》這部電影的美術與近年的國片相較,表現算是相當傑出,既有針對歷史背景的考究,又有對於遊戲設定的還原,同時又展現出了驚悚電影的詭譎氣氛,替這部電影增色不少。
用美術、音樂、文學、歷史、電影共五堂課,讓我們一起《返校》補齊整個世代台灣人,或許因為忘記、或害怕想起來而缺漏的記憶拼圖。看看這部金馬獎最大贏家、年度最賣座台灣電影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訊息與內涵。
《大叔的愛 》是2018年朝日電視台自製的原創迷你劇集,講述一個業績不好的房仲春田創一意外迎來人生的桃花運-被自己的上司黑澤武藏部長和新同事告白的故事。 看似荒誕的同志搞笑喜劇,事實上反映了日本社會傳統價值觀的偏見,對於同志、姊弟戀、中年失婚、青梅竹馬、辦公室戀情,給出了挑戰與答案。
當我跟朋友說,想要寫《日曜日式的散步者》的文章時。 他很震驚地說:「那很難欸(゚д゚)」 我心想,確實真的是很難,但再困難絕對也沒比黃亞歷導演決定要拍以「風車詩社」為主題的紀錄片時所面臨的難題更難吧。
「青少年是永恆對抗的群體,每一代的青年都在對抗上一代的青年,而愛Love與和平Peace是不變的手段,所對抗的對象是階級、制度與壓迫。」《地下狂熱趴》從一個平凡的男孩說起,去梳理銳舞文化(RAVE)對於一整代青少年的影響,是因為先有了RAVE的出現,後來才有了現在被全球青少年熱愛的電子音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我鮮少看日本電影,因此不是很熟悉常參與電影演出的樹木希林。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單純是被書店的文案和漂亮的包裝吸引。這本書在圖書館非常炙手可熱,排了好幾個月才等到取書通知,所以我連翻閱都沒翻閱,就匆忙去取書。沒意識到簡介所謂的120則人生語錄是甚麼意思,逕自以為它是本自傳呢。直到翻開才發現,是精選格言啊
Thumbnail
導演透過本片靈魂人物林秀英(陳淑芳 飾)的大半輩子,非常好地詮釋了「孤味」。她在丈夫陳昌伯(龍劭華 飾)離家後,獨自靠著賣蝦捲,將小攤販經營成臺南赫赫有名的餐廳。她不求滿漢全席,但求把一道料理做到最好,孤獨而艱辛地用心經營著,直至蝦捲成為其獨門料理,聲名響徹臺南大街小巷。這是林秀英「孤味」的具體寫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TAG:西方背景、架空奇幻、日常、治癒、溫馨、肉香
Thumbnail
總結一下,我們說了觀察人的四個錨點,分別是: 自我評價傾向、人際合作風格、內在訴求和穩定性。 這四個錨點,就像是你心裡頭的四個賬戶,你跟人打交道的時候,從對方身上獲得的各種信息,都可以用來填寫這四個賬戶。
Thumbnail
《未完成的道別》 【作品介紹】 最會說故事的醫師蘇上豪, 以最熟悉的醫療題材、最擅長的懸疑鋪陳, 堆疊出全新風貌的長篇小說, 刻畫著白色巨塔裡最揪心的生與死、愛與別。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翻開筆記本第一頁, 映入眼簾的是泰戈爾的著名詩句, 仿佛暗指著筆記本記載的醫學祕密,具有足以扭轉生死
Thumbnail
電影開始播放後,草皮馬上請大家安靜。然後,他在每一個他認為是劇情關鍵處的地方,不時的提醒大家──「這裡是重點喔……」「這一段要注意……」比如凜子在教友子編織時,草皮按了暫停鍵:「你猜他們是在織什麼?」草皮問。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我鮮少看日本電影,因此不是很熟悉常參與電影演出的樹木希林。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單純是被書店的文案和漂亮的包裝吸引。這本書在圖書館非常炙手可熱,排了好幾個月才等到取書通知,所以我連翻閱都沒翻閱,就匆忙去取書。沒意識到簡介所謂的120則人生語錄是甚麼意思,逕自以為它是本自傳呢。直到翻開才發現,是精選格言啊
Thumbnail
導演透過本片靈魂人物林秀英(陳淑芳 飾)的大半輩子,非常好地詮釋了「孤味」。她在丈夫陳昌伯(龍劭華 飾)離家後,獨自靠著賣蝦捲,將小攤販經營成臺南赫赫有名的餐廳。她不求滿漢全席,但求把一道料理做到最好,孤獨而艱辛地用心經營著,直至蝦捲成為其獨門料理,聲名響徹臺南大街小巷。這是林秀英「孤味」的具體寫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TAG:西方背景、架空奇幻、日常、治癒、溫馨、肉香
Thumbnail
總結一下,我們說了觀察人的四個錨點,分別是: 自我評價傾向、人際合作風格、內在訴求和穩定性。 這四個錨點,就像是你心裡頭的四個賬戶,你跟人打交道的時候,從對方身上獲得的各種信息,都可以用來填寫這四個賬戶。
Thumbnail
《未完成的道別》 【作品介紹】 最會說故事的醫師蘇上豪, 以最熟悉的醫療題材、最擅長的懸疑鋪陳, 堆疊出全新風貌的長篇小說, 刻畫著白色巨塔裡最揪心的生與死、愛與別。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翻開筆記本第一頁, 映入眼簾的是泰戈爾的著名詩句, 仿佛暗指著筆記本記載的醫學祕密,具有足以扭轉生死
Thumbnail
電影開始播放後,草皮馬上請大家安靜。然後,他在每一個他認為是劇情關鍵處的地方,不時的提醒大家──「這裡是重點喔……」「這一段要注意……」比如凜子在教友子編織時,草皮按了暫停鍵:「你猜他們是在織什麼?」草皮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