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汽車產業的未來?有嗎?
我認為臺灣的汽車廠客觀一點說應該不能叫「國產車」,而是「國產組裝車」,因為,關鍵零組件皆非臺灣生產,即使是國產品牌的納智捷,也全都由臺灣生產。
臺灣汽車產業最大的問題是,量產規模無法與國外其它的車廠相較,以致於單位成本會高於這些大型車廠,國外品牌車挾低成本優勢進口臺灣,擋住的只是關稅,要是關稅一降,「國產組裝車」的車廠,大概就垮了。影響所及,就是就業人口,這個就很敏感了。
底下這則中國時報的新聞指出,為搶救國內汽車產業,經濟部提出調降九項汽車關鍵零組件進口關稅,從現行5%~17.5%的關稅,調降到0%~10%。為什麼要調降關鍵零組件的關稅?不就是要降低單位生產成本,期望成本降低後把售價降低,增加消費者購車的誘因。然問題是,價格要降到讓消費者有感。
也就是說扣除進口品牌的外溢效應,國產車的價格要降到比同等規格的進口車價格還低的價格,消費者才會有感!
所以,以前設關稅是為了保護汽車產業,免於被進口車的競爭(因為進口車便宜),現在降關稅,還是為了保護汽車產業,免於被進口車的競爭(因為進口車便宜),所以,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都是為了免於被進口車的競爭(因為進口車便宜),差別是,關稅過去是高的,未來是低的。
但臺灣的汽車產業這些年來被政策保護的結果,表現如何?下面這張圖是臺灣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的總產值,2018年的產值約3,640千億,只在網路泡沫的2000年與金融海嘯的2008-2009年產值較低,但整體上的天花板就是4,000億元,也只有四年碰到這天花板。
成長率呢?就一路下滑。
如果單單只看汽車製造業的產值呢?大概就整體產業的一半不到,以2018年約是1,670億元,占總體產值46%,天花板就在2,000億元。
上面的數據會受到物價的影響,如果以2015年的物價為基期,將產值受到物價影響的部分進行調整進行前後對照,2,000億產值的天花板會更明顯,於是乎,汽車製造業早已在1992後可以說已經是零成長至負成長的階段了,整體的趨勢線是拋物線向下,意思是,再不轉型不就是無力可回天了嗎?而2019年的實質產出也許會倒退到1989年代,一次倒退30年!
30年,汽車製造業這個產業到底在幹什麼?這不就是溫水煮青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