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實例認識現代產業的複雜,及如何牽動經濟(4):台灣後來的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各位以為,少掉幾家髒兮兮工廠沒差嗎?光只是原料—生產—運輸,就會衍生出非常多的需求,100人的工廠倒掉,會影響到10,000人的生計絕對不是開玩笑。中小代工廠養活的人口數以百萬計,今天命脈被中國掌握,哪天波動一下就是數十萬人失業,或是無薪假影響百萬家庭。

從這些行業的複雜度,讀者應該要了解到,產業轉型的第一步,應該是要讓教育水準較高的學生,進入傳統產業的領域,用較新的思維跟學習方法,逐漸改善這個產業。而政府要獎勵傳產能夠雇用新人,整頓工業區,提供新的環保公衛安全設備貸款,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更短期有效的辦法,是找尋大廠的接單替代方案。台灣很多中小企業都會有一些同業組織,在鄉鎮區行政單位中,近鄰的工廠也會有類似聯誼會等的管道。他們不是沒有技術,而是生活經驗跟習慣,無法跨出家鄉,更不要說是去國外找訂單。以往的辦法,大致上有兩種,一種是家族裡出了高學歷又願意回家接班的人,他本身就有國際接軌的能力;另一種是在地的政治人物,剛剛好有國外的管道,可以聯繫雙方創造機會。

別放任產業走向夕陽

這兩者都很難,李登輝卸任後就幫過很多忙,去牽線製造工作機會過好幾次。陳水扁還沒來得及牽線就被關了,沒辦法當參考,馬英九就是說得一口好話,根本就沒辦法幫產業界實際找到機會的案例。

我們可以換一個管道,政府成立一些協力組織,讓政治人物可以參與,順便提供工作機會,找有外語能力的人,協助在地中小廠聯合興辦業務。因為有外語能力夠好,流利到可以談生意的人薪水,起薪絕對超過一般代工廠的業務。中小廠給不出這個薪水,廠內升遷管道又很少,這不如政府扶植未來的貿易商,去國外尋找機會給國內的業者。

說歸說,萬事起頭難,由地方政治人物去做是絕對不可能,因為這種業務要長期經營,頂多是協助辦法。若台灣想要當永遠的淺碟國家,那是可以儘量說廢話,覺得砸錢去外國跟在地人社交是浪費錢,沒有培養下去,台灣後來的路會很艱辛。

理由?逐漸喪失傳承的技術,就這麼回事。

不管傳產還是科技業,要能夠傳承就得要說故事,把故事寫成書,經驗能夠傳下去。沒有傳承就只能師徒制一輩子,新血極難加入,失去活力的產業必定走向夕陽,這才是夕陽產業真正的問題。

不是沒有人,是沒有能夠內部帶動的人,光是電子化作業,年紀稍大的就完全不行。那找年輕人懂電腦的總可以吧?理論上可以,實際上很難。因為台灣的傳產文化,師徒制的比例很高,換個方式說就是,一個剛畢業的新鮮人找去當個資訊組長,要把廠內作業全部電子化,他絕對第一個死。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2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3.4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跟生態很像,我們總說一個物種的滅亡,牽涉的是很多物種。產業也是一樣,一種產業消亡,極少是只影響這產業直接的上下游,就跟食物鏈、生態系相同,可能連動到我們不知道的項目,直到問題浮出水面為止。 筆者的意思,並非是說每一個產業都要保留,只是產業的形成有其脈絡,生態形成至今,現實即是合理。
Thumbnail
這跟生態很像,我們總說一個物種的滅亡,牽涉的是很多物種。產業也是一樣,一種產業消亡,極少是只影響這產業直接的上下游,就跟食物鏈、生態系相同,可能連動到我們不知道的項目,直到問題浮出水面為止。 筆者的意思,並非是說每一個產業都要保留,只是產業的形成有其脈絡,生態形成至今,現實即是合理。
Thumbnail
組長他們在經濟好的年代,薪資每年都調整,獎金也不少。跟這10多年入行時的新人相比,收入上升速度並不一樣,當然不是同一個量級。但基本需求卻沒有改變,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大。
Thumbnail
組長他們在經濟好的年代,薪資每年都調整,獎金也不少。跟這10多年入行時的新人相比,收入上升速度並不一樣,當然不是同一個量級。但基本需求卻沒有改變,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大。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簡單說,以往平均能力C,單項有B的人,會很甘願在一間工廠熬上去,現在社會整體的轉變,讓這些人變得不願意這樣。因為教育提升後,他的視野提高,認為自己應該要從事的行業,是平均能力B的那種。
Thumbnail
簡單說,以往平均能力C,單項有B的人,會很甘願在一間工廠熬上去,現在社會整體的轉變,讓這些人變得不願意這樣。因為教育提升後,他的視野提高,認為自己應該要從事的行業,是平均能力B的那種。
Thumbnail
傳統產業能夠屹立不搖的生存七十多年,靠於老師傅優秀的技術與專業的技能,許多傳產老闆都知道需要進步也願意投資,卻容易在數位化、創新轉型上跌跤失敗。公司在數位化的過程,應該怎麼做呢?以下是我的體驗: 以人為本,重視永續的企業才能長久,員工與公司一起走,才能走的長久。
Thumbnail
傳統產業能夠屹立不搖的生存七十多年,靠於老師傅優秀的技術與專業的技能,許多傳產老闆都知道需要進步也願意投資,卻容易在數位化、創新轉型上跌跤失敗。公司在數位化的過程,應該怎麼做呢?以下是我的體驗: 以人為本,重視永續的企業才能長久,員工與公司一起走,才能走的長久。
Thumbnail
傳統階級還存在的地方,不會解離到如此嚴重,因為總有一些地方型的意見領袖、知識分子,會整合這些價值觀,變成一套完整的意見。或者說,直接就帶領群眾,要群眾相信這個領袖,請大家跟著他走。但實際上,我們幾乎沒有這種地方型人物。
Thumbnail
傳統階級還存在的地方,不會解離到如此嚴重,因為總有一些地方型的意見領袖、知識分子,會整合這些價值觀,變成一套完整的意見。或者說,直接就帶領群眾,要群眾相信這個領袖,請大家跟著他走。但實際上,我們幾乎沒有這種地方型人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