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住在自己的身體裡,但是有一半的身體不能動了,僅用能控制的右手、右腳,掙扎著那一點行動,我出不去,也沒有人進得來,我好怕一個人。
小時候我住在一個大大的房子裡,站在外面看房子的窗戶少少的,房子裡常常只有我一個人。爸爸呢?媽媽呢?哥哥姊姊呢?你們去哪裡了? 我好害怕。
中風,是創傷經驗,也是引起創傷再現的引線。無法述說、逃離不了的創傷,就好比一層毛玻璃般的薄霧壟罩著自己。
筆者曾經遇見一名中風個案。
中風的經驗,讓個案有明顯的憂鬱及重複出現小時候一個人在家的影像。身體如同小時候居住的房子,現在的害怕與徬徨,如同小時候的無助。雖然只有半邊身體能行動,仍可運用之前文章提到的感官感受、滴定與擺盪來協助個案。讓個案覺察目前身體到哪裡的感受會慢慢消失,協助極大化其感受的範圍及尋找界線。找尋界線,是讓我們感覺到穩固的方式,讓個案感受到身體容器的所在。
「有一塊黑色鈍鈍的鐵塊壓在胸口,覺得被困住、壓住了。」 個案說
透過尋找生命中的美好經驗,感覺美好經驗的身體感受,再慢慢擺盪到被黑色鐵塊壓住的胸口,如此來回擺盪。
「我覺得胸口有溫暖的感覺」個案說
「溫暖的釋放」,是神經系統重新調整的徵兆,身體開始發展出新的神經路徑,這條路徑會幫助個案面對未來困境。
這是一次困難且具挑戰的歷程,對於目前正在承受身體痛苦的他來說,很難想像他需要多大的內在力量及太太的支持才有辦法做到此刻的溫暖。
這樣的遇見,卻也勾起筆者的記憶,才發覺是被忽略的創傷,是生活中不時出現的羞愧、內疚感的原因。
阿嬤看著自己穿著尿布,用僅剩的左手拼命拉扯褲子。
「你中風了,現在要包」一個聲音在阿嬤耳邊說。
左手像是落葉,無奈地落下。
「健保卡放在姑姑那邊,我帶不夠錢」媽媽說。
阿嬤用僅能動的左手,將口袋的錢掏出來。阿嬤知道發生的一切,但,她不能說話。
從前,一個愛說話的阿嬤,我想不能說話,對她來說是種折磨,從前不愛出門讓人看到她的病容,憔悴的樣子,我想她一定很難過在自己身上發生這樣的事。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是互為主體的個人,我不是他的治療師,他也不是我的個案,我們互為人之間的交流,我為他擺渡。在其中,他也療癒我的某些部分。我很感謝這次的經驗。
為何中風也是創傷事件呢?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亦稱小中風,可能會增加罹患創傷壓力症候群 ( PTSD )的可能性,因為患者開始對中風,產生恐懼。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一的TIA患者出現PTSD的心理症狀。大約14%的TIA患者的身體生活質量也有所下降,其中6.5%的患者的心理生活質量也有所下降。
研究指出,中風後,若能即時獲得社會支持是有保護作用。
創傷經驗有沒有可能也是誘發中風的因素呢?
研究發現,患有PTSD的年輕退伍軍人,中風風險增加36%。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風險也增加61%,這是一種短暫的中風事件,其可能是未來的發生中風的徵兆。可能的原因是,創傷事件後,當事者通常會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來舒緩情緒困擾,包括暴飲暴食,憤怒,飲酒,吸煙和吸毒,以上這些,也早已被證實是導致中風的危險因子。
甚至有研究指出,沒有報告PTSD症狀的創傷倖存者比有報告PTSD徵兆的創傷倖存者,會有較高的中風風險。如同西元1999年台灣發生921地震後,全台心理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團隊進入災區,針對許多災後倖存者進行心理輔導,有一部分的倖存者表示沒有創傷後的心理症狀。但後續追蹤發現,這群人自殺的比率較高,也許這群人當時正處於「凍結」的身體狀態或「解離」,當後續動能出現時,選擇不適當的方式因應。
參考資料:
1. Goldfinger JZ, Edmondson D, Kronish IM, Fei K, Balakrishnan R, Tuhrim S, and Horowitz CR. (2014). Correlate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stroke survivors.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3(5):1099-105.
2. Charlotte Merriman,Paul Norman and Jane Barton. (2007).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PTSD symptoms following stroke. Journal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Volume 12.